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他们》-纪录片脚本[最终]
专业资料精心整理纪录片创作脚本组员构成学号:100012010025姓名:蒋佳颖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学号:100012010029姓名:李婧敏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学号:100012010037姓名:连慧蓉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学号:100012010103姓名:郑已东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专业资料精心整理《他们》——纪录片脚本第一次做纪录片脚本,小组将其分为主题确定、整体结构阐释、作品风格设计、镜头构想、道具准备、行程安排、片名解释、小组感想等八部分进行展示。主题确定一.第一次主题讨论在主题讨论之初,小组有两个大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以楼管阿姨为拍摄主体,忠实记录楼管阿姨的日常生活,从中挖掘楼管阿姨日复一日尽心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慢慢培养的情意。第二个方向是以学校里新疆维族学生为拍摄主体,通过对新疆维族同学的集体活动进行观察以及对他们进行相关问题的采访,挖掘新疆维族学生之间强烈的团结意识并涉及一点民族问题,讨论新疆维族同学内心的民族意识。小组同学对这两个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投票选择。大家认为,第一个方案是比较容易进行操作的,可以展示大学生活中的脉脉温情。但这个方案不容易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探讨,没有很多的矛盾冲突可以展现。与此同时,第二个方案在操作方面比第一个方案困难,然而,此方案可以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存在矛盾冲突和现实意义,可以体现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同时,可以向大家展现新疆维族学生群体,解除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其陌生感。最后,楼管阿姨方案与新疆维族学生方案的投票结果为1:3,因此,小组初步确定以新疆维族学生为主体进行拍摄,以新疆维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其内心民族意识为主题进行展示。二.主题的进一步挖掘尽管我们确定了做的内容是关于海大的新疆维族人,但因之前对这个群体缺乏了解,所以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内心并不是十分清晰。因此,我们先期采访了三位新疆维族同学,从与他们的谈话中得到大量信息并最终确定了纪录片创作的主题。采访扎依旦扎依旦是一名大四的学姐,将近四年的大学生活已使她渐渐适应并融入汉文化,与汉族人沟通也已十分顺畅,因此我们选择她做第一个采访对象。因为最初不了解新疆维族学生的基本情况,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所以我们准备了非常多的问题,包括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过程、与汉族同学的交往、对汉文化的态度、大学带来的改变乃至比较敏感的民族问题等各个方面。我们本着宁粗毋缺、宁滥勿缺的原则,力求全面地准备了先期采访,希望从与学姐的谈话中捕捉到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为我们主题的确定提供思路。下面就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这次采访对我们的主要启发。采访提问受访者回答对我们的启发1、在很多汉族人眼里,你们是一个特别团结的群体,有着自己的可能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我们本民族同学之间更有共同话题,或许起初,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海大的新疆维族人是一个特别团结的小群专业资料精心整理小圈子,你觉得是这样的吗?你愿意跟汉族人交往吗?这让你们觉得我们更团结。但其实,在我们看来,汉族人也是一个非常团结的群体,这让我们很羡慕。至于同汉族人的交往问题,只要对方表现出愿意接纳我的善意,我就很乐意跟他们交流、做朋友,像我在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就是我的舍友们,而不是本民族同学。体,不是很愿意同汉族人交往,并有从这方面做文章的打算。然而,学姐的回答颠覆了我们的想法。原有的偏见被打破,却也提供给我们新的信息:只要汉族人表现出友好善意,维族人是很乐意与之交流沟通乃至推诚置腹。