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4届《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本专题知识范围:包括《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提示】什么是客观实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什么是物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②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④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⑤“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性、根源性、独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⑥“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知性,能被意识所反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物质决定意识原理P37〖原理内容〗……〖方法论〗……〖知识延伸〗原因:意识的起源产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生理基础——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P38-39〖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思想意识。(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P33-34〖原理内容〗……〖方法论〗……(1)规律的含义:……(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灭亡。(3)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4)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方法论】……(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1、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两个反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p31)(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p32)易混观点辨析易错易混知识点1、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2、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6、意识促进事物发展。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8、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本专题知识范围:包括《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特点)(1)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首先: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学习科学理论。•再次: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实践认识的途径亲身实践(直接经验)书本学习(间接经验)注意:“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简言之,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答疑】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②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2.认识具有无限性3.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易错易混知识点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4、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5、物质是认识的来源。6、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易错易混知识点7、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8、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9、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10、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颠倒因果关系)(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本单元常考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唯物论部分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论部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最终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对待错误的认识。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要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文标题:2014届《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1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