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概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技术选择、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第一节技术进步概述1.1技术进步的含义O劳动资本自发的技术进步引致的技术进步其依赖于需求和供给企业家精神•首创性•成功欲•冒险•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Q=F(K,L,t)广义技术进步的内涵:资源配置的改善生产要素的提高:如人力资本知识进步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生产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进生产出全新的产品技术进步的动因:技术进步的表示方法1.2技术进步的类型按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分:劳动节约型或资本使用型资本节约型或劳动使用型中性型对各类型的定义要素比例标准:假定生产要素价格比不变,技术进步直接导致要素组合比例变化,则要素最优组合点偏离OE射线变化;边际产品比例标准:假定生产要素比例不变,技术进步只改变要素边际产品比,导致要素价格相对变动,则要素最优组合点在OE上移动。希克斯(Hicks.N)分类比较:(1)表达方式不同。若要素价格比不变,技术进步只影响资本-劳动比;若资本-劳动不变,技术进步只改变要素价格比例。(2)最优生产点变化路径不同。要素比例标准,最优生产点偏离OE射线;边际产品比例标准,最优生产点在OE射线上移动(3)范围不同。要素比例标准多针对单厂商或行业,边际产品比例标准面向整个经济。(4)性质不同。要素比例标准强调技术进步后要素间的替代关系;边际产品标准着重于技术进步对要素收益的影响。劳动资本OEIIaIbIc技术进步的类型(边际产品比例标准)劳动资本OEKLK1L1ABIIaIcC技术进步的类型(要素比例标准)Ib哈罗德分类建立在资本-产出比变化基础上。设利润率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上升、下降或不变,则该技术进步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其问题是:索洛分类建立在劳动-产出比变化基础上。设工资率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劳动产出比上升、下降或不变,则该技术进步分为劳动使用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型。没有直接考虑技术进步后资本-劳动的比例关系及其可能的替代关系变化。技术进步后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被抽象掉了。明确了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只要资本-产出比没下降,技术进步对资本所有者收入分配的影响就是有利的。因此,哈罗德分类是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最后总效果标准。中性技术进步增长模式中,技术进步能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趋势。1.3技术进步的过程研究与开发: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研究: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变化发展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或实验性研究;应用研究:为探索科学原理在特定技术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技术原理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功能是对特定技术规律的认识和对技术开发的理论指导;实验开发:利用从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新的技术原理和实际经验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或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创新:发明在生产上的应用,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熊彼特按创新形式分为:产品创新: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创新:产品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按技术变化程度分为:渐进性创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形成的创新;根本性创新:以新知识为基础,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技术扩散:新的技术和知识通过一定渠道向潜在采用者转移,并在生产中取得广泛应用的过程。转让方采用方技术转让技术引进和创新模仿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美国日本德国中国法国英国韩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巴西俄罗斯荷兰瑞士奥地利芬兰比利时丹麦挪威土耳其新加坡爱尔兰葡萄牙波兰捷克匈牙利冰岛研发经费研发占GDP比重亿美元%2008年世界各国研发经费及占GDP比重020406080100120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捷克丹麦韩国俄罗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2007-2010世界各国研发内部结构新古典增长模型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给定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经济体的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产出将趋于长期均衡点。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OK(资本存量)资本边际收益rMEC*MEC3MEC2MEC1K3K2K1r3r2r1技术进步是由经济体系中内在的力量决定的。内生的技术进步能产生“收益递增”。2.1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第二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哈罗德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收益曲线外移,而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增加投资只能使资本的边际收益沿边际收益曲线下移。新增长理论2.2技术进步贡献的衡量1950年代前,单要素生产率是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技术进步的主要尺度。用的较多的是劳动要素生产率。其缺陷在于:既包含了非技术进步的因素,也包含了重复计算过程。1950年代,根据生产函数基本原理,提出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最基本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式以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的。Y=KαLβLLKKYY其中,α、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生产率:产出与投入要素之比,或投入要素的单位产出。1957年,索洛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假定中性技术变化。Y=AKαLβ其中,A被KendrickJ.W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因子。LLKKAAYYLLKKYYAA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比较研究---丹尼森、麦迪逊等2.3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表明----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分为高投入、高效率和高产出类型,以及高投入低效率和低产出类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其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资本积累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索洛把GDP增长率中不能归因于劳动和资本投入的部分,归因于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是除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全部要素生产率。