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作者:李冰仙,LIBing-xian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刊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年,卷(期):2007,35(5)被引用次数:4次参考文献(14条)1.黄志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期刊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4)2.王勤.王明霞考研热的透析与思考--兼论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高等农业教育2002(08)3.钱国良再说考研热[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3(09)4.郑磊信息与过度教育--考研热的分析[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05(04)5.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20046.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1998(01)7.董大法.周庆行.袁江研究生就业难内因探析[期刊论文]-中国研究生2004(03)8.鲁小彬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机制探析[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4(01)9.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200210.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199311.徐湘林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期刊论文]-战略与管理2001(06)12.许欣欣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2000(03)13.郑世仁教育社会学导论200014.尹彦.罗小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期刊论文]-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2006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的招生政策与就业制度正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已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一起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难题。大学生“考研热”几乎与就业难同时兴起,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与考研热,是不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导致了大学生考研热呢?就业难真的是大学生考研的最主要的原因吗?这二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考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对于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小到具体的个人来讲都是意义重大的。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考研并不简单的是因为就业难,就业难也不是大学生考研的最主要的原因所在。在我国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倒金字塔型的教育结构下,由高等教育的“大跃进”所造成的高等教育“过度”,不但出现了“就业难”,也引发了“考研热”。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与“考研热”几乎同时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就业难对考研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与动力。“过度”的高等教育为大学生考研提供了现实条件与选择可能,信息社会来临下的精英阶层标准的上升为大学生考研指引了方向,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觉得自己学的不够,想继续深造”的内在个体需求是其主要动力。这一动因可以通过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分析框架得到较好的解释。2.学位论文周燕对中国学历教育过度的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理论的研究2006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已成为社会和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1998年招生数108万人为基数,1999至2001年的年平均实际招生增幅高达3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5年的7.2﹪上升为1999年的10.5﹪,2003年为17﹪,2005年达到了21﹪,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渐出炉,其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日渐凸显,尽管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诸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高等教育制度自身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等,高校扩招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但是高校扩招的确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使得在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供给大幅扩张,供大于求,使得大学生就业均衡人数减少,均衡工资水平下降。为了在就业中占据优势,许多大学生选择考研,考证,使得就业市场上的学历“门槛”提高,同时,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只得降低就业标准,造成“文凭贬值”。根据教育过度的含义,可以得出我国已经出现局域性的教育过度。国内学者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研究教育过度的成果较多,但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基于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理论进行研究的则更为少见。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理论作为信号发送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是斯宾斯(Spence)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着重分析教育作为信号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均衡产生的影响,从信号发送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信息性作用。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重要的信号之一,不仅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而且可以作为个体能力的信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可以通过知情者(雇员)发送信号和不知情者(雇主)识别信号来挽救市场的均衡。这一研究更接近于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尤其对于我国可能更有意义。因为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展还亟待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更加严重,这一理论可以合理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都在不断地降低就业标准,雇主在不断提高就业门槛;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投资激励却不断加强,出现“考研热”和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同时,人们对于学历文凭之外的特殊资质证书等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本文根据劳动力市场发送理论对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教育投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高校的扩招使本科学历信号的混同均衡范围扩大,即本科文凭的信号区分功能减弱或教育文凭贬值,使高能力者为分离自己追加教育投资;(2)高校的扩招提高了分离均衡的教育水平,也就是提高了就业门槛;(3)由于教育文凭贬值高能力者除了追加学历教育投资的选择外,更多地追求名校、特殊资质证书,荣誉等多维信号以反映个人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1)从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对称问题入手;(2)国家宏观控制高校扩招规模和增加公共教育支出;(3)降低高能力者受教育的成本;(4)提高教育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使学校教育更切合社会生产实际。3.学位论文延淑萍扩招背景下地方大学女硕士就业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2008本文主要考察了地方大学中女硕士的就业问题。在文章中作者首先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历时短、发展快、成果显著。在我国催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地方高校响应国家相关政策,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研究生层次的发展更快,然而,相应的教育资源却没能得到及时的补充,造成了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的下滑,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下滑。其中,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女大学生的增长速度更快,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研究生层次中女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者以云南大学为个案,分析了地方高校中女硕士就业问题产生的各个因素。当然,就女硕士的就业问题来说,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有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利因素。针对地方高校中女硕士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作者在文中就女大学生怎样应对就业难题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以供面临就业或考研两难选择的女大学生一些参考。总之,本文试图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和各阶段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借助实地调查,以云南大学的女硕士就业调查分析为个案,分析地方高校的女硕士在“名牌”效应、考研热、就业难的现实中面临的就业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在校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或继续深造时能给予积极、合理的引导,使其理性选择,以提高和理智开发作为高级人力劳动力的这部分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盲从和损失,提高自我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合理分流社会劳动力。4.期刊论文贾丽青考研热带给音乐教师的思考-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5)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许多毕业生纷纷选择了考研.在此背景下,考研热对教师的岗位职责提出新的要求,音乐教师的角色职能也相应发生转变.如何使音乐教师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顺利实现角色职能的过渡和转变,就成为音乐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难题.5.学位论文唐勇中国“过度教育”现象的博弈分析及对策2007本文的研究源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供求失衡问题的关注,并把高等教育供求失衡问题的一些表征归为“过度教育”。一方面国家在呼吁我国还需要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另一面我国又出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进行探讨,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现状以达到供求均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有利于优化个体高等教育投资决策和就业选择;而对于高校而言,有利于其长期的发展。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以博弈论为研究方法,探讨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的种种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通过改善教育系统各决策主体面临的信息环境,优化均衡结果,以寻求解决这些现象的对策。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首先,“考研热”与研究生“就业难”并存,源于同届大学毕业生之间、在职者与大学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与应聘者、高校与国家这些教育系统涉及的决策主体之间相互博弈。教育系统各决策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导致了上述的现象,而在影响决策各因素中,信息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改善收益信息不对称状况,可以优化教育系统各决策主体的决策,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过度教育”问题。其次,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与欠发达地区人才短缺并存,源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时的先验知识及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的政策,并且及时地传递相关信息,修正大学毕业生对这两类地区的先验认识,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缓解区域性人才供求不均衡问题。第三,学历教育过度与专业教育不足并存,源于“高学历”和“技术工人”得益方面的信息,这两方面的信息使个人和家庭对高学历有更高的收益预期。可以通过改善技术工人的职业生态,并真实地反映国家对这两方面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实际的待遇情况,加大宣传力度,来修正已有的先验认识,调整收益预期,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度教育”问题。6.学位论文李颢中山大学医科研究生考研动机现状与特点分析2008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规模也在急剧膨胀。2001年,我国实施首次研究生扩招,此后,几乎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的速度增加,研究生报名总人数和在校生人数迅速扩大。截止到2007年,我国各类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150万。数量上,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校生的大幅增加,大学本科生已失去往日高学历的光环,不再是所谓“稀缺”人才。而与此同时,社会上考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升温,“考研”俨然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最热门词汇之一,备受社会各方关注。造成“考研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庞大的考研队伍中,大学生的考研心态和目的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学术型、(2)提高型、(3)趋热型、(4)从众型、(5)迫不得己型。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外在因素有:(1)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需求的增加、(2)学校的鼓励与支持、(3)就业难因素、(4)本科扩招的结果、(5)社会待遇的导向。引发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既有内在因素的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1)内在因素是引发考研动机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动机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主观上有思想准备去脚踏实地地将考研的动机付诸于实际的行动。(2)外界因素是促使动机转化的重要因素。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周围小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样对其考研动机并对考研动机的转化产生影响。而更由于大学生对
本文标题: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