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汇编
1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汇编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为搞好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矿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遏止和杜绝煤矿重大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依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细则》、《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测量规程》等规定要求,结合矿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第一条矿井设立独立的地质测量部门,配备所需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及时编绘反映煤矿实际的地质资料和图件,建立健全煤矿地测工作规章制度。第二条煤矿生产阶段,对揭露的煤层、断层、褶皱、岩浆岩体、陷落柱、含水岩层、矿井涌水量及主要出水点等进行观测及描述,综合分析,实施地质预测、预报。第三条工作面掘进和回采前,编制地质说明书,掌握煤层、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顶底板物理学性质、水文地质、瓦斯地质、受水威胁区、采空区、钻孔等情况。第四条矿井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提出相关报告,并按照程序进行审批。第五条基建煤矿移交生产后,应在3年内编写生产地质报告,之后每5年修编一次。并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及2时对生产地质报告进行修编:(一)地质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质等发生了较大变化;(二)煤炭资源/储量变化超过前期保有资源/储量的25%;(三)煤矿改扩建之前。第六条煤矿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煤矿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第七条矿井按规定每旬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地测防治水专业隐患排查,对排查和检查出的问题及安全隐患建立整改台账,并监督落实整改。第八条水害防治技术管理一、基础管理1.矿井需编制防治水中长期规划(5~10年)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保证防治水资金的投入和设备材料等物资的供应。2.地测部门应当对矿井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报告并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每3年应当重新进行确定,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后,应当在恢复生产前重新确定水文地质类型。3.编制水文地质图件矿井应当按照规定编制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等水文地质图件,图件应当数字化,内容真实可靠并按规定及时更新。每3季度打印出图一次,其他图件应按规定及时更新完善打印出图。4.建立防治水基础台账矿井需建立《煤矿防治水细则》中要求的基础台账,及时收集和整理资料并按要求更新台账。5.建立矿井水文观测系统建立以观测石炭系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为主的水文观测系统,同时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建立其他相关含水层的水文观测孔。井下水文观测孔必须专用,不允许用作井下供水孔。水文观测孔每月观测不少于三次并建立观测台帐。6.突水点观测和编录详细记录出水时间、地点、确切位置,出水层位、岩性、厚度,出水形式,围岩破坏情况等,并测定涌水量、水温、水质等,分析突水原因,并建立突水点台账。7.矿井涌水量观测在井底水仓入口及各采区水仓入口处设置涌水量观测点,每月观测不少于三次。8.水害预测预报矿井必须坚持水情水害预测预报,每月根据采掘接替计划,对所施工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及时编制当月采掘区域水情水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工程计划,水情水害预测预报必须文、图、表齐全,准确地预报水害威胁,评价其威胁程度,提出水害防范措施。该项工作可与地质、瓦斯地质预报及评价同时开展。49.防治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矿井防治水工程要严格按照“一工程一设计一措施一总结一评价”的技术流程进行,各项防治水工程必须有设计,防治水设计有多个钻场或预计工期超过一个月的工程,在开工前要编制防治水工程作业规程,当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或设计需要调整时要及时对原作业规程或措施进行补充完善。安全技术措施或作业规程按规定程序审批,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要编制总结报告,经总工程师审批后报地测科备案。10.防治水工程验收评价地测科负责组织对防治水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确保防治水工程安全可靠,达到设计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11.探放水采掘工作面在遇有《煤矿防治水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情况时,必须进行探放水。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应当编制探放水设计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确定探水警戒线和探水线,地测科下发探放水设计,施工单位接到通知后,编制专门的探放水措施,组织超前探放水工作。探放水工程结束后,由地测科组织生产、通防、机电、安检等专业人员现场验收,进行探放水效果评价,确认无水害威胁后提交探放水工程总结评价报告,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采掘。12.顶板砂岩裂隙水害防治(1)巷道掘进揭露疏放当砂岩赋存比较稳定,层面裂隙发育,连通性强、临近煤层时,采用巷道开拓掘进揭露即可将裂隙水疏放出来。采用此措施时应根据区域水文地质5条件及砂岩层富水性情况预计疏放水量,做好防范措施,保障掘进安全。(2)巷道掘进与采前钻孔结合疏放当砂岩以构造裂隙为主时,若整层厚度较大,直接接触或临近煤层,且裂隙有一定的连通性,应采用采前钻孔和巷道揭露结合进行疏放水。(3)采动期间钻孔导流疏放当砂岩含水层由各个薄层组成,裂隙连通性很弱,形成不连续的构造裂隙蓄水块段,主采煤层与含水层之间夹有另一薄煤层或可塑性泥岩时,适合用此法疏放顶板砂岩裂隙水。为了确保采动疏放效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①施工前了解顶底板岩性、结构和含水砂层位置。②开钻位置应布置在蓄水地段下方,如小断层发育处,背斜和向斜的轴部等处。③巷道内有落差较大的断层时,在断层上下盘煤层顶板内均要布置放水孔。④钻孔终孔位置要穿过含水层顶界5m以上。钻孔出水后如有必要需及时扩孔,以防疏放钻孔被堵,而增加回采工作面涌水量。