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忧郁自杀防治之二级预防转介流程
憂鬱自殺防治之二級預防轉介流程與網絡資源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潘素卿教育部推動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生命互愛-愛自己愛別人)(草案)95.08.31教育部(訓育委員會)五、推動與實施防治計畫:(一)各級學校應擬定學生憂鬱與自傷防治計畫,據以執行並定期檢討修正。(二)學校執行初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工作如下:初級預防:1.目標: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免於憂鬱自傷。2.策略:增加保護因子,降低危險因子。3.行動方案:(1)各級學校訂定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防治計畫;各教育主管機關定期實施督導。(2)各校建立校園危機應變機制,設立24小時通報求助專線,訂定自殺事件危機應變處理作業流程,並定期進行演練。(3)各校校長主導整合校內資源,強化各處室合作機制。二級預防:1.目標: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減少憂鬱自傷發生或嚴重化之可能性。2.策略:篩選高危險群,即時介入(輔導、治療)。3.行動方案:高關懷群篩選:每學期(含開學新生入學)定期進行問卷篩選,篩檢「疑似憂鬱症」、「曾經自殺企圖或已有自殺計畫者」及「憂鬱性妄想或幻聽者」;國中小部分則配合內政部強化篩檢高風險家庭。全員篩檢:提升導師、教官、同儕、教職員、家長之憂鬱辨識能力,以協助觀察篩檢。建立高關懷群檔案,定期進行追蹤與介入輔導;必要時,並進行危機處置。三級預防:1.目標:預防自殺未遂者與自殺身亡的周遭朋友或親友模仿自殺。2.策略:建立自殺與自殺企圖之危機處理與善後處置標準作業流程。3.行動方案:自殺未遂:—建立個案之危機處置標準作業流程,對校內之公開說明與教育輔導(降低自殺模仿效應),並注意其他高關懷群是否受影響;安排個案由心理師進行後續心理治療,以預防再自殺;家長聯繫與預防再自殺教育。自殺身亡:—建立處置作業流程,含對媒體之說明、對校內相關單位之公開說明與教育輔導(降低自殺模仿效應)、家長聯繫協助及哀傷輔導。通報轉介:—依行政院衛生署函頒「自殺防治通報轉介作業流程」(含「衛生署自殺防治通報轉介流程圖」、「自殺暨高危險群個案通報單」及「自殺個案轉介回復表」)進行自殺防治通報轉介。一級預防——教育宣導•對在學學生、行政人員及老師宣導心理衛生觀念及落實生命教育•加強學生之自我瞭解、情緒管理、壓力因應、生涯知能等課程•強化師生對憂鬱及自傷徵兆的敏感度及判斷力,並培養正確認知及陪伴知能•培養師生求助習慣,提供專業諮詢管道•定期舉辦校園憂鬱及自傷危機處理訓練、自殺防治教育二級預防—篩選、治療企圖自殺者輔導治療自殺企圖者:•建立導師評估機制•建立學生高危險群資料庫,以及追蹤輔導機制•強化班級與輔導中心、學生家庭之聯繫•提供全面性支持系統•設置專兼任專業心理輔導人員•建立校外可供轉介之長期個人及團體之心理治療專業機制•安全與關係最重要•肯定尊重取代懲罰•避免標籤作用•篩選出哪些人屬危險群,早期介入•如何進行?1、誰來篩選?專業人員、導師、教官、同儕2、誰被篩選?高危險群3、篩選方法?(1)觀察、量表、晤談(2)二階段進行•各級人員應負之角色與任務二級預防三級預防——自殺危機處理危機處理及治療:減少復發與負擔•建立校園憂鬱及自傷之危機處理機制•落實專業生理、心理治療之轉介管道,並保持聯繫以追蹤高危險群和自傷學生後續狀況•啟動校園後續因應機制•邀請媒體、家長、社區與學校共同參與憂鬱及自傷防治工作危機處理的步驟危機處理的步驟(Greenstone&Leviton,1993):•立即行動:目標在於緩和個案的情緒,確保個案不會自殘或傷害他人•掌控現況:先釐清你要掌控誰和什麼•評估情況:什麼事正困擾著個案?所有浮上檯面的問題,哪一個需要馬上處理?哪一個可以馬上被掌控?哪些因素會妨礙處理問題的過程?危機處理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有效的協助?危機處理的步驟•決定處理方式:首先需協助個案看到問題獲得解決的希望,沒有人願意投資精力於沒有希望的事上。