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第一讲导论,《传统医学文化概论》
感受生命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却可以拓阔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转变心情你不能转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操纵别人却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却可以善用今天你不能事事如意却可以凡事尽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张载(1020-1077),名载字子厚。陕西扶风人。为二程先生之表叔,“关学”(关中学派)创始人。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以千数,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生。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宋史.张载传》)。有横渠书院,始建于元朝元贞(元成宗铁木耳,元贞1295-1297)年间,占地十余亩。因听他讲学的都是些贡生、知县、学正等,他对这些学者提出多学习实学,少留意于科举,倡导学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来,这四句话成了关学学派的宗旨。张载墓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凤翔县横渠镇大南大振谷口。第一讲导论传统医学是人类通过各种手段,达到预防、减轻、治疗疾病的目的,并在对疾病现象本身及其原因进行不懈的研究与解释中逐步构筑起富含各种相关理论与治疗技术的知识体系。传统医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科学遗产。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但可相互借鉴与补充。传统医学中医学民族医学民间医学一、传统医学的起源有关传统医学起源的几个观点(一)医源于动物本能(二)医源于圣人(三)医源于巫(四)医源于实践(一)医源于动物本能动物具有自救本能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吃一些草以清肠或帮助消化;非洲的黑猴、人猿,巴西雨林中的猕猴,当出现嗜睡、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的症状时,它们就会到一个特殊的地方,在那里找到一种向日葵,将它的嫩叶吞咽下肚,但它们从不将这当做正餐吃。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猴子发烧“打摆子”时,它们便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到金鸡纳树,并啃食这种树皮。当一只初生的黑猩猩幼仔停止呼吸时,它的母亲会熟练地采用与人类“口对口人工呼吸”相类似的抢救措施;黑猩猩还可以在伤口红肿流血时,用一把树叶长期盖在伤口上;熊和獾等动物也用温泉浴来养伤治病。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吃一些草以清肠或帮助消化;现在,已发现有50种左右的医生鱼,它们的“医疗站”一般都设立在珊瑚礁、岩礁等地。在治病时,病鱼老老实实地停在“医生鱼”面前,张开大嘴,接受治疗。治疗中如果有凶猛的海洋动物游过来,被治疗的鱼会急忙把鱼医生带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然后自己回来与敌人决一死战,决不让“医生”鱼遭到伤害。有时候,“医生”鱼的生意还相当兴隆,来治病的鱼排着长队有秩序地等待,有时也会发生拥挤和秩序混乱的现象。奇怪的是来看病的鱼大多为雄性鱼,可能是雄鱼好斗,容易负伤的缘故吧。海洋中的“医生”鱼问题一般动物的医治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医学吗?一般动物的医治行为是不可能发展成为医学的,其原因在于这些物种的进化已经完成,不存在功能方面的潜力。而对于人类来说,则完全不同。其特别发达的大脑无论是体积还是沟回数量,均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虽然动物的医治行为其目的与人类是一致的,但最终进化发展的结果却是有着本质差别的。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不仅具有和其它动物相同的抗争自然以求得生存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与对生存的追求还可以演化为人类特有的生活模式。这种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特有的生活模式,不仅起到了最基本的卫生保健作用,而且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这种本能经人类长时期的积累与延续,经过数代人的实践与理论升华,最终产生了医学。(二)医源于圣人尝百草《帝王世纪》“伏羲氏……乃尝味百药”“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本”《淮南子》“神农……尝百味之滋味”《通鉴外记》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本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等等。将氏族成员长期采集以及对植物的咀咽尝试而积累的一些用植物治病的经验归纳于一人之身,实际上是一种对时间的压缩,。神农伏羲女娲图伏羲Leech/ArchaicAphysician;bloodsucker医源于圣人的观点之解析其一,为了迎合人类崇敬古代圣人的心理,把许多由民众创造的功绩集中于若干个著名的人物身上。《淮南子·修务训》对此剖析得非常深刻:“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种倾向在传统医学产生的历史时期和以后发展的某些历史阶段非常普遍,黄帝、神农、伏羲等人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托名成书的。其二,历史毕竟是由英雄(杰出人物)与普通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在传统医学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杰出人物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如果没有杰出的医学家出现,传统医学的发展将会或者说至少会缓慢得多。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医学时,不能忽视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具体的医家事迹的研究。其三,在人类尚未发明文字之前,人类对前辈的事迹传播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授,由于人类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史实浓缩,这种浓缩一方面导致史实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导致时间坐标的压缩,其结果是将原本数百年间发生的许多事件压缩成了几件大事,然后又将这几件大事压缩到一个人的身上,并由此将原本由一个或若干个氏族数百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演化成一个人所做的贡献。问题如果让你把你自己的生平说一说,你大约能说多长时间?为此,我们在研究传统医学时不必对文献中所述的圣人们可以产生那么多的贡献,有的圣人可以存活几百年而苛责。了解这些,将有益于我们加深对传统医学的了解。