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教案(之五)——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一、老舍其人主要作品: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四世同堂》(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火车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有些人喜欢给作家排座次,可是大多数作家的座次总是排不定。有人排鲁迅是小说家第一,便有人说鲁迅没写过长篇,而且《阿Q正传》属于通俗文学;有人排茅盾是长篇小说第一,便有人说茅盾是主题先行,概念化;有人排沈从文的小说最美、最永恒,便有人说沈从文的病句一大堆,而且虚伪、做作、色情狂;有人排金庸超越雅俗,举世无双,便有人说金庸是宣扬暴力、崇拜老人、迷信数字以及提倡一个男人娶七个老婆……只有老舍,他像《茶馆》里的王掌柜一样谦虚和气了一辈子,也从未有人用“第一”“第二”去恶心他,但不管你是工农兵学商还是地富反坏右,不管你从思想的、艺术的、内容的、形式的、人物的、语言的、乡土的、世界的……各种角度去衡量,要数中国20世纪一流的小说大师,谁也不能把老舍数到五个指头以外去,这就是老舍百年不衰的魅力,这就是老舍作品既畅销又长销的原因。(牟沧浪《百年一老舍》)老舍纪念馆(北京)老舍纪念馆(济南)老舍纪念馆(济南)院内景象老舍年表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UniversityofLondon)讲师。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C.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滞留半年,任中学教员。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1937年,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11月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1939年,老舍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敦出版,译名为TheGolden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诺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二、课文内容理解本文主要从人生态度、写文、做人等方面来介绍老舍先生自己。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写人生态度。作者以“悲观”态度写出了自己的谦虚自知而不自以为是,以“打不起精神去积极的干”写出了自己的踏实勤奋而不好高骛远,以“幽默”性格写出了自己既非盛气凌人也不趋炎附势的个性。第二部分(5至9自然段):关于写文。作者写了自己是如何对待写文章,如何看待文章的功用,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第三部分(10至11自然段):关于做人。作者写了自己的和气待人、与人为善,以及率真单纯、渴望童心、保持年轻的心态。第四部分(12自然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三、艺术特点1、寓庄于谐,构思巧妙。本文是作者向读者展现自我个性、阐明自己的为人处世态度之作,在表露个人见解时,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将严肃的话题寓于谈笑之中,在谈笑中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文章从作者的“悲观”写起,到最后设想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史料”,始终贯穿着轻松诙谐的气氛,读来常常会使人忍俊不禁。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文章集中体现出老舍创作的幽默艺术风格,而这种幽默风格又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来实现的。有时使用比喻手法,如称自己不过是“脸上平润一点的猴子”,自己写作的时候“仿佛是蒸馒头”等;有时使用对比手法,如将自己与高尔基对比,说文学“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锅饭有用”等;有时使用反语,如写自己“悲观”、“无大志”等;有时使用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等;有时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俗语,如“笑毛咕了”、“稀松”、“死不要鼻子”、“虎事”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老舍作品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四、名家点评1944年,文艺界发起庆祝老舍创作2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由郭沫若、沈雁冰等29人签名的《缘起》的开头便指出:“中国新文艺的基础渐见奠定了,老舍先生便是我们新文艺的一座丰碑。”“先生在我们的文艺史上划出了一个时代,……无论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各方面,他都表现了特别的成绩”,“他对于生活的认真,对于朋友的挚爱,对于事业的公正,对于国家的忠贞,一贯地流露着他的坦白真诚的性格。正因为有他这样的性格,所以才会有他的受人爱好的文章,受人尊敬的成就。”(转引自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老舍作品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它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白话取代文言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贡献,但初期的白话文既来自口语,也来自话本,掺杂着欧化的翻译腔,以及书卷气的文言词。老舍的大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的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的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的语言学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毫无修饰、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由于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遂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老舍的幽默使用到精彩的地方,是荡漾着诗意的魅力的,是一种“非诗化的诗”。(杨义《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老舍散文特色解读纵观老舍千余篇散文创作,从早期凸显个性的幽默小品文,到中期揭露战争罪恶、呼吁抗日救国的散文,再到后期歌颂美好新生活的政论文,思想侧重各有不同,艺术水平也多有起伏,但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老舍对自我存在的表达和对社会人生的体察与感悟。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老舍散文特色。一、平民旨趣的自然流露从旗人后裔、城市贫民、留洋教师到“职业写家”、人民艺术家,老舍身份与头衔几经变化,但他一直以“文艺界的一个小卒”自视,可以说,老舍身上深深刻印了“平民文人”的烙印。在《四十自传》中,老舍谈到,“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如此无父无君的成长环境,加之贫穷困顿的生活记忆、再有基督意识的影响等等诸多因素构成了老舍朴实敦厚的性格。这种性格季羡林等人评价得十分公允──“他为人处世外圆内方、心胸宽坦、平易近人又严肃不苟、大义凛然、尽其在我、刻苦自励、勤奋不懈、推己及人、有着润物无声的心肠、坦率和苦趣”。老舍将真实的自我带到作品中来,一如梁实秋所言,“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一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自觉书写平民生活、世态凡俗是老舍散文中平民旨趣流露的又一表现。老舍的创作重视生活经验的直接影响,他描写的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市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作为现代化的“平民文人”,老舍将笔墨倾注于富于“京味儿”的百姓生活,于是有了《我的母亲》、《婆婆话》、《想北平》、《割盲肠记》、《养花》等诸多佳作。老舍在日常化、平民化的叙述中引导读者走进亲切、真实的生活之境,同时又引领读者追寻坚韧、执着、慎独的人生之境。以“平民”之笔,写“平民”之事,得“平民”之心,老舍散文中平民旨趣的流露与表现,真切、生动,本色自然。二、生命意识的真实表达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个体对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立场、态度与价值取向,它所折射的是个体的人格气质与文化濡染。老舍散文中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对弱小的同情、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首先,母亲“生命的教育”是老舍散文中生命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我的母亲》中谈到,“我的真正的教师,那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的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衣服上有很多补丁,但永远干干净净”,“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宁吃亏,不斗气”。“家具缺胳膊短腿,但是老被擦拭得极清洁,上面的铜活零件也总是钲亮的”,“小院子不成格局,但一年四季不缺花草”,可见母亲坚韧、勇敢的性格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直接促成了老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尊严的追求和礼赞,于是才有了他笔下形态各异的小鸽子、自己会奋斗的小花草等充满生命力的描写。其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卢梭自然观的辨证接受是老舍散文中对生命意识形成的另一原因。老舍创作了大量的写景散文,他笔下的北平、青岛、济南令人向往,他笔下色彩缤纷而又自然清新的景观让人流连,那些人格化的自然世界蕴涵着他对生命、自然的讴歌和积极态度。老舍曾在《文学概论讲义》中谈到卢梭的“自然观”,老舍否定了其与文明对立的观点,借鉴吸收了“回到自然”的思想。这种“自然情结”使得老舍把自然看作是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在“自然”的大生命中,一切皆是美好而充满生机的,即便是充满人工雕琢的都市,老舍也会发现它的自然之美;即便是众芳凋零的冬日,老舍也会挖掘出它的暖意与温情。三、体物入微的手法运用于细微处展现宏旨精义,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种体物入微、微中见大的手法运用是老舍散文创作的又一特色。老舍将笔触落于细微之处
本文标题: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教案(之五)——又是一年芳草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9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