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现“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三、体现个人味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感动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王雅菁感动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感动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段蓬勃的力量。说起感动,我经历过许多,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一次······“哗哗哗”,那原本清澈的水早已被我流出的鼻血染成鲜红色,可血珠就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络绎不绝地往鼻子外面跳。唉,我怎么那么倒霉,偏偏在这么重要的语文课上流鼻血。我心急如焚,一个人站在卫生间里边想边往鼻子上泼水。就在这时,我身后传来一个关切的声音:“同学,你没事吧?”转过身去看,我看到一位身穿休闲装,肩挎蓝色挎包的阿姨,她从挎包里拿出一袋纸巾,抽出了一张沾了点水,“来,孩子,别动。”说着,她用一只手扶住我的下巴,另一只手轻轻的擦拭着我脸上的血渍。她的动作是那么的轻柔,好像生怕弄疼了我似的。一股纸巾的凉意浸入了我皮肤,但心底那股暖意却自心间涌出。“好多了吧。”阿姨一边安慰我,一边又随手抽出一张纸巾,撕下一小块,卷成一个小纸棒,“来,抬头。”像刚才一样,她依然托起我的下巴,将小纸棒慢慢塞进我的鼻孔里,“疼不疼?”阿姨轻声地问,“不疼”我小声说。阿姨让我仰起头,让我就这样坚持五分钟,低下头来,谁知血还是止不住地流。这下阿姨声音重了,只见她皱起眉头,目光迅速地扫视着四周。突然,只见她眼睛一亮,快速地向操场一角跑去。“怎么,她是去捡小石子?”我正站着纳闷,阿姨已跑了回来,仿佛解决了一件大事一样的幸福分明写在脸上。“土办法,试试。”说着,她将两颗小石子放在我耳根后。她让我用两手把石子紧紧摁住。接着,她把我带到门卫室,让我仰头坐在床上,闭上眼睛。血止得有方,细心,得当。大约过了十分钟,我的鼻血果然不流了。与阿姨道了谢,我一溜烟地跑回了教室。后来,我从门卫大爷口中我得知,那位阿姨正是学校的卫生老师。亚当桑德勒曾说过:感动就是生活。阿姨虽已调离了许久,但每每想起,她曾经的音容笑貌都会豁然呈现在我眼前。至今,阿姨那天放在我手中的那包小小纸巾我还依然保留,不知为什么,看到它,我心底就会涌起一股暖流,涩涩的,甜甜的,我想那可能就是感动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问题及改进策略乌拉盖管理区第二学边明贤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反馈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研究往往聚焦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上,而忽视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反馈,很多现象令人担忧。现就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的现状和改进作些探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用“成功感”和“善意期待”进行反馈评价,激励学生参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教案和教材内容,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维成果,缺乏热情和鼓励。因此.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反馈矫正中的情感把握。善意期望和热情激励是取得良好反馈效果的保证。在充满热情鼓励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将乐于反馈表露学情,乐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教师的热情鼓励将使学生树立自信,学会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中我请一位学生朗读补充的阅读材料,该生读到“十四亿株”时,突然卡壳而无法继续读下去,面红耳赤地站在座位上。同桌告诉老师:“她结巴。”老师却平静地微笑着对她说:“课文中有拗口的地方这很正常,来,我们一起来读!”在老师热情鼓励、带读下,一遍,二遍……只听该生越读越流利,声音越来越响亮。(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研读、思考的空间。课堂上,教师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而是以教参上的一大堆的问题和知识点为内容进行灌输,过于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忽视学生丰富的情感积累,最终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空间和体验。《鸟的天堂》一课,教师问“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是多样的:“榕树大”、“鸟多”、“榕树枝繁叶茂”、“河面很平静”……结果教师一锤定音:“你们都回答了,但都不够完整。”课后问该教师为什么这样说,原来因为教师心里的最佳答案是:“大榕树长得枝繁叶茂,上面的鸟非常多。”,并计划好就此回答引入文章第一段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研读、思考的空间。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一个问题,恐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生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参与质疑问难设契机、“开绿灯”。(三)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重视个体差异,随机调控教学进程。原有教学反馈缺乏灵活机动的个体差异性,标准化的唯一答案使得反馈如同请君入瓮,设陷阱诱导学生往里跳,致使学生只能揣摩、迎合教师的意图去回答问题,被迫放弃自己的思考、疑问,缩减学习的空间和乐趣。例如《颐和园》一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教师问:“‘滑过’”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呢?”学生说:“可以用‘划过’代替。”教师又问:“你们看这两个词哪个更好一些呀?”学生异口同声:“‘滑过’更好一些!”学生那刚被激起的一点点超越标准的火花就这样平息下去了。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运用他们喜欢的表现方式,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案。教案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学生大多没去过长江三峡,纷纷提出有关三峡问题:“三峡的景色是怎样的?”“那里真的有猿猴吗?”“不是写‘两岸猿声啼不住’吗?肯定有猿猴,但那猿猴为什么啼不住呢?”……此时,教师如果再继续分析诗意显然是勉强的,学生必然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她在简介三峡的情况后,就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历扩展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联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推想三峡两岸是怎样的景象?