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园艺植物苗圃的建立与管理2
第二节圃地的规划设计苗圃用地面积计算(园林树木)1.生产用地面积计算生产用地一般占苗圃总面积的75%~85%。大型苗圃生产用地所占比例较大,通常在80%以上。计算苗圃生产用地面积,应根据以下几个因素来考虑。即每年生产苗木的种类和数量;某树种单位面积产苗量;育苗年限,也即苗木年龄;轮作制及每年苗木所占的轮作区数。计算某树种育苗所需面积,按该树种苗木单位面积产量计算时,可用如下公式:NABS=———×——nC式中:S—某树种育苗所需面积;N—每年计划生产该树种苗木数量;n—该树种单位面积产苗量;A—该树种的培育年限;B—轮作区的总区数;C—该树种每年育苗所占的轮作区数。例:某苗圃每年出圃2年生紫薇苗50000株,用3区轮作,每年1/3土地休闲,2/3土地育苗,单位面积产苗量为150000株/hm2。则:50000×23S=—————×——=1(hm2)1500002目前,我国一般不采用轮作制,而是以换茬种植为主,故B/C为1,所以需育苗地面积为0.667hm2。这样按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是理论数字,在实际生产中因移植苗木、起苗、运苗、贮藏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会造成一定损失,因此还需将每个树种每年的计划产苗量增加3%~5%的损耗,并相应增加用地面积,以确保如数完成育苗任务。计算出各树种育苗用地面积之后,再将各树种用地面积相加,再加上母树区、引种试验区、温室区等面积,即可得出生产用地总面积。二、园艺植物圃地规划设计(一)苗圃用地划分苗圃用地一般包括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两部分。1.生产用地生产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培育苗木的土地,包括播种繁殖区、营养繁殖区、苗木移植区、大苗培育区、设施育苗区、采种母树区、引种驯化区等所占用的土地及暂时未使用的轮作休闲地。2.辅助用地辅助用地又称非生产用地,是指苗圃的管理区建筑用地和苗圃道路、排灌系统、防护林带、晾晒场、停车场和管理区的房屋建筑等。(一)生产用地设置1.作业区(耕作区)及其规格生产用地面积占苗圃总面积的80%左右,为了方便耕作,通常将生产用地再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区。所以,作业区可视为苗圃育苗的基本单位,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作业区长度依苗圃的机械化程度确定;作业区宽度依圃地土壤质地与地形是否有利于排水确定,并应考虑排灌系统的设置、机械喷雾器的射程、耕作机械作业的宽度等因素;作业区方向依圃地的地形、地势、坡向、主风方向、形状等情况确定。作业区的长度依机械化程度而定,小型苗圃一般使用小型农机具,每一作业区的面积可为0.2~1hm2,长度可为50~200m。大、中型苗圃一般使用大型农机具,每一作业区的面积可为1~3hm2,或更大些,长度可为200~300m。作业区的宽度依圃地的土壤质地和地形是否有利于排水而定,一般可为40~100m,便于排水的地形与土壤质地可宽些,不便排水的可窄些;同时要考虑喷灌、机械喷雾、机具作业等要求达到的宽度。长方形作业区的长边通常为南北向。地势有起伏时,作业区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地形形状不规整时,可划分大小不同的作业区,同一作业区要尽可能呈规整形状。2.育苗区的设置苗圃生产用地包括播种繁殖区、营养繁殖区、苗木移植区、大苗培育区、采种母树区、引种驯化区(试验区)、设施育苗区等,有些综合性苗圃还设有标本区、果苗区、温床区等。(1)播种繁殖区利用种子繁殖种苗而设置的生产区。播种育苗的技术要求较高,管理精细,投入人力较多,且幼苗对不良环境条件反应敏感,所以应选择生产用地中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好的区域作为播种繁殖区。人力、物力、生产设施均应优先满足播种育苗要求。播种繁殖区应靠近管理区;地势应较高而平坦,坡度小于2°;接近水源,灌溉方便;土质优良,深厚肥沃;背风向阳,便于防霜冻;如是坡地,则应选择自然条件最好的坡向。(2)营养繁殖区为培育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等营养繁殖苗而设置的生产区。营养繁殖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并需要精细管理,一般要求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段作为营养繁殖区。