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6、地球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四、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D)。A、大B、小C、横波D、纵波2、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A);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A、弹性B、塑性五、简述题1、简述水圈与地质作用的关系。答:水体在流运过程中侵蚀、溶解岩石,并将被破坏的物质带到海洋、湖泊及其它低洼地沉积下来并可形成新的岩石。水体的地质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章地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层理构造:是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不同而在垂向上显示的成层性质。二、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2、大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5、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6、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7、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8、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9、常见胶结物有钙质、铁质、硅质和泥质。10、沉积岩的碎屑结构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11、火山碎屑结构可分为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火山凝灰结构。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2、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3、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4、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5、石英、长石和云母属于浅色矿物(×)。6、泥裂的尖端指示岩层的底面(∨)。7、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负变质岩(×)。8、具有变晶结构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高,具有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低(∨)。9、石灰石和白云石都是碳酸岩盐矿物(∨)。四、选择题1、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C)。A、500米B、1000米C、200米D、300米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C)个大的地形单元。A、6、2B、2、2C、6、3D、3、24、大陆架的坡度(B);大陆坡的坡度(A)。A、大B、小5、流水波痕指数(A)浪成波痕指数,风成波痕指数(A)流水波痕指数。A、大于B、小于五、简述题1、简述纹层、层系和层系组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答:细层又称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常以毫米计,同一纹层是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的。其产状有水平、倾斜、波状等。细层之间的界面是短暂的无沉积间断面。层系是由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相似的同类纹层组成,是在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时间形成的。层系组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因上有联系的相似层系叠置而成,是在同一环境下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2、简述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形成的环境以及物质成分上的差异。答:细层界面平直且互相平行,并平行于层面。水平层理由细粉砂和泥质物组成,是在较稳定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垂直降落形成的;平行层理外貌与水平层理相似,细层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层面。由砂级颗粒组成,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砂粒连续滚动沉积形成。平行层理多形成于河道、湖岸、海滩等高能环境。3、简述交错层理的类型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答: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3cm)、中型(3-10cm)、大型(10-200cm)、特大型(200cm)三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板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相互平行,纹层的厚度相等,大型的板状交错层理常形成于河流沉积中,层系的底界为冲刷面,纹层内部具有下粗上细的特点。楔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为平面,但互不平行,纹层的厚度不等,往往是上部厚度大,向下呈楔型缩小。常见于河流、海湖浅水和三角洲沉积。槽状交错层理的纹层呈槽状与层面斜交,槽型的纹层面为流水冲刷形成,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常见于河流沉积。4、简述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条件及之间的区别。答: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为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环境,当水体能量弱时有利于泥质沉积,当水体能量强时有利于砂质沉积,常见于波浪能量弱的潮汐环境。在水流或波浪作用弱、砂质供应不足、对泥质沉积与保存有利情况下,可形成“泥包砂”的透镜状层理;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有利于砂质沉积与保存的情况下,因波峰处泥质缺乏或较薄,形成“砂包泥”的压扁层理,也称脉状层理。5、简述韵律层理和沉积旋回形成机理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答: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如由潮汐变化产生的潮汐韵律,季节变化形成的季节韵律。季节韵律层颗粒细,韵律层主要通过颜色显示,平面展布范围大;潮汐韵律层理通过砂泥互层交替显示,主要通过粒径变化区别,平面展布范围小。沉积旋回往往表现为水进和水退旋回。水进旋回代表地壳下降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沉积物显示正韵律;水退旋回代表地壳上升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沉积物显示反韵律。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概述一、名词解释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地层层序律: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简单地讲: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地层切割律: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组: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二、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四个大的时代单位。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四个大的地层单位。3、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2、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3、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4、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5、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6、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7、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8、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9、各纪的时代划分上,早古生代奥陶纪两分,其它为三分(∨)。10、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均为两分(∨)。11、中生代白垩纪为两分(∨)。12、新生代的新近纪和第四纪为两分(∨)。四、选择题1、蕨类植物比菌藻类植物出现的(B),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现的(A)。A、早B、晚2、侵入体比被侵入的地层(A),岩石地层单位中群()组。A、新、大于B、老、大于C、新、小于D、老、小于3、隐生宙包括的地质时代为元古代、太古代和冥古代,由老到新它们的时代排列顺序为(C)。A、冥古代—元古代—太古代B、元古代—太古代—冥古代C、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D、太古代—元古代—冥古代4、古生代由老到新各纪的顺序正确的是(A)。A、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B、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二叠纪C、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二叠纪—石炭纪D、寒武纪—志留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五、简述题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区别。答: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依据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级别:群、组、段。年代地层单位是指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全部地层的总和。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
本文标题: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4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