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健身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DB63T13422015
ICS13.020.01Z04备案号:45000-2015DB63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T1342—2015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ofEcologicalEffectsAssessmentofEcosystemProtectionandRecoveryProjectsinSanJiangYuanRegion2015-02-09发布2015-03-15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青海省环境保护厅DB63/T1342—2015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评估指标体系......................................................................45数据源及指标计算方法..............................................................56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57评估结论.........................................................................17附录A(资料性附录)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遥感分类体系.................................18附录B(资料性附录)数据源.........................................................21附录C(规范性附录)评价指标计算方法...............................................23附录D(规范性附录)参数变化统计表.................................................35DB63/T1342—2015IIDB63/T1342—2015I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青海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全琴、樊江文、刘纪远、曹巍、黄麟、葛劲松、吴丹、巩国丽、李志强、徐新良、田俊量、聂学敏、鲁子豫、罗淑英、王立亚、李其江、唐洪波、张富强、祁永刚、杨永顺、颜亮东。本标准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02月09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03月15日起实施。本标准由青海省环境保护厅解释。DB63/T1342—2015IVDB63/T1342—20151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的数据来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评估分析方法等。本标准适用于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生态效果评估及区域生态本底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标准内容。如下列标准被修订,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LY/T172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DB63/T993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DB63/T1176草地合理载畜量计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三江源区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即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3.2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优良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以及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重建的工程项目,简称生态工程。3.3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指被评价区域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的效果。3.4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DB63/T1342—20152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和评价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后区域生态状况变化情况,以及所达到预期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状况。3.5生态本底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实施前5~10年或更长时间的生态系统平均状况,以及变化趋势。3.6背景年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的生态本底评估起始年份。3.7基准年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实施的前一年。3.8评估年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实施后开展生态评估的年份,可以是工程实施期间的某一年,或工程结束的年份。3.9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指被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各类型的组成状况与面积占比。3.10生态系统质量指被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优劣程度。3.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见LY/T1721),本规范涉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牧草供给、水供给等。3.12生态系统变化动态度指表征生态系统类型发生变化的指数。3.13土地覆被状况指数LandCoverSituationIndex(LCSI)DB63/T1342—20153土地覆被状况指数是用来衡量评价区域土地覆被状况的指数。3.14土地覆被转类指数LandCoverChangeIndex(LCCI)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是定量表征评价区域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状况转好或转差程度的指数。3.15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GrasslandDegrationChangeIndex(GDCI)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是反映评价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状况变化的指数。3.16水源涵养量与裸地相比较,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涵养水分的增加量。3.17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率指被评价区域某类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达到同类最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的水平。3.18夏汛期河流径流调节系数指被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夏汛期调节河流径流的能力。3.19土壤保持量指被评价区域无植被保护下的潜在土壤侵蚀量与现实植被覆被状态下的土壤侵蚀量的差值。3.20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指被评价区域某类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达到同类最优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的水平。3.21防风固沙量指被评价区域无植被状况下的潜在土壤风蚀量与现实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的差值。3.22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指被评价区域某类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达到同类最优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的水平。DB63/T1342—201543.23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EcosytemQualityChangeIndex(EQCI)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是反映评价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状况的综合指数。3.2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指数EcosytemServiceChangeIndex(ESCI)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指数是反映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状况的综合指数。3.25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指数ImpactofEcologicalProjectonEcosytemChange(EPECIP)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指数是反映生态工程对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变化影响的综合指数。3.26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贡献率ContributionofEcologicalProjectonEcosytemChange(CEPEC)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贡献率是反映生态工程对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变化贡献率的综合指数。4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宏观结构、质量、服务功能及变化影响因素等四个类别,见表1。表1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类别评估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生态系统分类面积、变化率、动态度(S)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I)生态系统质量草地退化与恢复草地退化与恢复分类面积、草地退化与恢复分类面积占比、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GDCI)植被状况植被生物量、植被覆盖度(Fc)、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状况变化指数(VCCI)宏观生态状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LCSI)、土地覆被转类指数(LCCI)植物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重要值(P)、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WIi)、土壤环境质量指数(SIi)、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Ii)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EQCI)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水源涵养枯水季河流径流量、水源涵养量(W)、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率(WP)、夏汛期河流径流调节系数(RS)土壤保持河流径流含沙量、土壤水蚀模数(A)、土壤保持量(SK)、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SP)DB63/T1342—20155防风固沙土壤风蚀模数(SL)、防风固沙量(FS)、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P)牧草供给草地产草量(GY)、草地理论载畜量(Cl)水供给河流径流量、湖泊面积、湖泊水量、冰川面积、地下水资源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指数(ESCI)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湿润系数人类活动生态工程、草地载畜压力指数(Ip)生态工程和气候变化贡献率生态系统变化的工程影响指数(EPECIP)评价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防风固沙功能)变化的生态工程贡献率(EPC)评价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防风固沙功能)变化的气候变化贡献率(CEPC)5数据源及指标计算方法评估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遥感监测数据(遥感解译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生态系统类型数据转换见附录A)、三江源生态监测站网获得的地面监测数据(见DB63/T993)和调查统计数据(见附录B)。评估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C。评估指标参数变化统计见附录D。6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6.1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评价6.1.1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根据评价区域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的统计结果(见D.1、D.2),判断各类生态系统变化程度(见表2),对评价区域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变化进行归一化(见表3、表4),计算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I)。表2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分级类别判别等级面积变化率(%)-15-15~-10-10~-5-5~-1-1~11~55~1010~15≥15变化程度显著减少明显减少较明显减少微弱减少基本持平微弱增加较明显增加明显增加显著增加表3湿地、森林、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表类别判别等级面积变化率(%)-15-15~-10-10~-5-5~-1-1~11~55~1010~15≥15变化程度显著减少明显减少较明显减少微弱减少基本持平微弱增加较明显增加明显增加显著增加归一化值123456789DB63/T1342—20156表4荒漠、农田、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表类别判别等级面积变化率(%)1510~155~101~5-1~1-5~-1-10~-5-15~-10≤-15变化程度显著增加明显增加较明显增加微弱增加基本持平微弱减少较明显减少明显减少显著减少归一化值123456789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I)计算见公式(1):0.250.10.20.150.10.10.1WFGDCROEMSCIEMSCEMSCEMSCEMSCEMSCEMSCEMSC..(1)式中:EMSCI—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W—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EMSCF—森林生态
本文标题: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健身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DB63T134220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9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