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
1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济南市250100)摘要: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定向、规范、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决定性影响,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正确定位,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定型、价值目标定位、功能目标定性和目标系统定值的科学化。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目标选择;科学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现代化是人类诀别传统、创建新型现代社会的革命性进步过程,它总是受特定的现代化目标所导向、规范和控制的,不同的现代化目标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选择现代化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实行了一种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片面经济增长型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活力和财富涌流,迅速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社会结构失调等现象,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难以持续发展,这深刻反映了现有现代化模式的不合理性及其革新的必要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适时提出了一种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科学发展观正确总结概括了中国乃至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统领原则和行动规范。中国要在本世纪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其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科学定位。一、现代化目标的概念、结构与功能分析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仍多有分歧,简单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西化论、工业化论和过程论诸种②。其中的西化论把现代化等同于全面西方化的过程,它包含着明显的文化歧视内涵,在实践上也已为当今世界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现状所证伪。工业化论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一种经典和狭义上的现代化定义,也是较被认同的一种现代化概念。过程论则认为现代化是指18世纪以来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所发生的总体深刻变化,它可以分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和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两大阶段,这是一种对现代化的广义的理解③。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理解,现代化都是人自觉地追求某种先进发展目标与结果的社会运动。所谓现代化目标可以理解为人在现代化实践中的预定任务、预设指标和预期效果的统一,通观历史与现实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现代化的基本和具体目标是综合多样且不断变化的。对于现代化目标的结构形式可以也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具体认识和建构。如从宏观系统的层面分析,我国曾经先后选择过工业现代化目标模式、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和小康社会目标模式。从宏观历史变迁的角度我们可以分析现代化目标的历时态结构。按照何传启先生的观点,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次现代化,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其基本特征和目标是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等;第二阶段即第二次现代化,指人类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主要目标和特征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等等④。上述两大阶段还可以也应该具体分解为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以及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从共时态角度考察现代化社会的既有静态结构,可以发现现代化包含着众多的具体项目,主要有经济增长、产业与就业、生活消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2人文进步等具体内容和指标。从目标的性质和效能结构考察,现代化目标包括价值目标、功能目标、质量目标、数量目标诸种层次和形式。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选择,它总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发生发展和存续的,这也就意味着现代化必然存在着客观的空间结构形式。环顾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可谓是差距巨大、存在多级分层的,正确认识现代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正确选择现代化的空间目标结构,对于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从微观具体的构成要素的层面解析,由国家、地区或者单位组织正式制定的每项现代化目标都是内涵确定、相对独立的特定目标形态,一个完整形态的目标结构大体上都包含着目标方针、目标项目、目标定值诸构成部分,其中目标方针是关于目标的指导思想、宗旨方向、标准原则的概括说明,目标项目是目标方针的具体展开,而目标定值则规定了目标项目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三者共同组成了具体现代化目标的微观具体结构。现代化目标是现代化的观念模型和行动指南,对于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迄今为止的人类现代化格局与处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根源于人类对现代化目标模式的不同选择。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的作用最主要的首先是它对现代化活动具有定向和定性功能。现代化建设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创造价值的自觉活动,这种活动是受现代化目标内控和定向的,目标定位如何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关系极大。现代化作为一种追求先进文明的生产与生活过程的具体途径与方式是多样的,而现代化作为一种既定社会形态其具体结构、类型、特点等等也是多样化的。所有这些具体性质方面的差异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不同目标模式的选择。如按照传统工业化目标模式就会形成传统粗放和不可持续型的现代化道路与方式,按照知识化目标模式则需要走信息技术主导和知识创新带动型发展道路,选择循环经济型发展方式,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模式,就应当走和谐发展道路和通过全面统筹方式来实现现代化。其次,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建设具有规范和控制功能。由国家、政府和组织确定的现代化目标包含着对发展的宗旨、理念、方向、原则的定位,它具体规定了发展的任务、方略、政策、标准和要求,因而对现代化发展必然具有重要的规范和控制作用。再次,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主体具有强大的励志和激发功能。现代化的主体是人,人的理想志向和奋斗精神是现代化最为深刻持久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崛起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它能够促使人们产生一种为理想信念和切身利益而奋斗的强烈情感和顽强意志,这种情感和意志能够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驱动力。第四,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成效具有评价与检测功能。现代化目标规定了发展的目的任务、具体指标和工作要求,它能否最终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是判断现代化建设之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也是检验目标设定是否科学的客观尺度。