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满足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教育民主化:是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所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质。学校教育的特征是: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它具有可控性强和达标性强的特点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着对社会发展及人的身心发展的巨大功能。1.促进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是沟通社会各方面、社会各地域及世界各国社会的手段。通过教育增进了社会的交流和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现代教育是开放的,网络手段的应用更加剧了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的正确实施对稳定社会、倡导科学、弘扬道德风尚和加强法制都是有利的推动。2.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为遗传、环境与教育。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2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3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如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主客观的关系及师生间的关系,使之有利于提高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4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使个体积极地、能动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3)教育的内涵扩大;(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从范围看教育内容涉猎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水平程度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等级的;从表现形态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等。教具与器材作用: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教具、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盘、电视、计算机等等,成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学习工具,受教育者操作教育媒体接收信息、传递信息,教育媒体还对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的增多与更新、学习者的方法等产生影响。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教师的一部分或全部职能由计算机媒体代理,学校教育形式由家庭学习形式代理。由此可见教具、器材等教育媒体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现代教育增长的模式特征:(1)规模庞大:不仅接受正规中小学教育的人数增多,接受成人教育的人数更为庞大。(2)增长速度快: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数增长有着超常的发展。(3)不均衡性:发达国家教育的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增长;许多国家中、高等教育的增长又快于初等教育的增长。(4)波动性:由于人口在不同年代有剧增和减少,造成各级教育的规模相应出现剧增和空余。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由双轨制向单轨制急剧转变。建立起统一的具有多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学校系统。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结构有变化。如中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设立小学向中学过渡准备的中间学校;初中阶段开始实行定向教育,升学和就业指导;中等教育最后阶段实行分科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预备。又如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高等职业大学大量涌现,在中国当代也出现了职业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表现在:区域上的不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差别,成人文盲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还表现在性别上的不平等,这种现象与一定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1)确立培养现代人的观念。(2)教育发展水平应有显著提高。(3)科学技术在教育中普及和深化高。(4)教育手段方法信息化程度提高。教育内容科学化程度提(5)教师的学历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6)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大大增强,个人的志趣和潜能将获得更大发展。(7)教育制度不断创新,教育结构更加丰富多样。(8)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学校内部的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进入家庭、国际间教育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第二章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文化: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狭义概念是指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文化传递: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选择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的过程。学前儿童赖于物质环境的原因:如居住环境、饮食条件以及用以焕发精神、启迪智慧、锻炼身体的物质材料及玩具。由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这就决定他们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尚在形成中,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可获得可靠的保障;反之,物质环境过差,则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展。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权力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及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利,通过立法保障合法地实现教育目的;通过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通过经济杠杆控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力进行严格控制。(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①教育制度必须保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都随政治发展而变革。②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政治决定教育经费多少及教育经费的筹措。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即文化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平。如舆论文章、书籍、影视导向正是现实文化反映政治,政治的要求影响教育。(2)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渗入都不是现实经济的反映,但却在影响着教育。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墙---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文化选择以社会需要为基点,文化选择又有较强的人的主体性特点。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是:一方面,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另一方面,按教育需要选择文化(学生能接受,有利于其能力的发展、知识增长、品德陶冶、体质增强等)。物质环境对人生存的影响:如噪音、水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不良环境都造成社会危害;植树造林、设置自然保护区、修路、建房等则是营造美好环境。物质环境不仅影响人的生存与健康,也影响人的认知和伦理道德。适宜的环境,有助于人的认知活动积极化,提高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人的伦理道德的形成。人类已不限于受环境的影响,人类正在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驾驭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和创造自然的理想,人对物质环境的创建反映着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的特色。政治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念、意识,这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如对待四项基本原则的态度、主义、信仰等。二是权力机构,这里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生活方式与习惯、生活情趣、生活内容、交往关系等),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是教育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因素。如未能控制人口的增长,则预期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中的教育战略重点,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纵向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接受各层次教育的学生人数要随着人口的变化而调整。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人口低速增长,教育规模可以小,经费可以节省;人口增长速度跳动过大,则对教育规模和经费产生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分两大类:第一类:与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相对应的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成人社会化等成为成人之前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包括:初级社会化即出生到人学前要通过家庭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在校学习期间要通过学校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成为成人后的社会化,包括:第三级社会化,即就业后要通过职业劳动而进行的社会化;第四级社会化,即退休后要通过养老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个终身的过程(某一阶段的社会化成功,不等于可保证其后阶段中社会化的成功)。第二类:由社会期待不同而导致的如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特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第三章智力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这些形成人与人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就称为遗传素质,其中神经系统的特点最为重要。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感觉器官是个体认识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它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在婴幼儿生理发展过程中,感觉器官的发育较早,这为幼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重视幼儿的感官训练也正是目前幼儿教育所强调的教育内容。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生理成熟也就是指儿童身体的正常的生长与发育,而生长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身高、体重等外部形态的增长,发育则是指儿童身体内在的各部分功能的成熟。心理发展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就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1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