这种人为浓缩历史即使在传媒非常发达的今天也客观存在,如一个人的传记无论篇幅多长,都仅仅是对他人生的概括而非总览。(三)医源于巫1、巫与医我国学者曾有论述:“古代文明中,医学皆肇于巫医,”并列举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古代文明体系中“巫医治病,既用礼拜、祈祷、念咒、歌赞,并有从动植矿搜集之药物,制成药剂以为治疗”之事为例[1]。因而认为中国医学的产生亦由此道:“各民族之医,多出于巫,吾族亦如此。”[2][1]详见刘伯骥《中国医学史》,华冈出版社(台湾),1974年,第2~3页。[2]余云岫,医学论文集,引自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第4页。巫、医并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确实存在。如《管子》中有:“上恃龟筮,好用巫医”;《论语》有:“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山海经》有:“大荒之中有山,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yàyu)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海内西经》)窫窳:a.古代传说中吃人的怪兽,如“(少咸之山)有兽焉……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b.残害,如“昔有强秦,封豕其土,窫窳其民。”c.古国名。黑非洲巫医咬人治病巫医居住的看似有些神秘的小屋黑非洲巫医咬人治病课堂讨论巫仅仅是一种迷信活动吗?如何理解巫与医的关系?首先,在人类早期社会中,限于当时的思维发展水平,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将疾病的产生归因于神灵鬼怪、祖先惩罚、触犯禁忌等。为了更好地生存、征服和利用自然,他们试图去沟通自然界的一切,于是便以一种想象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实践着一切,这种远古的思维方式的综合就构成了巫。它采用包括卜、筮等超自然力量的各种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其基本目的无非是想在和自然界和平相处的基础上来获得最基本的乃至更大的生活中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保障。这种所谓“巫”的做法,实际上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产生的原因以及运动变化规律进行理性思维一种表现,是较前人更加进步的一种文化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巫在一定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原始形态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这也是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其次,远古时期的巫有着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多重身份,“史”与“医”均曾涵括在“巫”的范畴之中。巫师有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最先掌握文字记事,是各种文化的核心人物,由此可以推知最初的医疗技术也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巫师是知识分子的前身,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与传播者[1]。先秦的“医”字,曾有过“毉”的写法,这种将“医”、“巫”合并的写法,可以看出医与巫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巫师们治疗疾病的举止,可视为古人与大自然沟通的朴素原始的方法,这种原始的思维和原始的医学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原始医学的思维模式,为传统医学理论的诞生产生了重要的铺垫。[1]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498页。其三,巫对音乐和舞蹈有着重要的贡献,不能否认它对医学产生的许多积极影响。例如“傩”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逐疫”仪式。《周礼·夏官》中有:“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事难(傩),以索室驱疫。”《后汉书·礼仪志》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从传统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驱逐疫鬼为目的的“傩”是当时社会中保健活动的内容之一。另外,在先秦文献中还可以看到用“傩”除阴阳之气的作用。如《礼记·月令》中就有:“季春之月……命国难(傩)……以毕春气”,注云:“此傩,傩阴气也,阴寒至此不止,害将及人”;“促秋之月……天子乃傩,以达秋气”,注云:“此傩,傩阳气也,阳暑至此不衰,害亦将及人。”[1]这种利用傩推动阴阳二气循环的理念,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类对阴阳二气以及循环的认识,另一方面为传统医学阴阳二气理论的建立铺垫了基础。[1]引自《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五,第1364页;卷十六,第1374页。傩祭、傩戏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摊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傩艺人2、巫术在医学中的地位一般认为,在医学发达之前,由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不足,抗争手段又十分有限,因而乞求神灵帮助治疗疾患是医学发展史上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巫术在中外传统医学史上都曾出现,并成为中外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历代不乏对巫术疗法的指责,如汉代的司马迁就认为“信巫不信医”属于患病之后“六不治”之一;宋徽宗也曾“诏禁巫觋”等,但在中国古代的医学体系中巫术一直与传统医学相随相伴。觋(xí):男巫:巫~。唐代医家孙思邈在讨论医学构成时说:“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1]我国自隋代太医署初置“祝禁博士”;唐代医学中分为四类,“咒禁师”为其一;宋代太医局医学九科含“金镞兼书禁科”;元、明两代的太医院亦皆有“祝由科”。由此可见巫术与已成体系的传统医学至少并存了一千多年。[1]唐·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上》卷二十九。问题巫术为什么能存在于传统医学之中?(四)医源于实践医学起源于实践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但对“医源于动物的本能”、“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等学说的批判也不能太过,因为在史料匮乏或者说简直无史可考的客观事实中,试图用简单的一句话、一个观点来阐明由多种复杂而具体因素促成的医学起源问题,显然是十分困难的。本能行为、实践积累、理论解释可以视为医学文明起源进程中的若干重要坐标,虽然层次不同但彼此之间又是
本文标题:第一讲导论,《传统医学文化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1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