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述题的解题与训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述题的解题与训练高中历史组:李永才最近几年,历史论述题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题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已经于2012、2013年、2014年高密度地考察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历史论述题,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这种题型,最近几年,高考已经多次考过,特别是上海这种高考改革走在前面的省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安徽最近几年连续几年都在考。根据上述理由,可以认为,历史评述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是有可能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历史评述型题目的研究与训练。下面就谈谈我在评述型试题方面的思考与尝试。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安徽高考最近几年连续考察了了评述类试题,例如2012年的文综第37题(2)问:综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2013年文综36题(2)问: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16分);2014年文综37(2)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根据出题的频率与密度来看,分值越来越高,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后还有考的趋势,因此,加大对这种类型的题目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意义也是重大的。历史评述类试题是历史主观问答题的一种新型题型,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的考查比较全面而又具体。从常规出题来看,历史评述型试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总体来看,评论型主观题对基础知识灵活迁移运用以及解题思维的纵深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二、试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方法1:整体考虑,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慎重表态首先将题目审一至两遍,初步得出“该题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几种明确的观点?观点之间有无联系?该题共有几问?提问之间有无联系?”然后针对不同观点,联系相关课本知识,进行纵深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合理、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慎重表态,尤其是第一种类型,尤其要慎重,表态出错,“满盘皆输”。下面试举一例,对上述方法加以说明。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试根据周室衰微和秦朝早亡的历史,分析评论柳宗元的观点。首先通过审题,初步得出“此题围绕西周、秦朝灭亡的政治原因展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周失之于制,秦失之于政不在制;提问单一,只需分别加以论证。”在此基础上,然后分别联系相关基础知识纵深分析,逐步进行论证:该题的“制”专指制度,不涉及政策或国策;前一个“制”指分封制,后一个“制”指郡县制;“失之于制”在于分封制的双重影响。分封制曾一度拱卫了王室,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但随着诸侯强大,征战不休,王室更加衰微,至战国最终为秦之所灭;秦亡于暴政,与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且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细致、精准的分析,准确得出柳宗元的观点是正确的。不难看出,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制”的含义,要“看破识破”明确其专指制度,二是分封制的双重影响(通盘考虑),三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明确指出郡县制与秦亡无必然联系。方法2:专业、灵活,审清题意,抓住重点,逐层分析审清题目意思是做对、做好历史评述型题目的前提、关键,重中之重,需要专业的基础知识,做到灵活而又灵活,仔细而又仔细。其次上述例题解答过程中,对解题思维的专业性有一定要求,如对“分封制”双重影响的通盘考虑,对郡县制与秦亡无必然联系的分析都要有历史学科解题的专业思维,否则就会“盲人骑瞎马”,找不准解题的核心要点。不同的题目需要有不同的解题思维,不能僵化,尤其像评论型主观题,出题灵活,难易不一。因此,解题之时,就要“以灵活对灵活”,“以万变对万变”。通过上述例题来看,审清题意是具体解题的基础,是解题思维的入手和起点,可以说,审题的程度决定解题的高度。此种类型题目的审题有两大要求,一要审准,二要审细,不能跑马观花,要尽力扑捉题目所提供的一切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抓重点即抓核心观点或看法,抓核心观点或看法的关键词,如“秦失之与政不在制”,“政”“制”都是重点要分析的地方。有些看法或观点或呈对比出现,或几个观点前后拈连,分析之时,要纵深突破,前后连贯,丝丝入扣如行云流水。如分析周制是分封制,那么秦制也要顺势明了是郡县制,然后再具体纵深分析。其实,评论型主观题重在分析,其难也难在需拔高分析才能得出要点准确判断。方法3:夯实基础,全真演练,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老师在给学生制作训练试题时,需要借助高考试题,对学生进行全真演练,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相应地提高。例如,我在出给学生做的题目里就引进了2012年江苏高考题: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材料(略),题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要求学生阐明历史认识修正与史家及史家所处时代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时,最重要的是观点的提炼观点时要简明扼要,准确精炼,否则论述可能会偏离主题。解答上述例题时可以看出,不管出题的“切入点”多么巧妙,不论要点如何难踩,最终都会依托相关的基础知识合理诠释、论证相关看法或观点。“万变不离其踪”基础知识是解答所有历史学科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日常学习中要对基础知识加以梳理,理解掌握以及重复记忆,这样在解题之时才能有效灵活迁移运用。当然,“学而知之”,解题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长期解题训练。为提高解题的效能,全真演练,必不可少,也是一大方法。全真演练即以认真务实的态度,严谨、细致和准确的分析,合理、准确的判断,规范性的组织、表述答案。全真演练贵在坚持,贵在严谨和规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题能力的提高,需一个时间加汗水的过程。在全真演练之时,要加强总结积累,要有所启发,领悟。尤其对一些需要花很大功夫才能解出的题目,总结之时要注意如何入手,如何理清条理,纵深分析,基础知识如何有效迁移等。通过总结,加以领悟将其逐步转化为相应的解题能力,以达到逐步提高。三、几点感悟:高考引领我们的教学与评价体系,面对高考,我们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千万不可回避困难,平时要潜心研究,还记得老校长的一句经典名言“老师要想不让学生下题海,老师首先要下题海”。只有平时训练有素,方法得当,老师的指导有效,学生的训练得法,反思正确,这样,我们就和高考相向而行,沿着高考的方向前行,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最终达到高考胜利的彼岸!评论型主观题虽然是主观题类型中比较“棘手”的瓶颈,是“烫手的山芋”,但通过例题分析可以看出,其有难度,但决非“高不可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此种题目之时,只要能够快速找准“钥匙”就可迎刃而解。当然要经过勤奋努力,才能将“难点”变为“亮点”,希望上述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几点不成熟见解,还望方家指正!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述题的解题与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3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