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扬州市领导座谈会讲话
扬州市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次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研究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三大合作”,加快农村发展。二是研究大干一百天,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经济目标和工作任务,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奠定坚实的基础。上午,张爱军同志就推进农村“三大合作”问题作了中心发言,各县(市、区)委书记也作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刚才王市长总结了前8个月的工作,对“大干一百天、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了明确部署。下面,我就两个方面的问题再讲几点意见。第一个问题,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的新扬州,最大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为此,新一届市委决定从最难的问题着手推进工作。自9月初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百村调查”,进村入户,面对面地与村组干部和普通农民进行交流座谈。这次“百村调查”分市领导、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三个层次进行,涉及所有县(市、区)的77个乡镇172个行政村860个农户。调查以后,我们专门召开了“百村调查”汇报会。在汇报会的基础上,市委专门召开了常委会,就推进农村“三大合作”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南京开会期间,我们又向省委领导进行了汇报,并专门请教了省有关方面的专家。张连珍副书记、省委研究室、省委农工办、省农林厅等部门的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应该说,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2003年,我们启动了“农民三年人均增收千元计划”,去年底超额完成了目标,但这其中很大因素是由于农村政策调整,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以及中央、省对农产品的直补政策,促进了目标的完成。2004年,实施农村“八件实事”工程,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支撑。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建设以“村强民富、村容整洁、村务民主、村风文明”为内容的“全面小康村”的意见,抓了一些试点。去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认真贯彻全会精神,于今年年初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大会。应该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在推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推动农村环境改善以及推动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7个多月来,扬州的新农村建设到底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到底了解多少、态度怎么样?各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到底落实了多少?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到底碰到了哪些瓶颈制约?我市提出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今后五年要增加2800元,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途径推动农民增收,特别是农业内部有什么办法促进农民增收?怎样建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百村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基本摸清了农村的现实情况,详细了解了群众的真实意愿,初步找到了下一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保证农民稳定增收的途径办法。总体印象:一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已经为广大农民接受,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新农村建设工程已经开始启动。二是农民增收情况总体上是好的。目前统计公布的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215元,这次“百村调查”得到的数据为5949元,明显高于公布数据;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我们往往容易把平均数作为大多数,掩盖了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低于平均数的实际状况。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60%的农民还低于平均数水平。三是农民的创业意识比以前显著增强,农村的闲人比以前明显少了。四是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愿望非常强烈。在抽样调查中,有83%的农户期望加快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是“百村调查”问卷中农民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五是广大农民对改善农村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特别是垃圾处理、露天粪坑、水环境整治等是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六是目前农民增收的难度比较大,但增收的潜力也是巨大的。要加快推动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解决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动力源问题,解决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从农村生产力入手,特别要加大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力度,发展农业本身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要顺应形势的发展,从生产关系入手,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突破。所以,今天会议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什么市委在这个时段,花这么大精力,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问题,特别是研究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发展高效农业和农村“三大合作”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考虑。第一个考虑是如何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的压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是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向全市广大群众,包括320万农民作出的重要承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难度较大的硬指标,这个指标的实现,任务相当艰巨,必须要开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特别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来推动农民增收。第二个考虑是如何更好地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中央的农村工作方针之一是“多予、少取、放活”。有同志说,“多予”毕竟有限,“少取”已到极限。我再加一句,“放活”创造无限。这几年我市财政对农业的投资逐年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内对农业的支持已经达到1.04亿元。2004年为1.6亿元,2005年为2.1亿元,预计今年市、县两级可达2.3亿元,其中市级财政约1个亿。但财力毕竟有限,即使我们市级财政拿出3个亿给农民,平摊开来农民每人连100元都不到。所以,关键要研究“放活”的问题。“放活”放什么?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发展农村乡镇工业、民营经济,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创业的平台、增加财富的平台。三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把财政的转移支付一部分转移到农业农村上。四是实行村民自治,放活了农民的政治权利,使农民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力,农民可以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纵观全国和我市近30年的农村改革历程,每次“放活”都带来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突破。下一步,农村还有什么可以放?怎么来放?就是要搞农村的“三大合作”,即农民专业经济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通过放活机制,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第三个考虑是如何寻找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动力源。通过工业化致富农民,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通过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是从农业外部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从农业内部来讲,我们农村可持续增收的动力源在什么地方?如何进一步整合农村生产要素,建立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这也有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如高效农业规模化,没有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就很难真正推行。第四个考虑是如何进一步挖掘农村资源潜力。目前,农村主要有两大资源,一个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一个是农村土地资源。算算扬州土地这本帐,就知道扬州农民增收潜力有多大。扬州的国土面积为995万亩,现有耕地面积是474万亩,基本农田419万亩,农村存量建设用地172万亩,未利用土地184万亩,全市国有存量土地4.8万亩,全市到2010年可利用的建设用地指标为15万亩。面对这么多资源,我们要研究依法挖掘、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优势,让农民把土地资源变成资本、变成财富积累问题。第一,基本农田这根“红线”不能碰。除此之外,土地利用大有潜力可挖。第二,农村建设用地172万亩,以整理腾出10%计算,也有17万亩。我们现在一年的工业用地才用2.5万亩,这么大块地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第三,我市土地一年可以复垦2万亩,国家规定复垦的土地可以不分给农民,可以用来搞股份合作,可以拿出一部分发展工业。第四,集体发展的预留地,国家政策规定可以预留5%10%。维扬区不少村如潘桥村、康桥村以及广陵区的一些村,他们的发展主要就是靠开发利用集体发展预留地。第五,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中,掌握在集体手中的集体农场有14万亩,怎么盘活用好这块土地也是可以研究的。所以,扬州土地资源开发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就是说,419万亩基本农田,本身有个如何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的问题。这几年扬州搞了农业结构调整,土地亩均产值(包括种养殖)超过2000元的只有120万亩。第六,目前,不少地方还存在“橡皮地”问题。这是扬州的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挖掘资源、发挥潜力,是我们必须也可以深化的大文章。第五个考虑是推动农村“三大合作”,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符合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方向,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和扬州的客观实际。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他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统筹兼顾,稳步推进,重点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他还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胡总书记还讲,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中央为什么这么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就是要稳定农业、稳定农民、稳定农村。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研究解决怎样提高农业效益、怎样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这次党代会报告,八次修改,但我始终保留一句话,就是强调要使农村资源升值,把土地变为资产,变成财富积累,使农民变股民。这次在邗江头桥镇九圣村调查中,农民用两句话来形容农村合作问题,叫“千笼馒头一锅汤,敲锣卖糖,各干各行”,就是讲合作起来发展,能够减少开支、节约农本、各展所长。今天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座谈会,给我们一个启发,这类会议不一定要部署多少具体工作,关键是要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然后自觉地去组织、去推动。我提倡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深化研究一些问题,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不能上面怎么讲我也怎么讲,上面讲到什么程度我也讲到什么程度,上下一般粗,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创造性地落实下去,这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下面,我对新农村建设强调三点意见。一、更大力度地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在规模化上求跨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百村调查”显示,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只有1130.31元,仅占全部收入5949元的19%;占统计数据5215元的21.7%。而山东寿光农民收入的2/3来自于农业,仅蔬菜产业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3500多元。上半年,省委李源潮书记批示,扬州要打造“江苏寿光”,省里对扬
本文标题:扬州市领导座谈会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