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最新人教部编七下《20古代诗歌五首》专题练习(答案)
人教部编七下《20古代诗歌五首》专题练习(答案)(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参考译文】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诗歌赏析】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阅读理解】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5.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参考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诗歌赏析】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阅读理解】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2.“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参考译文】飞来峰顶端有座高耸入云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自然是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诗歌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阅读理解】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四)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参考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诗歌赏析】该诗写于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阅读理解】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参考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诗歌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阅读理解】1.“落红”在这里比喻。2.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一)1.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2.“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3.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4.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5.D(二)1.D2.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3.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三)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不畏浮云遮望眼”解释得顺畅;“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3.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D(四)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3.“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4.D5.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五)1.自己2.B3.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最新人教部编七下《20古代诗歌五首》专题练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18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