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能动性(3)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动力性。(4)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5)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卫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心理卫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比如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压力缓解等。二、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之一:心理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处理。目标之二:继续保持并增进个人健康状态。对内,培养个人心理的抵抗力,防止不良适应的产生;对外,应培养个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适应能力。三、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自知和自爱(实现方式: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四、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1.西方思想渊源西方:(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人体包括四种体液分别对应四种人格特征,分别为:黑胆汁、黄胆汁、红血液、黏液;(2)柏拉图:健康人格需要理性、精神、食欲能力、“性爱”的协调一致。精神失常主要由躯体因素造成,部分心理因素和神学因素。2.中国思想渊源(1)春秋之初的管仲在《管子.内业》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养心之术:正静、平正、守一。(2)孔子思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老子思想:养心之本(恬淡、素朴、清净、知足)、处世之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维持心理健康(知足不辱,知之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荀子思想:用“补伦就中”来维持心理平衡。1、西方的观点有哪些?(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重视生物、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整合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和谐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作用2.古代中国的观点:(1)整体恒动论(2)养心之道和健身之术(3)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七情致病:喜伤阳、怒伤肝、思伤脾、忧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惊伤胆。)五、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世界心理卫生运动1792年比奈提出改革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1908年美国保险公司职员比尔斯《自觉之心》1908年,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1909年,“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APA)1930年,华盛顿召开第一节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8年,国际心理健康代表大会发表《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1960年,被世卫组织和世心联合会定为“国际心理健康年”2.心理卫生运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改善精神疾病人的待遇—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身心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3.中国心理卫生运动1917年,北大哲学系开设心理学课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2年,《心理》创刊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58年,对神经衰弱患者的综合治疗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师大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六、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得、志、体、美、劳、健全人格、心理能力(情绪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压力应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家庭、同辈、社会)3、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6、7小学低年级10-13小学高年级15、16初中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心理上的成人感---半成熟状态(2)心理断乳---精神依托性(3)心理闭锁性---需求理解交流(4)自以为是的成就感---挫折感、自卑(5)需求独立--对成年人的依赖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健康的概念1.英文用三个词标志疾病:Disease——躯体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生物学角度。即疾病illness——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头痛、焦虑。心理学角度即病感Sickness——病人生病了,不能履行社会职责,失去健康人应有的行为社会学角度即病患2.“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二、健康10标准:(1)充沛的经历(2)态度积极,承担责任(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适应外界变化,应变能力强(5)自我控制能力、抗干扰能力强(6)体重适中,身体均匀,肢体协调(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8)牙齿健康(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均匀。三、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10标准:(1)自我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3)理想符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5)人格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本科教材(何艳茹)(1)智力正常、认知能力正常(2)情绪正常(愉快、积极、稳定)(3)意志健康(自觉、果断、坚持、自制)(4)心理与行为协调统一,受意志支配(5)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个性(人格)(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7)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自身、环境、社会)四、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注意事项--原则1.是以外部的行为表现来作为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客观性)2.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可能出现偶尔的不健康行为或表现。(动态性)3.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导向性)4.判断个体健康与否的原则(同一性)(1)心理与外部环境协调统一(2)心理与行为协调统一(3)个体人格稳定第二节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循证医学(精神疾病、自杀、性格)二、体质因素:体型说(暂未可支持性证据)三、器质性疾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四、性别和年龄因素:特殊神经递质或血液成分,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第三节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一、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1.亲子关系(1)出生顺序会影响亲子关系(2)亲子关系的类型(3)不健全的双亲关系2.父母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家庭和乐、吵闹或令人焦虑不安,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影响父母教养子女的因素有:(1)从父母得來的经验(2)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3)孩子的脾气有强大的影响力二、冲突、挫折和防御机制1.心理冲突: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类型:勒温:双趋冲突(鱼和熊掌)、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趋-避冲突(吸引与排斥并存)情绪反应:焦虑、失望、烦躁、抑郁,失眠2.挫折:挫折是指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而无法达到目标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不快、烦恼、苦闷和沮丧等情绪反应。挫折的产生,必须包括以下条件:①必须有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挫折情境②主体对此有所知觉并产生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挫折认知、挫折反应3.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此概念,并构成其人格理论的概念之一。人们面对紧张情境时的一种应对方式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通过潜意识活动所产生的一种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和稳定的适应性心理反应三、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三个特征:(1)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减弱、回避或克服消极的情绪状态(2)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涉及对现实的歪曲(3)个体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通常自己并未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1、否认(鸵鸟政策),指把已经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此来逃避心理挫折和痛苦感。掩耳盗铃2、曲解:挫折出现时,主观上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个体内心需要和维护自尊心“虎落平阳被犬欺”3、投射:指把自己所具有,但又为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信念、态度、意念、欲望等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4、退行:指当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5、幻想:指当个人无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时,企图以一种非现实的想象的情境来逃避挫折情境,以得到自我满足6、转移:个体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发泄自己的情感,转而发泄到比较弱小、较为可靠或能够接受的其他对象上,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迁怒于人”7、合理化:指潜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这种理由为自己接受,其目的是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自尊,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8、反向: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我没有咬手指头”9、升华:个体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10、幽默:“我早知道,打雷过后,一定会下雨的”。11、压抑(潜抑):把为社会道德规范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情感等在尚未觉察时压抑在潜意识层,或把痛苦的记忆予以选择性遗忘,从而免受动机、紧张、焦虑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压抑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五、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1)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心理挫折,使人表现出自信、进取的倾向,有助于适应和战胜挫折,化解困境。(2)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出自我欺骗、退缩逃避的倾向,虽然能暂时缓解内心冲突,但从长远来看,会阻碍个体面对现实,妨碍积极进取,有时还会使个体陷入更大的挫折和冲突的情境之中,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人生的健康发展。六、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1.应激: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表现出的心身紧张状态。察觉——个体的认知评价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即应激源能力——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心身紧张状态——即应激反应。通过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二)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1、工作有关的因素2、家庭和婚姻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个人健康问题5、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因素6、经济问题(三)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1、正性生活事件:获得性或满足性事件指个人人为对自己的心身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2、负性生活事件:多为丧失性事件指个人人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四、心理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应激所致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1)应激的生理反应1、神经系统的反应: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2、内分泌系统的反应: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3、免疫系统的反应:长期或较强烈的应激会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2)应激的心理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3)应激的行为反应: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个体往往会采取一些行为来减轻或消除这些反应,使机体能够顺应环境变化,这就是应激的行为反应。3)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转换性行为五、心理应激与健康有人因短期应激而发展起了建设性应对策略,导致了个体的积极改变;有的人却出现严重的身心功能障碍(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1、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2、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长期的、超过人的适应能力的心理应激会造成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
本文标题: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9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