培育硬枝扦插苗时,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而湿润。培育嫁接苗时,因为需要先培育砧木播种苗,所以应当选择与播种繁殖区相当的自然条件好的地段。压条和分株育苗的繁殖系数低,育苗数量较少,不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所以通常利用零星分散的地块育苗。嫩枝扦插育苗需要插床、荫棚等设施,可将其设置在设施育苗区。(3)移植区为培育移植苗而设置的生产区。由播种繁殖区和营养繁殖区中繁殖出来的苗木,需要进一步培养成较大的苗木时,则应移入苗木移植区进行培育。依培育规格要求和苗木生长速度的不同,往往每隔2~3年还要再移植几次,逐渐扩大株、行距,增加营养面积。苗木移植区要求面积较大,地块整齐,土壤条件中等。由于不同苗木种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对一些喜湿润土壤的苗木种类,可设在低湿的地段,而不耐水渍的苗木种类则应设在较高燥而土壤深厚的地段。进行裸根移植的苗木,可以选择土质疏松的地段栽植,而需要带土球移植的苗木,则不能移植在沙性土质的地段。(4)大苗区培育植株的规格、苗岭均较大并经过整形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各类大苗的耕作区。在大苗区继续培养的苗木,通常在移植区内已进行过1至几次移植,在大苗区培育的苗木出圃前一般不再进行移植,且培育年限较长。大苗培育区特点是株、行距大,占地面积大,培育的苗木大,规格高,根系发达。大苗的抗逆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的整齐地块为宜。为便于苗木出圃,位置应选在便于运输的地段。(5)采种母树区为获得优良的种子、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而设置的生产区。采种母树区不需要很大的面积和整齐的地块,大多是利用一些零散地块,以及防护林带和沟、渠、路的旁边等处栽植。(6)引种驯化区(试验区)用于种植新植物种或新品种的区域。需要根据新植物种或新品种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选择小气候环境、土壤条件、水分状况及管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同时靠近管理区便于观察研究记录。(7)设施育苗区为利用温室、荫棚等设施进行育苗而设置的区域。此区投资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一般选择靠近管理区、地势高、排水畅的地块。(二)辅助用地的设置苗圃辅助用地包括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管理区建筑用房、各种场地等,辅助用地是为苗木生产服务所占用的土地,所以又称为非生产用地。进行辅助用地设计时,既要满足苗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需要,又要少占土地。1.道路设置圃地中的道路是连接外部交通和各耕作区的交通网络,圃地道路系统的设计主要应从保证运输车辆、耕作机具、作业人员的正常通行考虑,合理设置道路系统及其路面宽度。苗圃道路包括一级路、二级路、三级路和环路。(1)一级路:也称主干道,一般设置于苗圃的中轴线上,应连接管理区和苗圃的出入口。能够允许通行载重汽车和大型耕作机具。通常设置一条或相互垂直的两条。大型苗圃应能使汽车对开,一般6~8m;中小型苗圃应能使1辆汽车通行,一般2~4m。标高高于作业区20㎝。主干道要设有汽车调头的环行路,一般要求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2)二级路:也称支道、副道,是主干道通向各作业区的分支道路,应能通行载重汽车和大型耕作机具,常和主干道垂直,宽度根据苗圃运输车辆的种类来确定,一般为4m。标高高于作业区10㎝。(3)三级路:也称步道、作业道,是作业人员进入作业区的道路。与支道垂直,设计路面宽度一般为2m。支道和步道不要求做路面铺装。(4)环路:也称环道,圃周环行道设在苗圃周围,防护林带内侧,主要供生产机械、车辆回转通行之用。设计路面宽度一般为4~6m。大型苗圃和机械化程度高的苗圃注重苗圃道路的设置,通常按上述要求分三级设置。中、小型苗圃可少设或不设二级路,环路路面宽度也可相应窄些。在设计苗圃道路时,在保证运输和管理的条件下应尽量节省土地。一般苗圃中道路占地面积不应超过苗圃总面积7~10%。2.灌溉系统的设置苗圃必需有完善的灌溉系统,以保证水分对苗木的充足供应。灌溉系统包括水源、提水设备和引水设备三部分。(1)水源:主要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地面水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以无污染又能自流灌溉的最为理想,一般地面水温度较高与作业区土温相近,水质较好,且含有一定养分,有利苗木生长。