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书书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Automatedmethodsforambientairqualitymonitoring20051109发布20060101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HJ/T193—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 业 标 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00062 北京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网址:http://wwwcespcn电子信箱:bianji4@cespcn电话:010—67112738 传真:010—67112738印刷厂印刷版权专有 违者必究2006年1月第 1 版 开本 880×1230 1/162006年1月第1次印刷印张 275印数 1—3000 字数 90千字统一书号:1380209·036定价:2800元书书书HJ/T1932005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 告2005年 第51号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我局批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等8项标准为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现予发布。标准名称、编号如下: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二、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三、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195—2005)四、水质 凯氏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196—2005)五、水质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197—2005)六、水质 硝酸盐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198—2005)七、水质 总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199—2005)八、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200—2005)以上标准为推荐性标准,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国家环保总局网站(www.sepa.gov.cn)查询。特此公告。2005年11月9日HJ/T1932005HJ/T1932005ⅲ目 次前言ⅳ!!!!!!!!!!!!!!!!!!!!!!!!!!!!!!!!!!!!!!!!1 范围1!!!!!!!!!!!!!!!!!!!!!!!!!!!!!!!!!!!!!!!2 引用标准1!!!!!!!!!!!!!!!!!!!!!!!!!!!!!!!!!!!!!3 名词术语1!!!!!!!!!!!!!!!!!!!!!!!!!!!!!!!!!!!!!4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1!!!!!!!!!!!!!!!!!!!!!!!!!!!!!5 数据采集频率与有效值规定7!!!!!!!!!!!!!!!!!!!!!!!!!!!!!6 系统的维护管理8!!!!!!!!!!!!!!!!!!!!!!!!!!!!!!!!!!7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0!!!!!!!!!!!!!!!!!!!!!!!!!!!!!!!!附录A(规范性附录)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仪器性能指标13!!!!!!!!!!!!!!!附录B(规范性附录)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仪器验收办法15!!!!!!!!!!!!!!!附录C(规范性附录)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设备标准传递方法19!!!!!!!!!!!!!附录D(规范性附录)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校准29!!!!!!!!!!!!!!!!!!!附录E(规范性附录)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性能审核方法31!!!!!!!!!!!!!!!HJ/T1932005ⅳ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完善监测制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采样频率、监测项目、采用仪器与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11月9日批准。本标准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代替《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大气和废气部分》中的有关内容。本标准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释。HJ/T1932005ⅲ书书书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站及其他环境监测机构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活动。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3 名词术语3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 automatedmethodsforairqualitymonitoring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32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 manualmethodsforairqualitymonitoring在监测点位用采样装置采集一定时段的环境空气样品,将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用分析仪器分析、处理的过程。33 点式监测仪器 pointanalyzers在固定点上通过采样系统将环境空气采入并测定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分析仪器。34 开放光程监测仪器 openpathanalyzers采用从发射端发射光束经开放环境到接收端的方法测定该光束光程上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仪器。35 自动监测仪器性能审核 analyzersperformanceaudit对自动监测仪器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审核过程。4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41 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4部分组成(见图41)。