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領導與競爭優勢第四組報告指導教授:曾燦燈博士組員:林忠榮、張植芳、張素梅、陳文碩江美姈、許智強、柯漢隆、李亭樟2006/4/15Agenda君王論貞觀政要文化與領導時代背景簡介查理曼-卡爾大帝“敬虔王”路易發生繼承戰爭凡爾登條約(八四二年)西法蘭克“禿頭王”查理東法蘭克德國國王路得維希西法蘭克中法蘭克王國義大利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巴黎伯爵優格‧卡佩創立王朝中央集權化教宗諸侯割據新興都市日爾曼部族集合體皇帝選舉制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義大利王國(1861年)薩丁尼亞王中法蘭克皇帝路塔兒西法蘭克法蘭西斯東法蘭克德意志梅爾森條約(八七0年)19世紀末卡布爾(1801~1861,義大利的首任首相,統一運動首領)加里波底(1807~1882,義大利民族統一運動領袖)查理曼大帝血脈斷絕持續混亂鄂圖大帝接受加冕作者:尼科洛‧馬基維利‧西元1469年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精通拉丁文,信仰共和體制,重實力輕精神的思想,其國家理論更適合近代的國際領域分析。‧曾任命為國務秘書,多次出使外國,見聞他國政體優劣,從政期間,乃探討解決義大利半島長期分裂的對策,他放棄雇傭兵建立民軍,並戰勝比薩,形勢與職務使他對軍事問題格外關心。‧從小接觸古典文獻,喜好藏書,他的一生著作共有四部:「共和論」、「戰爭的藝術」、「佛羅倫斯史」及最影響深遠的「君王論」。‧馬基維利於西元1527年6月22日逝世。作者簡介君王論前言(一)馬基維利為義大利佛羅倫斯人,他認為人無不自私,故無不見忘義,因他處於一個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的時代,且他個人特殊經歷-他接觸最多的暴君、君主、貪功嗜殺的將領與傭兵,他認為歷史很少改變以往發生過的事,歷史以人為中心,而人是受自於私心,統治術與政治和道德的分離,源於其人生觀-「人性本惡」。君王論中,探討霸業成功之道,「但論目的,不擇手段。」享權力者特殊的尊榮愈甚,權力爭奪時愈會不擇手段,為了完成統一,使用陰謀詭計與欺騙的策略,其實陰狠的統治術,無非是為了統一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保衛他的故鄉。前言(二)「君王論」其中心論是在闡明一個君王如何才能取得權力、鞏固權力,並且運用權力,他認為理想的君王必須「勇猛如獅、狡詐如狐」,君王雖應具備美德,但要懂得在必要時拋棄道德枷鎖。「君王論」是一本宣揚政治厚黑學,也是西洋文化史的基本常識。君王論君王論主要內容主要區分為四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討論君主國之種類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嚴厲批判雇傭軍制及分析國民軍的重要性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三章:統治者應奉行行為準則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六章:分析各義大利各君王失國之原因君主國區分企業之區分君主國企業新興國世襲王國被合併王國全新王國新生企業(重新出發)世襲企業(東主企業)遭合併企業經營失敗吸收合併經營管理資本合作業務合作派遣董事重新岀發企業經營失敗收購現在武力:來自自己或他人靠運氣還是自己力量?資本:是自己的嗎?需要相當經營能力獲得方法獲得經營統治王國的難易度新興王國世襲王國承襲沿用祖先留下的做法適當處理突發事件容易只要不發生過於特殊事件王國即可常保安泰必須先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礎困難對新君的期待和失望征服時加害動作所產生後遺症協助者的顧慮會面對各種困難統治時需要強勢運氣及莫大努力征服者親自移至征服地派遣移民兵定居重要據點較為容易對原來統治者斬草除根不急著改變原有法律、稅制等儘速掌握民心地理位置、語言、風俗習慣相同不同應遵守條件對策君王統治力領導者能力三要素:卓越能力:成就豐功偉業利器強大武力:才能發揮能力好運:一扇開啟良機之門三要素:卓越能力:成就豐功偉業利器強大武力:才能發揮能力好運:一扇開啟良機之門吸引忠誠的追隨者影響力專業力決斷力應變力激勵力學習力國家必備根基企業生存基本要素完善法令良好軍備忠誠度種類:本國軍:最佳傭兵:最差援軍混合軍軍事訓練願景維護企業的核心價值與實踐核心目的企業文化企業環境策略生存利基競爭優勢執行力君王資質領導者特質勇猛如獅,狡猾如狐:背信忘義是被允許的,不偏離善的範疇。