显然,没有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就不会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离开了预定的现代化目标比照,我们也无法判断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得失。最后,由于以上诸方面的共同影响,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成败具有首要的决定作用。目标是行动的启端和指南,目标决策的错误必然招致行动的失败,即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回顾历史与现实,那些过错、过高、过急的发展目标都必然会造成损失和代价,像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给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可谓典型案例。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化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由此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要有效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要求正确地选择和设定现代化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化。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化首先需要正确选择现代化的世界参照坐标。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世界性发展过程,对于处于后发阶段的中国而言实现现代化必然是一个追赶发达国家3的过程。要使追赶成功必须明确并锁定追赶对象,使现代化目标具有准确性,为此就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世界现代化总体进展情况,并依此为基准选择参照坐标。有国内学者提出,要“根据世界过去发展速度估算未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并把这个发展水平作为未来50年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目标”⑤,这一见解是很有针对性和必要性的。因为我们设想的现代化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它当然是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而言的,离开了对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2050年时的情况分析,中国现代化目标就将失去客观参照系,也因而难以是科学的。确定科学的现代化目标除了要以世界现代化进展为外部参照外,还必须严格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国情国力,并依此作为现代化目标定位的内部根据与参照。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数量,加之中国现代化属于典型的外生后发类型,所实行的又是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特殊的国情条件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独特性,完全照搬任何外来模式和外部经验几乎都行不通。无论是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解决人口就业与三农问题,还是推进民主法治和社会保障建设,莫不如此。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民人格,全面掌握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真正认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优势、劣势与潜力,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科学的现代化目标。正确的现代化目标应当既符合发展与现代化的运动规律和客观条件,又应当符合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就是说它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整合统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客观复杂的物质体系,其发生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性。选择现代化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条件才具有科学可行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规律实质上是人的活动规律,符合人的需要和利益,反映人的理想和意愿,能够保障人的权益和促进人的幸福与发展,这是现代化目标之科学合理性所必不可缺少的主体性的根据与保证条件。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角度分析,现代化目标是对未来发展状态的预先构想和理论设计,实际上是现代化实践过程的一种主观反映与思想条件。无论各种具体现代化目标的性质和水平有多大差异,但从其根本来源和动力上分析,都是由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需求推动促成的,都可以说是对现代化发展实践的一种反映和应对形式。作为具体发展实践的具体反映形式,任何现代化目标都要在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和创新发展。就中国具体现代化目标而言,它的基本内涵和项目指标既是确定、成型的,又是开放和有待发展的,它要保持科学先进性就必须与时俱进,同动态鲜活的现代化实践保持具体历史的统一性。为了保证现代化目标的科学性,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路线并建立实践反馈和创新机制,坚持用发展条件来确定和夯实现代化目标基准,用发展需要来定义和规范现代化目标内容,用发展效果来评价和检验现代化目标正误,用发展的经验及教训来不断修正和优化现代化目标体系,实现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实践的持续统一、高度适应和有效促进。科学的现代化目标应当既适合主体目的和客体规律、又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建立在系统内部根据同外部环境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全面变化、宽幅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形态,经济格局、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社会问题等各种社会要素无不处于高度变动状态。处于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的现代化目标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使现代化目标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相应适时适度调整。三、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定型进行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界定其宏观目标模式。现代化目标模式指现代化目标的总体模型与样式,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整体框架和结构图式,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成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需要确立科学的现代化目标模式。现代化是人类运用工具改造对象并创造和利用财富的社会活动,它在发展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总观近代以来的世界现代化目标模式,在发展的中心、主导与首位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存在着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类型。其中以物为本的现代化目标4模式把追求经济增长和物的发展作为中心与主导目标,一切活动都以财富增长和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与尺度。而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则要求把人作为主体、中心和根本目的,以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发展最大化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尺度。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其所倡导和定义的现代化目标模式无疑应当是以人为本的目标模式。现代化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人类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两个阶段,其中前者属于第一次现代化,后者属于第二次现代化。当代中国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