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北京市十二五基础设施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目录前言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二)发展需求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建设北京新机场,构建多机场格局(二)构建快速交通干网,满足区域交通需求(三)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供立体公交服务(四)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五)新增两大稳定水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六)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升蓄洪排水能力(七)突出林水要素融合,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八)提供清洁优质能源,确保供给安全稳定(九)打造信息枢纽城市,迈入信息高速时代(十)强化城市运行管理,建设安全可靠城市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二)完善政策机制(三)应用高新技术(四)实施重大项目(五)保障资金供应(六)加强规划管理前言基础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是服务市民生活、支撑经济发展、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人口要素合理分布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十一五”期间,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承载能力大幅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支撑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新时期,北京基础设施面临诸多新需求和新挑战,需要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完善体系结构。加快解决交通拥堵、水资源紧缺等突出矛盾,增强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区域城市功能支撑能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新特征和新需求,提出了“十二五”基础设施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安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指南。北京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共同承担建设管理的责任。各区县各部门应肩负使命,牢记责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新时期基础设施发展的新跨越。让北京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更加高效,居住生活更加舒适。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基础设施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6200亿元,同比“十五”期间增长1.7倍。一大批交通、水、电、气、热及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层级结构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1、加快机场铁路建设,交通主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提高北京航空枢纽功能。完成北京新机场选址综合论证。完成首都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T3航站楼,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395万人次,跃升为世界第二大机场。启动高速铁路网建设。建成亚洲第一大铁路客运站——北京南站,建成全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和京石客运专线。推进京沈客专、京张城际、京唐城际、丰台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2、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设施能力显著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相继建成地铁4号线等10条线路,通车运营总里程达到336公里,同比“十五”末期增长2倍。高速路网织就八成。京平高速、京津二高速、京承高速三期等先后建成通车,实现“区区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03公里,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83%。启动高速公路联络线和浅山区路网建设,市域公路总里程累计达到21114公里,提前两年实现“村村通油路”。中心城路网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快速路累计达到263公里,城市主干路累计达到874公里,次干路累计达到625公里。新城至中心城联络通道达到21条587公里,新城与新城之间联络通道达到12条692公里。公交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大容量快速公交53公里。相继建成一亩园等4个客运交通枢纽,换乘条件得到改善。公交客运量提高33%,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40.1%。实施“村村通公交”工程,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全覆盖。交通智能程度显著提高。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建成投入使用。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五环内智能交通覆盖率达到40%,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5%。3、积极应对连年干旱,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实施域外应急调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建成通水,市内配套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实现从河北应急调水6亿立方米。实现污水变资源。率先全国启动了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每座新城均建设一座高品质再生水厂。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6.8亿立方米,比2005年的2.6亿立方米增加了1.6倍,超过地表水供水量,成为本市重要水源。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完成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田村山水厂改造工程,城区自来水供水能力提高到313万立方米/日。启动新城供水工程,中心镇全部实现集中供水,郊区农民实现安全饮水。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49.5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9.4立方米,下降40%,用水效率国内领先。4、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能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建成“五环五级七放射”的配气体系,形成5个方向、8条通道、18条回路的多方向外受电格局,形成“一厂、一线、多库、千站”的成品油供应保障体系。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消费占全市能力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0%,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3%,煤炭消费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5、积极践行生态理念,城市环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7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六环路以内市属骨干城市河湖水系实现生态治理,水体质量大幅改善。绿色生态走廊启动建设。永定河生态走廊建设全面启动;北运河水质加快改善;建成引温入潮工程,首次实现跨流域调水,潮白河部分河段重现生态河道景观。多层次建设城市森林。郊区新城全面开工建设11处滨河森林公园;城乡结合部加快建设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基本建成沿东北五环和西南四环的郊野公园环;中心城选择空间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代征绿地建设开放式城市休闲公园。城市森林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5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到1.7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7%。6、推进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新技术应用取得新进展。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实施《北京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采用多种投融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BOT、BT等融资方式建成一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贷款银行招标,大幅降低融资成本。规范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建立轨道交通专项建设资金制度,明确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机制和投资政策,制定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投资政策,提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资政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中低速磁浮列车、轨道交通B型车、CBTC信号系统实现国产化并在轨道交通线路上示范应用,国际领先的膜处理技术在水处理领域推广应用,透水砖等雨洪利用技术在国家体育场等重大项目中广泛采用。7、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经验。始终坚持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整体把握。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空间完善和产业布局优化。始终坚持基础设施统筹均衡发展。既要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又要整体考虑,统筹协调推进。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协调各区县、各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合力,分阶段集中安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优先解决社会广泛关注、市民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始终坚持国家重大项目与促进本市区域城市化相结合。以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区域城市化建设。始终坚持理念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发挥基础设施装备、设备、工艺采购规模大的优势,推进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促进。始终坚持融资创新。依据国家政策调整,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二)发展需求。“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是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坚时期。新时期发展目标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新需求。城市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出新需求。目前,首都机场航班需求的满足率仅75%,年均仍有2200万人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36公里,承担日常通勤量仅为10%,城市主干路仅实现规划的50%。资源能源保障压力与日俱增。同时,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民航客运吞吐能力需求超过1.2亿人次/年,铁路发送旅客能力需求达到1.8亿人次/年,水资源供给需求超过40亿立方米/年,能源年消费需求接近1亿吨标准煤,基础设施服务需求大幅提高,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形态完善对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出新需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设“两城两带、六高四新”高端产业功能区,振兴城市南部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等城市发展薄弱地区,需要基础设施在空间布局上,既要整体上保障城市功能调整、空间的完善,又要突出重点区域,支撑功能区的发展。特大型城市难题破解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提出新需求。作为特大型城市,近年来北京城市运行管理压力更加凸显。交通拥堵、供水保障、垃圾处理、能源资源紧缺等问题集中显现。同时,城市应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常态与应急结合、地上与地下统筹。促进首都经济圈加快发展对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提出新需求。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需要加快建设以北京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与津冀晋蒙区域城市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城市运行管理对基础设施应用新技术提出新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市民生活要求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更加安全、便捷,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基础设施运行绿色、低碳,特大城市要求应急管理更加迅速、高效,需要积极应用现代新技术,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本市基础设施将进入体系完善、功能提升、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面临社会关注集中、建设任务集中、资金压力集中和困难矛盾集中的挑战。需要强化统筹协调,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基础设施的新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着力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保障资源能源供应,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到2015年基本建成系统完善、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区域统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二)发展原则。统筹系统与局部。既要实现不同领域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整体效益,又要着重解决好关键领域的突出矛盾,缓解瓶颈制约因素,解决好影响城市运行的关键问题。统筹建设与管理。既要持续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要注重便利化、智能化、人性化需求,应用新技术新理念,合理规划、超前考虑、精细设
本文标题:北京市十二五基础设施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9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