不畏惡評重要事項果斷執行佳績足以掩蓋習日惡德不必在意被批評為吝嗇鬼:節儉在緊要關頭發揮功效令人畏懼反而安全目的正確的冷酷對策,將會化為慈悲。保持慈悲與冷酷之間的平衡。必須避開輕蔑和憎惡之事務:讓民眾憎恨,遭來造反的悲劇。誠實高瞻遠矚掌握權力、發揮影響力擁有高度的EQ兼聽自信心自省政權之維持企業之永續經營適當處理通敵者成就大事業即受到尊敬傑出親信決定君王價值:知人之明遠諂媚逢迎者、聽賢者聲音怠惰導致亡國果敢開創命運企業倫理知敵知彼,百戰不怠負起環保的社會責任顧客滿意度創新貞觀政要專書報告:貞觀政要作者:吳競編撰《貞觀政要》唐朝歷史家吳兢把貞觀君臣議論的內容,加以分類編撰成詳實記載貞觀年間,太宗皇帝與群臣間,針對政務、軍事、財經、處世、修養等面向所展開的言談錄。是政論性文獻,對唐代著名的盛世-貞觀之治,作全面的系統介紹,除取材於《太宗實錄》外,並採太宗和大臣的問答及大臣的諫議和奏疏等,是研究「貞觀之治」不可或缺的史料。貞觀政要-作者吳兢作者介紹:作者吳兢三十餘歲時,武周末期踏上仕途居史館二十年,一直擔任中央官,期間擔任過拾遺、補闕、諫議大夫這些在大內供奉皇帝的諫官,所以對史料及國史極為熟悉,並且非常重視君臣議論諫諍之言行。至編纂時繫銜的「衛尉少卿.兼脩國史.修文館學士」,這時已是開元時期,吳兢大約五十餘歲。自開元八年至十一年,玄宗的私生活、用人及國內外政策都開始出現問題,極盛的治世已有陰影,諫諍言事的官員則常遭處罰,甚至在朝堂決杖或流貶,官員大都認為玄宗有太宗的資質,但怕他集權獨裁,決策果敢而精,所以咸盼他能遵太宗的政策,源乾曜和張嘉貞為宰相,在這種情況下授命吳兢編錄此書供玄宗研讀參考。換句話說吳兢基本上是一位專業史官,「貞觀之治」是他們的「中國現代史」。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領導風格求諫任賢棄權術守成公正君臣相處之道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領導風格(一)求諫唐太宗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死時,太宗竟至痛哭失聲。他並且悲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太宗有器度納諫,但是並非所有的下屬都像魏徵一樣剛直,太宗深知這一點,為了破除這道障礙,他採取了兩個方法,一是反覆為下屬進行心理治療;一是建立制度。1.心理治療方面:太宗一再強調批評者無罪,他絕對不記恨。2.建立制度方面:建立諫官入閣的制度,宰相入閣議論政事,必有諫官同行。唐太宗建立廣納諫的制度,在現代管理而言是「參與式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可以長期追蹤員工的提案並且評估提案的損益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領導風格(二)任賢太宗言:用對人,將有激勵天下的作用;用錯人,則不善之人,則會效法競進太宗言:太平之後必有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太平。大亂之後是太平之運,「此時,只有用賢才,始能安天下。」太宗雖然求才若渴,卻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冷靜。他說「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倉促任用;朕今一言一行,均為天下視聽;如果用對人,將有激勵天下的作用;用錯人,則不善之人,則會效法競進。用人豈可不慎?」毛遂自荐在現代企業中指的是「自我推銷」。求職者「自我推銷」是一件符合人性的舉動,但是,「自我推銷」必須有限度,不可做太多超越事實的陳述,面試者必須具備足夠的訓練,從雙方的對話中做正確的判斷。唐太宗用人十分小心,現代的企業在晉用人才也必須保持謹慎的態度。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領導風格(三)棄權術統治者該不該用權術?唐太宗的回答是:「絕對不可」貞觀初年,民間有人以草澤之人的名義上書,建議敢走小人。唐太宗問:「朕用的人,據朕所知都是賢人,卿知誰是小人嗎?」草澤之人建議唐太宗,假裝盛怒,如果有人不畏雷霆之怒,仍敢直諫,此人即是正人。反之如果屈於天威,阿諛順從即是小人。對於草澤之人的建言,唐太宗斷然拒絕。他認為,君王對天下人有示範作用,以詐術執政,無疑是訓示百姓行使詐術。人君如果率先使詐,卻又期待臣民行直,這無疑是汙濁的河水源頭,卻期待整條河水清徹一樣;「曹操詭詐,朕深鄙其人,又怎可以身為訓?」