然後善用他既有的資源,與個案一起研擬各種可能的解決之道,並協助連結社會資源•必要時轉介到相關的社福單位或醫療院所•如果可能持續追蹤個案的情形新世紀憂鬱症問題的嚴重性世界衛生組織預言:•憂鬱症,癌症和愛滋病將成為21世紀危害人類的三大殺手•世界衛生組織已預估\西元2020年,憂鬱症將名列引起失能與早夭的第二疾病(1990為第四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發現,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罹患憂鬱•女性的終身盛行率約在10-25%,男性為5-12%•曾有學者估算憂鬱症在台灣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ㄧ年已經超過350億元台幣台灣重度憂鬱症盛行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以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做兩萬多人社區人口的調查重度憂鬱症:•15歲以上有5.2%•15-17歲有6.8%•65歲以上有8.4%•性別上女性10.9%,是男性6.9%的1.8倍•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實際接受治療的比例仍顯不足台灣憂鬱的盛行率台灣人憂鬱量表(TaiwanDepressionQuestionnaire,TDQ)•輕鬱症15-25%•重鬱症5%•社區民眾:16.5%•社區老人:24.5%•性別:女性(22.2%)男性(14.4%)•年齡:19歲以下青少年(29.9%)65歲以上老人(24.3%)其他(11.2%)憂鬱症與身體疾病的關係•癌症•愛滋病•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症)•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腦血管疾病•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嚴重的肺部疾病台灣精神疾病的盛行率(每千人)精神疾病1946-481961-631981-86精神分裂病2.21.43.0-2.3躁鬱症0.60.51.6-0.7憂鬱及精神官能症1.27.8305.8老年失智症0.30.4智能障礙3.44.92006年台灣地區自殺死亡概況0歲-1-4歲-5-9歲1人10-14歲8人15-19歲46人20-24歲191人25-29歲386人30-34歲386人35-39歲465人40-44歲485人45-49歲530人50-54歲425人55-59歲316人60-64歲240人2004年台灣地區少年死因排行(1-14歲)1.事故傷害2.惡性腫瘤3.先天性畸形4.心臟疾病5.肺炎2004年台灣地區少年死因排行(1-14歲)6.他殺7.腦血管疾病8.敗血病9.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10.腦膜炎2004年台灣地區少年死因排行(1-14歲)11.慢性肝病及肝硬化12.貧血13.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14.自殺(4人)15、流行性感冒2004年台灣地區青年十大死因(15-24歲)1.事故傷害2.自殺(222人,是1-14歲自殺人口的55.5倍)3.惡性腫瘤4.心臟疾病5.他殺2004年台灣地區青年十大死因(15-24歲)6.肺炎7.腦血管疾病8.先天性畸形9.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10.慢性肝炎及肝硬化2004年台灣地區壯年十大死因(25-44歲)1.惡性腫瘤2.事故傷害3.自殺(1,380人。是1-14歲自殺口的345倍,是15-24歲自殺人口的6.21倍)4.慢性肝病及肝硬化5.心臟疾病2004年台灣地區壯年十大死因(25-44歲)6.腦血管疾病7.糖尿病8.肺炎9.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10.他殺6.他殺(27人)7.腦血管疾病8.敗血病9.腦膜炎10.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11.自殺(共8人。男4人,女4人)12.貧血13.慢性肝病及肝硬化14.糖尿病15、腸道傳染病青少年的憂鬱•盛行率﹕0.4%-8.3%•輕鬱症的盛行率﹕1.6%-8.0%•重憂鬱症盛行率﹕15%-20%•成人的憂鬱症常從青少年即發病•於成年期常復發或轉為慢性機率高•女性與男性之比為2﹕1•20%-40%的青少年有憂鬱症狀青少年的憂鬱症1.