教育和经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为重要。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较高,加上好的经济政策,TFP增长率可达1.4%。反之,缺少任一条件,TFP增长率不可能高于0.4%。丹尼森研究也指出,1948-1969年间,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达30.9%,占TFP贡献的68%。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发展中国家。第三节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3.1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时代区别于其它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表征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larkC和KuynetzS.S: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主导地位是依次转移的。一次产业工业化二次产业知识化和信息化三次产业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从根本上说,技术进步是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变革的主要动力。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动力技术创新为主导手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资本密集型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创新为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创新为主导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技术进步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力量,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基本力量。技术进步以其强大的动力促进着产业结构的变革与演进,推动着人类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进而向知识经济的转型。3.2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产业结构变革刺激需求结构变化促使新产业兴起改变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性产业间的技术关联第四节技术选择、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选择:根据发展中国家客观实际,依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而有效的技术进步路径。制度创新: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制度前提和动力。4.1技术选择与比较优势OKK’LL’IIIQCDQ’技术选择的含义是,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或比较优势,选择最优的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密度本身并不能成为技术选择的标志。4.2技术选择与就业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对其价格比例变动的反应程度。的相对变动的相对变动//LK政策含义:对替代弹性较小的行业或部门,补贴政策仅影响要素投入的成本,对要素间的配合比例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失业不会增加。对替代弹性大的部门,规定价格将在增加资本费用的同时更多地增加就业量。QLL’OKK’EE’QLL’OKK’ELL’’OKK’’QK’L’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ShumacherE.F(英),《小的是美好的》,1973:中间技术论4.3技术选择与后发优势1985年,SoeteL提出蛙跳(leapfrogging)发展的观点;1988年,Perez.C和SoeteL指出在一些产业技术发展中存在许多蛙跳发展的机会窗口(windowsofopportuties);1993年,BrezisE、KrugmanP和TsiddonD建立国际竞争的“蛙跳”模型.4.4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制度至关重要!——NorthD,1994激励机制知识和技术创新具有公共品性质,需要制度将外部性内在化,使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趋于一致,以实现知识和技术投资社会最优化。制度安排:资助安排;协约安排;产权安排。扩散机制风险机制扩散过程中,使用者至少承担的成本:评价技术信息并确保真实有效的成本、获取有关材料和设备的成本,以及获取专门设施、辅助产品和劳务确保运行的成本。制度安排:协调好技术扩散的组织体系;建立知识和技术扩散中的吸收和模仿机制;对基础研究和企业内部应用研究、研发和技改进行资助、补贴或减免税等。通过制度安排,在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规范和防范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制度安排:培养具有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且具有风险预测、处理和承担能力的人才;通过各种政策提高风险投资回报率;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业;规范知识和技术交易,有组织地进行示范会。第五节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5.1技术差距理论国际间技术差距,用技术创新成果完成至引进国掌握该项创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表示t0N1N2t1t2t3需求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N1生产N2进口(N1出口)N2生产需求滞后阶段长短,取决于N2居民收入水平和市场容量,需求滞后时间短于反应滞后时间;反应滞后时间长短,取决于企业家创新精神、风险意识和该技术产品的规模效益,以及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容量、居民收入水平和需求弹性等。掌握滞后时间长短,取决于N2消化、吸收和掌握该创新技术的能力。模仿滞后期的分解产生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5.2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与起源地不同地点的过程。商业性:非商业性:以物为主,二战后主要以许可证贸易为主;通过国际多边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科技商品的特点科技商品研制成本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的生产成本,但运用无需再生产成本。作用商品使用后,不减少原拥有者持有量,适合大规模运用;面临被效仿的危险,其垄断地位随时消失;买卖双方,买方处于不利地位,无法预测科技商品成本和收益;一般不能向第三方随意转卖;厂商科技商品对国外市场谋取利益的形式克鲁格曼:从国际技术转移和贸易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应建立相互合作的基础,可以使双方受益。商品输出、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协议假设一国产出水平来自国外知识,本国创新的技术知识和本国利用技术知识的能力,而且,国际技术知识转移扩散速度,是两国技术差距的增函数。其中,Y是产出水平,Qf和Q*是国外和本国的技术知识存量,T是本国创新的技术知识水平,C是本国利用技术知识的能力,a,b,c,h为常数。5.3技术转移与跟进FagerbergJ在OECD《技术与生产率》(1991):从技术知识国际扩散和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落后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及经济差距问题,认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过程,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或扩散两种
本文标题:第七章-技术进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09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