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深基坑监测方案详述2012-05
深基坑监测详述2012全国基桩无损检测培训班1前言基坑工程事故屡见不鲜,不仅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甚至还会波及邻近建筑及地下市政设施的安全。为此,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深基坑工程•高层建筑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日益增多•规模和基础开挖深度不断加大•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外界其他因素→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基坑监测的目的(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2)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3)将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4)通过对监测数据与理论值的比较、分析,可以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5)在施工全过程中,通过监测,将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保证既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6)积累量测数据,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参考数据。(7)在本项目中,建筑物、构筑物监测主要是为了保证能及时反映其变形情况,以便对工程施工中出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及处理办法。3监测主要技术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97-2009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8-2007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7-20024《工程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20-993.1监测精度指标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监测精度表监测项目位置或监测对象测点布置仪器监测最小精度1支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支护结桩(墙)顶边长大于30m的按间距30m布点(按四舍五入原则计),小于30m的,按1点布置。经纬仪1mm2支护结构变形支护结构内边长大于30m的按间距30m布点(按四舍五入原则计),小于30m的,按1点布置。同一孔测点间距0.5m.测斜管、测斜仪1mm3支撑轴力钢管支撑:端部;钢筋砼支撑:中部车站基坑每层5根。通道、风道、出入口、施工竖井、区间风井、盾构井每层支撑道数超过5根的按2根计,5根以下,按1根计。钢管支撑:轴力计;钢筋砼支撑:应变计≤1/100(F·s)4锚杆拉力锚杆位置或锚头不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钢筋计、压力传感器≤1/100(F·s)5支撑立柱沉降监测支撑立柱顶上立柱总数超过25根的按20%计;总数大于10根,小于25根的,按5根计,小于10根的,按1根计。水准仪0.5mm6沉降、倾斜、裂缝需保护建(构)筑物每个建(构)筑物不少于3个测点经纬仪、水准仪1mm7土体侧向变形靠近支护结构的周边土体2~4孔,同一孔测点间距0.5m测斜管、测斜仪1.0mm8地下水位基坑周边间距20~25m水位管、水位仪1.0mm3.2监测频率及周期监测频率——取决于变形大小、变形速度和进行变形监测的目的。除系统观测外,在特殊情况下,应进行应急监测。周期——分为施工前期,施工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施工前期——指观测对象相邻的车站或区间的土建施工尚未开始之时,此时需观测二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数据。若初始观测时间距工点正式开工时间较久时,应在正式开工前3天内重新测量初始值。•稳定期——指观测对象相邻的站点区间的土建施工完成以后,再继续跟踪观测,观测频率以一月或半年一次,直至完全稳定为止。4监测实施方法4.1水平位移监测4.1.1水平监测点的布设⑴工作基点及基点的布设在基坑周边稳定的区域内布设若干组基点(每组3个),基点布设在基坑周边稳定区域内,同时在基坑周边较稳定的区域内布设若干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墩布置在基坑的冠梁上。•工作基点墩的布置:•在相应冠梁处钻孔,孔深50mm•在孔内埋设Φ25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长×宽×高=250×250×12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仪器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10mm,并刻十字丝,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每个墩都加工一个钢盖板,不使用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测点不受破坏。•具体尺寸根据仪器基座丝口尺寸决定。基点墩的具体尺寸见基点观测墩标志图。观测墩顶部示意图预制棱镜接头示意图⑵监测点布设根据设计和甲方确定的支护结构墙顶水平位移点的位置和数量,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冠梁顶上布设观测点观测点也采用埋设观测墩的形式•在基坑边的支护桩冠顶梁上钻孔,孔深100mm•在孔内埋设Φ25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长×宽×高=150×150×3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棱镜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10mm•具体尺寸见测点观测墩标志图。•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将监测点改为预制的棱镜接头,在基坑的冠梁制作过程中进行预埋,以保证其与冠梁的连接稳定性。⑶监测的布点要求•首先布设工作基点墩•在建立好工作基点墩后,将仪器架设在工作基点墩上•沿基坑边布设观测点墩,观测点位置必须选择在通视处,要避开基坑边的安全栏杆•一般情况下,离基坑300mm比较合适,既可避开安全栏杆,又不会影响施工,也便于保护4.1.2水平位移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主要用于对各变形监测点的监测外业采用laicaTCR1201+(标称精度1″,1mm+1.5ppm)监测对监测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改正、平差计算、生成监测报表和变形过程线图、变形速率监测报表、变形过程线图、监测报告通过电子报表发布极坐标法小角度法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导线测量法⑴极坐标法βACBA、B已知点,C、C'点为待求坐标点SC'S'β'/180tan01BABABAXXYYBABCBCBCSXXcosBCBCSYYsinDbamS22测定待求点C坐标时,先计算已知点A、B的方位角测定角度β和边长BC,根据公式计算BC方位角:计算C点坐标精度分析在采用观测墩时,其误差来源包含测角误差,测距误差。