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十四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论文作品名称:《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作品类别: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作品编号:HAS0102《农村教师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西电人文学院农村教师流失问题暑期调研队080014目录第一章绪论…………………………………………………………………………………………..21.1研究背景…………………………………………………………………………………………..21.1.1课题提出………………………………………………………………………………………...21.1.2研究意义………………………………………………………………………………………...51.2国内外研究现状………………………………………………………………………………….61.3调研的过程………………………………………………………………………………………..81.4研究方法……………………………………………………………………………………………8第二章农村教师流失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92.1教师流失相关概念的界定…………………………………………………………………….92.2教师流失的有关理论………………………………………………………………………...10第三章平舆县农村教师流失现状……………………………………………………………123.1平舆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概况……………………………………………………….123.2平舆县农村教师流失情况………………………………………………………………....153.3农村教师流失影响…………………………………………………………………………...16第四章农村教师流失原因分析……………………………………………………………….18第五章解决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22结束语…………………………………………………………………………………………………28附录(图片)…………………………………………………………………………...........30---393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课题提出一.农村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而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要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另一方面如果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来看,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二.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较低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前行的保证,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农村教育面临很多困境:首先从我们暑期实践队在平舆县的走访调查中就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从平舆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严重;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英语传统学科教师多,音体美计算机专职教师少;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结构残缺,不能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四是城乡分布不合理,县城教师多,农村教师少;众所周知教师是一个学校教育的基础,目前农村教师队伍亟待优化和改善,再加上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的现状这对原本教师资源匮乏的农村教育来说无非是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备落后也成为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农村教育中,学生学习资源和教师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的扩展还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另外农村学生家长素质不高、思想落后等也严重影响农村教育质量。三.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政策引导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对“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部署同时,明确提出了“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从2009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国家或地方“特岗计划”的实施,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内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四.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近几年来教师流失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攀升趋势。有关教师流失的相关报道屡屡被报道。据江苏省教育信息管理中心2004年第5期《教育管理信息》报道:200l至2003年,苏北某所农村中学平均每年有20名左右的教师“南下”,三年流失60多人,其中大多是骨干教师。苏北某县近几年来先后有295名中小学教师外流,07年初有38名教师外流。作为省重点中学的徐州市某镇中学,共有30多名教师外流,外流比例超过13%。据07年4月7日《中国青年报》披露,湖北省蕲春县全县流失教师800多名,有些村里小学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上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黄流中学是海南教育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但事过境迁,但近几年在全校202名教职工中,30人没有住房,70多人挤在老旧狭窄的教师宿舍里,无法安居乐业;原有的学生宿舍早成危房,大量寄宿学生租住在校外,学生的管理、安全令人担忧。师资的流失,生源质量的下降,都使得学校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失,教学质量艰难维持着。其实,黄流中学现象只是海南部分地区教育的缩影。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近10多年,优秀教师流向一些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屡见不鲜。这种趋势造成一种人们不愿看到的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更加失衡。一位人大代表曾经这样告诉记者,村里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乡镇去了,乡镇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县里了,县里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城里了。村里没有好的老师,学生怎么能5留得住?这种现象基本上存在于全国各个角落,教师流失使得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中小学面临教师匮乏甚至面临没有教师上课的窘境。教师流失致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素质下降其直接结果导致教育质量每况愈下,而教育质量下滑又直接造成学生的大量流失,学生的大量流失又导致了农村教师流失。长此以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将变得遥遥无期。教师流失使农村学校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教育环境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这是摆在农村中小学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大一暑期实践的课题选择中,我们人文学院080014暑期调研队就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并得到了院里的大力支持。在此次课题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地域以及经费等原因以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农村中小学为重点调查对象,在对几所学校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但为了避免单一案例可能会造成片面观点这一局限,我们调研队成员员也在暑假期间对各自家乡(商丘、周口等地)的农村师资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以这些工作为基础,我们以平舆县作为分析和解剖的对象,其他相关调查作为补充和比较,对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1.1.2研究意义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状况及对策研究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社会意义,有利于使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展观,推动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用教育促发展,用人才保发展的农村发展格局;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有效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农村教育和谐体系。二是实践意义,在城乡差别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的情况如何缩小城乡教师资源的二元结构配置,实现教师合理流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村师资队伍,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显得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农村教师流失情况的调查,探究其流失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运用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人力资源理论和系统论等方法,探索农村教师合理流动、避免单向无序流失的途径和方法,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依据。本课题研究就是针对如何保持学校如何尽最大努力留住优秀教师、减少教师流失从而走出农村教育困境这一最现实、最关键的问题而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三是理论意义。首先,着力研究教师流失对策,深化对农村教育和谐的认识。研究教师流失对策,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而言,有利于改善稳定其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对整个农村教育而言,有利于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对一个地区和国家而言,稳定的教师队伍有利6于国家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1.2国内外研究现状农村教育以及农村教师流失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关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针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一直存在。国外学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建立了一些分析模式,试图找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美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就十分重视,对教师流失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P.A.Sorokin1889—1968)首先对社会流动理论进行研究,教师流失是社会流动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社会流动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他认为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即社会越发展,社会流动越高。。自身的专业地位,只能靠颁发反映最高水平和最严格训练的名副其实的教师证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SusanMooreJohnson和SarahE.BirKeland等在马萨诸塞州对50多位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追踪调查,第3年就发现有44%的教师离开了原来的学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待遇不公、学校管理无序等,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教师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哪一方面都不可缺少。在日本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流失也长期存在。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教学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对于许多人而言去农村任教是迫不得已的并且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离开学校去城市发展。不断地恶性循环使得日本农村学校教师缺乏,优秀教师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农村学校教师流失问题,根据日本195
本文标题: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9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