對於草澤之人的上書,唐太宗表示,「卿言雖善,朕不取也。」太宗堅持採用像誠信這類「正派」的治國路線,而摒棄權術的行使。下屬要看上司的臉色,這一點中外皆然。小的權術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權術亦然。權術多少涉及欺騙,用得好可駕馭對方,用不好則會使對方喪失信心。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領導風格(四)守成守天下究竟有何難?」魏徵言:「甚難.」貞觀十五年,四海昇平國運昌隆,太宗問「守成究竟有何難呢?」魏徵說:「甚難」太宗答:「任用賢能,接受諫言即可,守成又有何難?」魏徵回:「臣觀自古以來的帝王,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則必產生懈怠之心;臣子向皇上進言,遂戒慎恐懼;惡性循環一日復一日,國家終至危亡。」安樂之中能保持憂危之心,豈不是很難?吳競於書中認為,魏徵之言,是「一言興邦之論」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兩者都很難。因為創業與守成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現代的企業講求「組織再造」,「企業再造」,正是守成的新定義:企業必須要有合理的成長,以及不斷對卓越的追求。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領導風格(五)公正唐太宗言::「國家大事,就是賞與罰而已.」唐太宗認為,行使賞罰唯一的方式,就是「公正」。太宗取得帝位後下詔論功行賞,叔父,淮安王王神通對行賞結果表示不滿「高祖李淵,山西太原發動兵變要滅隋朝時,我是第一個響應的人,如今卻讓房玄齡,杜如誨這等刀筆吏居功第一我不服氣」太宗指出,叔父在義旗初起時,雖曾率軍,但並未親自行軍作戰;後來在山東迎戰敵人,卻全軍覆歿.今論功行賞,房玄齡雖無汗馬功勞,卻有運籌帷幄,擘劃社稷之功,可比漢之蕭何;「叔父雖為國之至親,但我仍不可循私,濫與功臣同賞。」OutputIncome(自己)OutputIncome(別人)Vs.在企業組織中,但領導與績效考核以「公正」為核心外,仍需依照組織結構特性而有所不同。機械式組織適合標準化固定流程;有機式組織會運用較多的個人裁量。管理學中的公平理論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領導風格(六)君臣相處君臣相處之道--魏徵向太宗說:「國君是否可得忠貞之士,完全在於國君否禮賢下士,又怎可說,忠貞之士無可尋覓?」魏徵在討論君臣一體的文章中指出,君臣知遇自古就是難事.臣子為國君竭盡肱股之力,並不是因為高官厚祿,關鍵的因素在於,國君禮賢下士的誠意.昔日周文王遊於鳳凰之墟,鞋帶鬆了,他環顧左右的大臣,最後決定自已彎腰綁上鞋帶.這是禮賢下士的表現啊.因此周文王主政時期,朝廷中人才輩出.魏徵的論點,深獲太宗的同意和贊賞.管理中不會出現下屬的績效差,而整個部門的績效卻是好的;反之,也不會有上司的績效好,整個部門的績效卻是差的。現在的企業中,講求團隊合作發揮最大績效,上司闆和下屬的關係是伙伴的關係;大家的利害關係是一致的。領導:眾人同心同「得」,把管理目標、組織目標、成員目標一致眾人離心離「得」,無法完成組織目標日本人說:「不懂歷史,不懂管理」領導的定義:領導者有效的影響,被領導者努力工作,以達成領導者所要求的目標,這種過程或活動稱為領導領導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唐太宗創貞觀之治,就是因為與以往的君王有不同的氣度,重視「求諫」與「任賢」,禮賢下士,眾人同心同得,以天下人辦天下事的非凡格局氣度,所以締造了中國君主時期中最為開明的盛世。貞觀政要-結論(1/4)管理目標組織目標成員目標管理目標組織目標成員目標「貞觀政要」作者-吳兢在序中言:「義在懲勸,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貞觀之治為舉世公認在中國歷史上,為君主專制時期中最為開明的盛世。唐太宗在「玄武門事變」後,雖說大權總攬但他卻始終未縱情恣肆整肅異己,反倒是積極納賢治理朝綱,深諳「賢能代興」的道理,以天下人辦天下事的大格局氣度,奠定了「貞觀之治」的穩固基礎。後世最為歌頌以及欲師法者是「求諫」與「任賢」兩部分。國家的治亂繫於政治之良窳,政治的良窳則往往繫於人才的消長,群賢輻輳的時候,大多民生樂利;反之,小人在朝,常是
本文标题:领导与竞争优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