取视距长度100m,角度二测回,用TCR1201全站仪观测(1″,1+1.5ppm)两次观测同一点水平位移变化量中误差:mΔcc′=m点/=0.9mm测角中误差:Smm角=1″/206265×100×1000=0.48mm测距中误差:1000100105.116=点位中误差:m点=(m角2+ms2)1/2=1.25mm在变形监测中,对于基坑的位移关心的是垂直于基坑方向的变化量,基坑监测水平位移坐标系选择时,一般选择基坑长边为x轴,垂直基坑长边为y轴,即矩形基坑变化量关心的仅是y方向或是x方向的变化量,根据公式由以上公式可知,两次观测基坑某方向水平位移观测变化量的中误差为±0.65mm。⑵小角度法•小角度法主要用于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点的观测。•是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J1型)精确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的微小角度,并按下式计算偏离值:PPPSLPABSβA、B已知观测墩,P、P1点为待求坐标点P1β'•测小角度法,其前提是观测中基准点采用强制对中设备,即必须建立观测墩,另一方面,小角度法的测距是能够精确测定,且相对于测角而言容易得多,计算偏离值精度时可以忽略测距引起的误差。在基坑监测中,沿基坑方向的变化量很小,即S可以认为基本不变。•精度分析•偏移量中误差:PLSmmPPPLSmmpP2如基坑两观测墩长度为500m,观测墩P离A点距离为50m,测角中误差取1″(用J1型仪器观测二测回),则•变形监测两期观测变化量中误差:mΔpp′=(mLp2+mLp′2)1/2=×mLp取本项目中观测墩P离A点距离的最大值300m,测角中误差取1″(用J1型仪器观测二测回),则采用小角度法观测时,一定要尽量将观测墩位置埋设在两端基点的连线上,使观测角度微小,以减小正弦函数泰勒级数展开的舍入误差。⑶前方交会法•尽量选择较远的稳固目标作为定向点•测站点与定向点之间的距离要求一般不小于交会边的长度。•观测点应埋设在适于不同方向观测的位置。•交会角度一般满足30°≤α≤150°,在基坑观测点的观测中不是很适用•如对工作基点墩C进行稳定性检查时,可以在基坑外100~150m埋设2~3个基点,用前方交会法检定C的稳定性。其计算公式为:BACβαA、B已知点,C点为待求坐标点sinsinsinABCSXsincossinABCSY⑷后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也用于工作基点墩的稳定性检查,利用周边稳定的基点做观测目标。⑸导线测量法•导线测量法主要用于基坑周边建筑物特别密集,对工作基点墩稳定性检查用前方交会法和后方交会法都难以实现的情况,此时在基坑外面布设导线,通过导线测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4.2沉降监测4.2.1沉降监测点的布设(1)工作基点埋设•必须成组埋设,至少埋设6个基点,利用这6个基点相互检核其稳定性•水准基点设在离开基坑100m以外•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2.2要求,离基坑边3倍基坑深度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基点可采用深埋,也可选用桩基础的建筑物上埋设基点(2)监测点的埋设①支撑立柱沉降监测点:在支撑立柱的上部布设加工件,该加工件如下:单位(mm)②周边建筑(构)物沉降监测点:在建筑物的拐角处,离地面10-20cm,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一定距离,其实地效果如上图。根据相关规范和设计图纸,并结合现场实际建筑物,对位于基坑周边2~4倍基坑深度距离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监测布点③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点:在设计文件指定的位置,采用地面钻孔埋设定制钢筋,并用水泥砂浆固定④管线位移监测点:对于铸铁管、钢管等材质、埋深较浅的管道,可采用直接法布点,首先开挖至管道深度,将钢筋焊接于管线的顶部并引至地表,周围用砖砌筑成窨井。对于埋深较浅的煤气管道,则考虑采用抱箍法,即根据管道的外径,特制2个对开的箍,环抱管道,用钢筋引出地面。对于埋深较大的管道,可采用间接法,即钻孔至管道顶部或底部,孔中放入保护管,管中放入钢筋,钢筋底部须适当扩大,以测量管道顶部或底部的土体位移4.2.2沉降监测的方法(1)布设水准控制路线(2)水准控制点观测(3)建筑(构)物各沉降点观测(4)使用仪器(5)数据记录及处理(6)倾斜监测利用沉降观测点和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建筑物倾斜计算。计算方法为:(7)由于本基坑施工进度不一,在进行沉降监测时,以施工区域为原则,先对距离施工区域二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建构筑物进行监测,当监测区域内建构筑物变形明显时,应加大监测范围直至无明显变形区域为止。4.3围护结构墙体变形和土体侧向变形监测4.3.1测斜管的埋设(1)钻孔埋设(2)绑扎埋设(3)测斜管埋设时注意的问题①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②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斜槽垂直于测量面。③调正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干净,通畅、平直,管顶高出冠梁约10-50cm。如后期施工需要可加长。④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宜选用中粗砂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过程中通常灌水,间隔一段时间后检查,发现会填料有下沉时,继续回填。⑤为确保测斜管与墙体、土体同步变形。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之前。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能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一般是用砖砌一个保护墩。4.3.2测斜方法使用仪器:DKCK-UXX测斜仪(精度:0.1mm/0.5m)①量测方法•测斜观测分正测和反测,先正测再反测,一般是每0.5m,读数一次•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②计算公式jixijixijfLXLXX1100sinjiyijiyijfLYLYY1100sin式中—测点序号,=1,2,;—测斜仪标距或测点间距(m);—测斜仪率定常数;—X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Y方向
本文标题:深基坑监测方案详述2012-0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5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