與成人的憂鬱症不大相同,不會表現哀傷或昏睡的症狀,甚至以易怒的方式表現2.傾向於以行為而非以語言來表現其憂鬱青少年的憂鬱症•學業表現差•衝動行為•不耐煩、暴躁及憤怒•常與家人或同輩起衝突•突然極不順從•反社會行為•性放縱•說謊、偷竊•逃學、逃家•物質濫用大學生憂鬱症•容易反映在情緒低落、內心悲傷的心理表現上•部分會出現暴飲暴食、嗜睡等症狀•在人際關係與課業學習,會減少與同學的互動往來、不想上課、缺課次數增加•常有負面想法出現重鬱症發作的診斷準則•至少兩週同時出現以下五項或以上的症狀,且至少出現以下一種症狀:憂鬱情緒或喪失興趣或快樂•此症狀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其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並非由某種藥物使用或生理疾病的直接效應所造成重鬱症發作的診斷準則1.憂鬱情緒佔大半天,幾乎每天都有,可由主觀報告或客觀得知2.在所有或幾乎所有活動中,興趣或快樂都降低,幾乎整天都會,幾乎每日都有鬱卒心情的描述•傷心、難過、鬱悶、失望、沮喪•鬱卒、失志、心頭悶悶、心酸酸•快樂不起來、哭不出來•活得沒感覺、生命失去意義重鬱症發作的診斷準則3.非因節食而有體重下降,或體重增加(依個月內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都食慾降低或增加4.幾乎每天失眠或嗜睡重鬱症發作的診斷準則5.幾乎每天有精神運動性激躁或遲滯6.幾乎每天感到疲倦或失去活力重鬱症發作的診斷準則7.幾乎每天感到無價值感,過多或不合宜的罪惡感8.幾乎每天都感到思考,專注或判斷能力下降重鬱症發作的診斷準則9.•反覆想到死亡•反覆出現沒有特別計劃的自殺意念•或自殺企圖•或已有實行自殺的特別計劃憂鬱症的次分類•非典型憂鬱症(Atypicaldepression)•抑鬱型憂鬱症(Melancholictype)•僵直型憂鬱症(Catatonictype)•精神病性憂鬱症(Psychoticdepression)•產後開始(Post-partumdepression)•季節型(Seasonaltype)發作年紀•重鬱症平均發作年紀:40歲•有50%病人於20-50歲發病•在兒童時期或老年時期也可能發病•小於20歲的族群出現重鬱症日漸增多•50%病人首次憂鬱症發作是在40歲前重鬱症之療程及預後•未治療之憂鬱症可能持續6-13個月•經治療後多數之憂鬱發作持續3個月•重鬱症傾向成為慢性及會再復發•同時罹患輕鬱症及重鬱症稱為雙重憂鬱(Doubledepression)•當經歷多次憂鬱發作,兩次發作之間隔縮短且每次發作之嚴重度增加憂鬱症的原因•憂鬱疾病的發生跟遺傳及環境都有關係心理社會因素•性別:女性憂鬱症是男性的兩倍•婚姻狀態:離婚、單身、人際關係不親密•年紀:多於20-50歲發病,平均40歲,20歲前發病有增多的趨勢•人格特質:依賴型,強迫型,歇斯底里型性別的因素1.女性比男性容易遭遇可能導致憂鬱症的生活事件•被傷害•工作上的性騷擾•家庭及職場的眾多責任導致精力耗盡2.青少年期女孩會被期望符合性別要求而產生強烈的社會壓力:•機會與選擇的減少•行為規範比男孩嚴格•被期望成就表現比同齡男孩低。憂鬱症與自殺•憂鬱症患者有15%會死於自殺•自殺死亡者生前達憂鬱症診斷者高達87%•自殺在台灣已是十大死因第九位,並且自殺率逐年上升•94年已達每十萬人口18.8人,全年有4,282人死於自殺,其中男性是女性的2.2倍•自殺是15-24歲青年的第二大死因,25-44歲壯年的第三大死因,45-64歲中年的第七大死因心理社會因素•失落•離婚•哀傷•人際壓力•缺乏支持•家族史•過去有憂鬱症•暴露於自殺者心理社會因素•生活事件及環境壓力:如喪偶或11歲前曾有父母一方過世•低自尊•高自我批評•對負性事件缺乏控制感•學習來的無助•認知扭曲:對自己,世界及未來皆抱持負面的觀點家庭環境與憂鬱症•家人互動較多衝突、拒絕•多溝通問題•較少情感流露•較少支持•較多虐待•影響重鬱症之發病•影響憂鬱症康復之速度•症狀之復發•痊癒後之適應求助行為•有憂鬱症傾向之受訪者,29.9%曾尋求幫忙•尋求幫忙的方式:1.到醫院看其他科:58.2%2.到醫院看精神科:22.6%3.透過心理諮詢:14.0%4.和親朋好友懇談:13.3%求助行為•台灣憂鬱症患者估計逾百萬人,但就診率僅2.3%•低就診率可能導致的生活功能、工作職能降低,進而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難以估計青少年看診科別•家醫科97
本文标题:忧郁自杀防治之二级预防转介流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