接着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是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下来,或是假设自己就是李白,突然获释返回家乡,面对此情此景,高声吟诵出这首千古名诗。这类反馈方式贴近学生生活,也就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四)将“传道、授业、解惑”延伸到“激疑、启思”上来。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教学机智不足,反馈意识不明确。如在教案中没有教学反馈环节的安排,即使是有所安排,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或是形同虚设,或是因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限,以及课堂教学结构不好,无法保证反馈环节的落实。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开始,教师问:“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学生有的回答“好”,有的回答“不好”。教师一听,离预定计划远了,忙说:“这棵葫芦首先是长得好的,它好在哪儿呢?”而放弃了让学生就“好”与“不好”研读课文,去思考葫芦为什么会由“好”到“不好”的机会。随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他们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和想法,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延伸到“激疑、启思”上来,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要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时俱进。有位实验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上课时,突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有问题!我认为课文中的‘一条彩虹’中的‘条’不如‘一道彩虹’中的‘道’用得好。”老师问:“这是你从课外书上知道的吗?”(学生点头)老师赞赏地说:“真不错!你不仅读书仔细,还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学生自豪地坐下。)虽然老师只有一句话,但却使这位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记住了:能提出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是了不起的!这就是教学机智和反馈艺术的体现。(六)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反馈和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学习反馈的随意性造成练习指导的盲目性。学生因为早期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知识缺陷不断积累,又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矫正,新老失误不断相加混杂,造成恶性循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出现了后进生。可以考虑的做法是:1.的反馈和评价应尽量用具有激励性的言语表达。使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反馈自己的学习,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反馈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教师对答题出错的学生说:“再努力想一想,你会有新的发现的!”而对于那些不简明扼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还有更简练的说法吗?”的评语。教师激励性的言语、详尽的反馈及公正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掌握反馈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增强了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的积极性。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反馈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争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反馈和评价的机会,如经常问学生:“你觉得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吗?”“推理过程有没有问题?”“昨天学的内容你复习了吗?”“对课堂内容还有不清晰的吗?”……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互相反馈,互相评价.如:“你觉得那位同学的思路正确吗?”“那位同学哪些方面说得好?”……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既学会了评价别人,更学会了自我反馈和评价。(七)及时地进行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馈。教师和学生自我反馈能力的缺乏,反映在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和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上。学生因知识、能力、认知上的不足而缺乏自我反馈矫正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打破习惯于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容易责备学生的思维定势,及时对教学教法进行调整。1.经常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保留错误答案的习惯,有的学生为了使作业看上去工整、干净,往往用涂改液将所犯的错误“毁尸灭迹”,但时间一长,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将其保留,做上一定的记号,就可以时时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教师有时还鼓励学生写“错误答案习题集”,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2.及时地进行教师的自我反思,合理取舍信息,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口头交流、图文结合、情感体验),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教学。教师通过每周的交流和教学后记的整理,反思自己在教学安排、教法上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调整后续教学。(八)适当延迟对学习信息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下结论性评价,则容易助长学生浅尝辄止的学习心理,形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问题及改进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1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