图4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基本构成框图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取得监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存储;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监测1HJ/T1932005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监测设备进行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制定和落实系统有关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42 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在使用多台点式监测仪器的监测子站中,除PM10监测仪器单独采样外,其它多台仪器可共用一套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进行样品采集。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有两种组成形式:垂直层流式采样总管(见图42)和竹节式采样总管(见图43和图44)。图42 垂直层流多路支管系统图43 竹节式多路支管系统(1)2HJ/T1932005图44 竹节式多路支管系统(2)421 采样头采样头设置在总管户外的采样气体入口端,防止雨水和粗大的颗粒物落入总管,同时避免鸟类、小动物和大型昆虫进入总管。采样头的设计应保证采样气流不受风向影响,稳定进入总管。422 采样总管总管内径选择在15~15cm之间,采样总管内的气流应保持层流状态,采样气体在总管内的滞留时间应小于20s。总管进口至抽气风机出口之间的压降要小,所采集气体样品的压力应接近大气压。支管接头应设置于采样总管的层流区域内,各支管接头之间间隔距离大于8cm。423 制作材料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的制作材料,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一般以聚四氟乙烯或硼硅酸盐玻璃等作为制作材料;对于只用于监测SO2和NOx的采样总管,也可选用不锈钢材料。监测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也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424 其他技术要求1)为了防止因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异而致使采样总管内壁结露对监测物质吸附,需要对总管和影响较大的管线外壁加装保温套或加热器,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30~50℃。2)监测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长度不能超过3m,同时应避免空调机的出风直接吹向采样总管和与仪器连接的支管线路。3)为防止灰尘落入监测分析仪器,应在监测仪器的采样入口与支管气路的结合部之间,安装孔径不大于5μm聚四氟乙烯过滤膜。4)在监测仪器管线与支管接头连接时,为防止结露水流和管壁气流波动的影响,应将管线与支管连接端伸向总管接近中心的位置,然后再做固定。5)在不使用采样总管时,可直接用管线采样,但是采样管线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采样气体滞留在采样管线内的时间应小于20s。6)在监测子站中,虽然PM10单独采样,但为防止颗粒物沉积于采样管管壁,采样管应垂直,并3HJ/T1932005尽量缩短采样管长度;为防止采样管内冷凝结露,可采取加温措施,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30~50℃。43 子站站房 监测点站房(子站房)的建设和内部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子站站房用面积应以保证操作人员方便地操作和维修仪器为原则,一般不少于10m2。2)站房为无窗或双层密封窗结构,墙体应有较好的保温性能。有条件时,门与仪器房之间可设有缓冲间,以保持站房内温湿度恒定和防止灰尘和泥土带入站房内。3)站房内应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使站房室内温度在25℃±5℃,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4)站房应有防水、防潮措施,一般站房地层应离地面(或房顶)有25cm的距离。5)采样装置抽气风机排气口和监测仪器排气口的位置,应设置在靠近站房下部的墙壁上,排气口离站房内地面的距离应保持在20cm以上。6)在站房顶上设置用于固定气象传感器的气象杆或气象塔时,气象杆、塔与站房顶的垂直高度应大于2m,并且气象杆、塔和子站房的建筑结构应能经受10级以上的风力(南方沿海地区应能经受12级以上的风力)。7)站房供电建议采用三相供电,分相使用;站房监测仪器供电线路应独立走线。8)子站站房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和漏电保护装置,电源电压波动不超过220V±10%。9)站房应有防雷电和防电磁波干扰的措施。站房应有良好的接地线路,接地电阻<4Ω。10)在已有建筑物屋顶上建立站房时,若站房重量经正规建筑设计部门核实超过屋顶承重,在建站房前应先对建筑物屋顶进行加固。11)开放光程监测仪器的发射光源和监测光束接收端应固定安装在基座上。基座不能建在金属构件上,应建在受环境变化影响不大的建筑物主承重混凝土结构上。基座应采用实心砖平台结构或混凝土水泥桩结构,建议离地高度为06~12m,长度和宽度尺寸应按发射光源和接收端底座四个边缘多加15cm计算。12)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的固定发射和接收端的基座位置应远离振动源,并且基座应设置在便于安全操作的地方。44 中心计算机室 1)中心站计算机房的大小应能保证操作人员正常工作,使用面积一般不少于15m2。2)计算机房应采用密封窗结构。有条件时,门与机房间可设有缓冲间,保持温度和湿度的恒定、防止灰尘和泥土带入机房。3)机房内应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使机房温度能控制在25℃±5℃,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4)机房供电电源电压波动不能超过220V±10%。机房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和漏电保护装置,机房要有良好的接地线路,接地电阻<4Ω。有条件时,配备UPS电源。5)中心站计算机室应配备专用通讯线路,有条件的地方建议至少配备两条以上的程控电话线路。45 质量保证实验室1)质量保证实验室大小应能保证操作人员正常工作,使用面积一般不少于25m2。2)实验室应设有缓冲间,保持温度和湿度的恒定、防止灰尘和泥土带入实验室。3)实验室内应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使实验室温度能控制在25℃±5℃,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4)实验室供电电源电压波动不能
本文标题: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8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