地下水指泉水、井水,其水温较低,宜设蓄水池以提高水温。水井应设在地势高的地方,以便自流灌溉;同时水井设置要均匀分布在苗圃各区,以便缩短引水和送水的距离。(2)提水设备:提取地表水或地下水一般均使用水泵。选择水泵规格型号时,应根据灌溉面积和用水量确定。如安装喷灌设备,则要用5kw以上的高压潜水泵提水。(3)引水设施:引水设施分地面明渠引水和暗管引水两种形式。明渠引水也就是在地面修筑渠道引水。修筑渠道是沿用已久的传统引水形式。土筑明渠修筑简便,投资少,但流速较慢,蒸发量和渗透量较大,占用土地多,引水时需要经常注意管护和维修。为了提高流速,减少渗漏,可对其加以改进,如在水渠的沟底及两侧加设水泥板或做成水泥槽,也有的使用瓦管、竹管、木槽等。引水渠道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渠道(主渠)是永久性的大渠道,由水源直接把水引出,一般主渠顶宽1.5~2.5m。二级渠道(支渠)通常也为永久性的,把水由主渠引向各作业区,一般支渠顶宽1~1.5m。三级渠道(毛渠)是临时性的小水渠,一般宽度为1m左右。主渠和支渠是用来引水和送水的,水槽底应高出地面,毛渠则直接向圃地灌溉,其水槽底应平于地面或略低于地面,以免把泥沙冲入畦中,埋没幼苗。各级渠道的设置常与各级道路相配合,使苗圃的区划整齐。渠道的方向与作业区方向一致,各级渠道常成垂直,同时毛渠还应与苗木的种植行垂直,以便灌溉。灌溉的渠道还应有一定的坡降,以保证一定的水流速度。但坡度也不宜过大,否则易出现冲刷现象。一般坡降应在1/1000~4/1000之间,土质粘重的可大些,但不超过7/1000。水渠边坡一般采用1:1(即45°)为宜,较重的土壤可增大坡度至2:1。在地形变化较大,落差过大的地方应设跌水构筑物。通过排水沟或道路时可设渡槽或虹吸管。引水渠道面积一般占苗圃总面积的1~5%。暗管引水是将水源通过埋入地下的管道引入苗圃作业区进行灌溉的形式,通过管道引水可实施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主管和支管均埋入地下,其深度以不影响机械化耕作为度,开关设在地端使用方便。暗管引水不占用土地,也便于田间机械作业。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溉方式比地面灌溉节水效果显著,灌溉效果好,节省劳力,工作效率高,能够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持土壤原有的疏松状态,避免地表径流和水分的深层渗漏。虽然投资较大,但在水资源馈乏地区以管道引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应是苗圃灌溉的发展方向。喷灌是通过地上架设喷灌喷头将水射到空中,形成水滴降落地面的灌溉技术。滴灌是通过铺设于地面的滴灌管道系统把水输送到苗木根系生长范围的地面,从滴灌滴头将水滴或细小水流缓慢均匀地施于地面,渗入植物根际的灌溉技术。渗灌是通过埋设在地下的渗灌管道系统,将水输送到苗木根系分布层,以渗漏方式向植物根部供水的灌溉技术。这三种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效率相比较,以渗灌和滴灌优于喷灌。喷灌在喷洒过程中水分损失较大,尤其在空气干燥和有风的情况下更为严重。但由于苗木培育过程中经常需要移植,不适宜采用渗灌和滴灌。因此,喷灌是苗圃中最常用的一种节水灌溉形式。喷头的作用是将水分散成滴状,均匀地喷洒在苗木种植区域。根据喷头的工作压力与射程可分为高压远射程、中压中射程、低压近射程等喷头;根据喷头的结构与水流形状可分为旋转式、漫射式、孔管式等类型。喷灌系统中喷头的布置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灌溉质量。喷头的组合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块形状以及风的影响,一般为矩形或三角形,或为其特例的正方形或正三角形。矩形或正方形布置,适用于地块规则,边缘成直角的条件。这种形式设计简便,容易做到使各条支管的流量均衡。三角形或正三角形布置,适用于不规则地块,或地块边界为开放式,即使喷洒范围超出部分边界也影响不大的情况。这种布置抗风能力较强,喷洒均匀度要高于矩形或正方形,同时所用喷头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不易作到使各条支管的流量均衡。在喷头布置完毕后,应根据实际布置结果对系统的组合喷灌强度进行校核。特别是在地块的边角区域,因喷头往往是半圆或90°而不是全圆喷洒,若选配的喷嘴与地块中间全圆喷
本文标题:园艺植物苗圃的建立与管理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5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