(4)以上三种方法必须根据煤层顶底板岩层组合形式和砂岩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因地制宜的加以选用,当采用钻探疏放前,要编制专门的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5)顶板砂岩裂隙水含量丰富的新采区,工作面布置顺序应遵循由深至浅的原则,掘进工作面应尽量避免下山掘进,回采工作面尽量具备自然泄水条件;不能具备以上条件的,要认真落实防治水措施,完善排水系统。13.底板灰岩水害的防治6(1)灰岩水害是我矿井下防治水的重点对象,灰岩含水层含水丰富、水压大、连通性好,易造成井下突水甚至淹井事故,给煤矿生产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全矿上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根据井下实际,我矿灰岩水的可能导水通道为破裂导水断层,底板薄弱带。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加以识别,提前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常见的判识标志为:①破裂导水断层Ⅰ煤岩层产状异常变化,煤层顶底板不平行。Ⅱ煤岩层中节理裂隙显著发育,为一组或二组斜节理。Ⅲ煤岩层隐湿挂汗,甚至有底部射流现象。Ⅳ地温偏高异常。②底板薄弱带Ⅰ底板岩性组合异常,产状异常变化Ⅱ煤层底板发现层面滑动构造Ⅲ底板发现小断层,断层隐湿甚至涌水。Ⅳ地温偏高异常14.老空水防治措施(1)对于边界明确的积水区,且水文条件较清楚,水压不超过1MPa时,探水线至积水区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0米。(2)对于边界不明确的积水区,探水线至推断的积水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60米。(3)探放水钻孔必须有孔口控水装置,应预计各放水孔的最大放水量,7表1岩层中探放水钻孔超前距和止水套管长度水压(p/MPa)钻孔超前距(m)止水套管长度(m)p<1.0>10>51.0≤p<2.0>15>102.0≤p<3.0>20>15p≥3.0>25>20以便生产部门合理组织排泄水使用。(4)探放水钻孔超前距,帮距以及孔间距必须合理分布。(5)在水压高、水量大或煤层松软、节理发育的情况下,在煤层中打钻探水很不安全,可采用隔离式探水钻孔布置方式,如可先修筑隔水墙,预埋套管,在墙外进行探放水。(6)探水孔终孔直径一般不得大于94mm孔径,但透老空后,如有堵孔现象,可适当扩孔,保证放水孔水流通畅。(7)探放老空水时要编制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其中应重点强调有害气体伤人的预防措施和瓦斯管理制度。(8)放水结束后,立即核查放水量和预计积水量的误差,查明原因,以防止有残留积水。15.断层水的防治(1)井巷通过导水或可能导水的断层前,必须超前探水。探水线(探水起点)至断层交面线最小距离不得小于20m,水压大于2MPa时应按比例增大。(2)岩层中探断层水的超前距和止水套管长度可按如表1进行。(3)探水前必须有周密细致的安全准备,并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详细合理8的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探放水工作的顺利完成(4)井巷必须通过的含(导)水断层,必须提前注浆封闭断层破碎带,并在注浆结束后施工一定量的检查孔检查注浆效果,效果达到要求后才能恢复掘进,并在巷道过断层段采用砌碹穿梁支护,整个注浆工程要有详细合理的设计。(5)与强含水层连通的导水断层两侧,必须按规定留设防隔水煤柱。16.防隔水煤柱留设规定(1)受水害威胁的下列区域之一,必须留设防隔水保安煤柱①煤层露头风化带。②在地表水体、含水冲积层下和水淹区临近地带。③与强含水层间存在水力联系的断层、裂隙带或强导水断层接触的煤层。④有大量积水的老窑和采空区。⑤导水、充水的陷落柱与岩溶洞穴和地下暗河。⑥分区隔离开采边界。⑦受保护的观测孔、注浆孔和电缆孔等。(2)留设防隔水煤(岩)柱的要求①地测科按照矿井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方法及岩层移动规律等因素确定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尺寸不得小于20m。防隔水煤(岩)柱设计,经企业总工程师组织有关单位审批后实施。②各类防隔水煤(岩)柱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严禁在各类防隔水煤(岩)柱中进行采掘活动。917.排水设施矿井排水设施包括水仓、水泵、排水管道及配电设备等,必须按设计配套,保证排水能力满足要求;水仓、水沟定期清理,雨季前必须清理一次。二、技术审批1.技术审批程序(1)涉及水害防治内容的各类防治水工程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编制施工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经地测科、生产科、安检科、调度室、机电科等相关单位及矿地测副总工程师、矿总工程师等相关领导审批后贯彻执行。(2)涉及水害防治内容的各类方案、设计、通知单、说明书、预测预报等根据规定经相关单位及矿总工程师等相关领导审批后贯彻执行。(3)涉及其它专业内容的,须经相关专业人员会签。2.各项防治水工程设计及相关成果资料必须分级管理,逐级审查,按权限审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由矿井总工程师组织审查批准:(1)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和水害防治措施,(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和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3)水害预报预报及评价;(4)煤矿防隔水煤(岩)柱设计;(5)防治水工程设计及竣工验收;(6)井下小型突水点治理工程设计及规程和措施;(7)其他有关资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煤业公司总工程师逐级组织审查批准:10(1)水文地质补勘报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报告、生产地质报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2)井下大型突水点或陷落柱的探查治理设计;(3)带压开采安全技术措施;(4)综采工作面的底板注浆改造方案设计及评价;(5)工作面水害异常区域的探查工程设计及评价(6)其他有关资料。在采掘过程中,当发现地质条件变化,需要缩小防隔水煤(岩)柱尺寸、提高开采上限时,需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有关专家论证评价,经煤炭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进行试采。第九条瓦斯地质技术管理一、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组织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研究瓦斯赋存规律。对矿井瓦斯富集区普查,查明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煤质和瓦斯含量及赋存状况,系统收集矿井所有的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并至少每年更新一次,建立矿井瓦斯资料台账,开展瓦斯地质预测预报工作。二、按规定揭露煤层及断层,揭煤前,应采用物探、钻探等手段综合探测煤层厚度、地质构造、瓦斯、水文地质及顶底板等地质条件,根据探查情况,编制揭煤地质说
本文标题: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4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