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分级诊疗解决方案背景与门可罗雀的基层医疗机构相比,大医院长期处于“人潮涌动”,医务人员经常保持高负荷的劳动状态。为扭转这一格局,实现疑难杂症、急危重症去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去基层医院,减少医生和病人的医疗成本,分级诊疗已被确立为本轮医改第一要务和重中之重。8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市等4个直辖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等266个地级市进行分级诊疗试点,我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分级诊疗痛点现在医疗领域存在的一系列的弊端,其根源之一就是就医格局不合理。当然,导致就医格局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资源配置结构和布局的问题,也有供方的问题、需方的理念问题,所以,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一,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低、宣传力度小。在我国,基层医院与大医院相比,无论是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还是人员配置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也从根本上造成很多病人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医。从卫计委今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1-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8.9亿人次,同比提高3.1%。其中:医院7.6亿人次,同比提高8.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6亿人次,同比降低0.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亿人次,同比提高1.4%;乡镇卫生院2.5亿人次,同比提高5.4%;村卫生室诊疗人次4.7亿人次。虽然基层医疗机构接待病人的总量大,但是同比却降低了,而大医院的同比却大幅提高,说明病人倾向大医院看病的热情没有退却,这也加大了分级诊疗的难度。第二,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基层首诊的难点在于基层医院对区域患者基本信息不了解,区域患者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不知情、不信任。作为需方的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他们为了早日康复,将会对供方即医生和医院言听计从。基层医院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痛点,利用移动医疗系统,建立医院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医院信息、介绍全科医生和专家信息、保健资讯等,医生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引导患者前往基层医院看病治疗,增加医院收入。第三,缺乏专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级诊疗阻力大。区域内医疗机构没有共建信息化平台,导致在双向转诊中,出现从下对上转不难,但从上怎么转下来?大医院应该放?放下去对大医院有何好处?怎么样真正做到急慢分治,该住院的住院,不该住院的在门诊处理?只有通过医联体建设,共享区域卫生信息,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达到强基层的目的,让老百姓放心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鼓励各地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化解分级诊疗阻力。助力三部曲首先,利用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扩大影响力。基层医院要改变门可罗雀的状况就应该充分考虑满足患者的看病需求,除了不断提高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引进先进医疗器械,更要简化患者看病流程。建立医院手机预约挂号平台,满足病人“一键式”挂号,让患者可以在家挂号,然后步行到医院。有特殊要求的病人可以通过移动APP预约医生上门会诊或保健康复。基层医院要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改革目标,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其次,构建区域居民电子病历,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通过居民电子病历区域共享,是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关键步骤。电子病历记载着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体格检查、检查检验结果、诊断用药等信息。患者在转诊时,医生打开他的电子病历,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看病更方便、准确。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登录查询自己的电子病历,接收医生给出的最新医嘱,了解自己病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打破了医生门诊时边问诊边手写病历的传统方式,所有内容通过设定好的模板进行选择,比手写病历节省了约50%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与患者更多地互动沟通。(电子居民健康档案)最后,与大医院合作交流,共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大医院合作交流,在区域内进行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可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实现医疗机构信息化全覆盖,统一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就医一卡通和检查数据共认,能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节省大量经济支出,对新农合、医保等进行实时报销,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诊,提高了医保和农合资金使用效率。(远程教育)在全力推进分级诊疗背景下,通过搭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可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医联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减少人民群众医疗负担,促进医改的顺利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助力分级诊疗,是中国医疗改革的先锋队,是政府部门卫计委的好帮手,是破解分级诊疗难题的利器!
本文标题:分级诊疗解决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3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