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目录考点1教育的含义1……………………………………………………………………………………………考点2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属性1……………………………………………………………………………考点3教育的起源1…………………………………………………………………………………………考点4国内外教育家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1……………………………………………………………考点5教育的基本功能4……………………………………………………………………………………考点6义务教育制度6…………………………………………………………………………………………考点7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6………………………………………………………………………………考点8课程的类型7……………………………………………………………………………………………考点9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8………………………………………………………………………………考点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8……………………………………………………………………………考点1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考点1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9………………………………………………………………………考点13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0……………………………………………………………………考点14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1……………………………………………………………………………考点15感觉和知觉的特性13………………………………………………………………………………考点16注意的分类14………………………………………………………………………………………考点17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5…………………………………………………………………………考点18遗忘的规律和原因15………………………………………………………………………………考点1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6………………………………………………………………………………考点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7……………………………………………………………………………考点21学习动机理论18……………………………………………………………………………………考点22学习迁移的分类19…………………………………………………………………………………考点2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20……………………………………………………………………………考点24学习策略的分类21…………………………………………………………………………………考点25学习理论23……………………………………………………………………………………………考点26中学生的认知发展26………………………………………………………………………………考点27情绪的分类27………………………………………………………………………………………考点28中学生人格发展28…………………………………………………………………………………考点29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31…………………………………………………………………考点30道德发展理论32……………………………………………………………………………………考点31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培养方法33……………………………………………………………考点32德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律33…………………………………………………………………考点33德育的原则34………………………………………………………………………………………考点34德育的方法和途径35………………………………………………………………………………考点35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及培养方法36………………………………………………………………考点3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36………………………………………………………………………………考点37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调37…………………………………………………………………………考点38教师的成长心理37…………………………………………………………………………………《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考点1教育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考点2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属性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措施)。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习性、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考点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否认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孟禄。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考点4国内外教育家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1.孔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1—《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2.孟子持“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3.墨子首先,他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其次,他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再次,他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最后,他强调学以致用。4.荀子持“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为“5.韩愈(1)提出善于识别人才、培养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6.朱熹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2)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8.《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提出“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理论。(二)西方古代1.苏格拉底首创“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著作《政治学》,提出“灵魂说”,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4.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2—《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三)国内外近现代1.夸美纽斯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提出“泛智”教育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持“性善论”,认为教育任为是使儿童“归于自然”。3.康德著作《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4.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认为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5.洛克著作《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6.赫尔巴特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其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1)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2)四段教学法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3)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7.杜威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提出“新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济中心”。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1)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9.晏阳初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如下三点:—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11.陈鹤琴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家庭教育》一书,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早期教育观念。考点5教育的基本功能(一)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控制人口的数量(2)提高人口的质量(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四)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1)教育传递文化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2)教育传播文化(3)教育选择文化(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因而,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不能对儿童施予“成人化”教育。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教育中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均衡发展。—5—《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5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