2、国家对你们有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平时遇到困难,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吗?国家对我们还是很照顾、支持的,平时会有补贴、各种优惠政策什么的。学校会组织我们一起过古尔邦节。刚来的时候不会汉语,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很多地方都不适应,班主任老师就经常跟我们聊天,问需要什么帮助,同学们也会教我学汉语、复习考试。我来到这里上学后确实感到国家政策好,汉族人也都很热情。可在我们那,国家政策是好,但很难真正实行。学姐回答的后半部分让我们多少感到意外。在新疆生活多年,对国家政策的感受是很好但难以真正落实,直到出来上学,才真真切切感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汉族人的友好。这一点,应该算是新疆维族人外出求学的认知收获,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3、可能有些同学对新疆不了解,因此有些错误认识,比如“切糕”,向你求证时,会不会感到不开心?我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人问我:“你们是住在毡房里,骑骆驼上学吗?”我对此感到有点无奈,也会有一点点不开心。但没办法,新疆离这太远了,很多人都不了解,所以,有误解也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都会给他们解释,因为如果不解释,只会让这种误解一直存在。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们意识到,新疆维族的同学外出求学,不仅使他们自己有机会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也为我们这些汉族同学提供了一个了解新疆和维族人民生活的平台,可以促进相互交流和了解,有利于消除偏见,加强彼此理解。4、有些汉族同学或者朋友对新疆很好奇,你我的朋友们对维语很感兴趣。平常会让我教她专业资料精心整理愿意向他们介绍吗?们一些比较简单的维语,比如你好、我爱你之类的。大一刚来的时候,我还带来了我们那边的民族服装,我的舍友很喜欢,都试穿了。还有我们的新疆特长,比如干果什么的,都非常受欢迎。通过对扎依旦学姐的采访,我们彻底放弃了之前反映新疆维族同学团结意识及涉及部分民族问题的想法,并有了两条新的思路:一个是反映他们外出求学所引发的文化交流、沟通(对他们本身而言,学习了汉语接触了汉族文化,并在他乡真切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汉族人民的热情友好;对汉族人而言,通过与维族人交流,更好地了解了真实的新疆和维族群体的思想及生存状态,有利于消除偏见,彼此理解)。另外一个思路是通过客观记录,向大家还原展现新疆维族同学的真实情况。第二个思路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采访中扎依旦学姐的很多话语颠覆了我们之前对新疆维族人的看法(可能这是一种想当然的偏见,没有恶意,但却是不准确的),或许还有很多同学跟我们之前持同样的观点,对这个群体没有一个真实准确的认识,因此我们想通过客观记录,还原真实。我们现在已经产生了两条略微清晰的思路,至于选择哪一条,还需在之后的采访素材中分析比较。三.主题的最终确立采访古丽米热与麦麦提玉苏普采访提问受访者回答对我们的启发1.喜欢或者说希望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朋友圈里汉族同学多吗?古:有很多好朋友是汉族的但是最好的朋友是维族的。因为会跟最好的朋友倾诉心事,但毕竟有很多情绪要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麦:有很多汉族朋友。舍友都是汉族的,跟班上的汉族同学关系也特别好。采访之前,一直觉得新疆维族学生是一个团结的小群体。因为每次在学校看见的都是他们和本民族的同学在一起。无论是吃饭还是上课,都很少看到他们和汉族学生在一起。2.学校安排宿舍的时候,把不同民族的同学放在一起,这样比较有利于文化交流,你觉得这样合适吗?你和你舍友的关系怎么样?麦:跟舍友特别好,觉得宿舍的那帮哥们够义气,虽然平常不一起吃饭,但是会一起玩玩游戏啊打球啊什么的。有时候他们叫我去玩,我要是不去的话,他们几个就把我抬走,一群人乐乐呵呵的,很开心。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好,我们宿舍的一哥们会抽烟,但是每次抽烟都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汉族学生和维族学生有着深厚的友谊,也许并不仅仅是文化交流这么简单的关系。专业资料精心整理会到外面抽,没人说过他,但他就很自觉地这样做。在我们伊斯兰教是不允许抽烟和喝酒的。古: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可以更好地接触的汉族文化。我们宿舍关系也特别好,别人对我们好,我们肯定也会对别人好。我的舍友都是学霸,所以我们平常都会一起上自习。她们也都会帮我占座。3.有些同学有时候对新疆不是很了解,导致了错误的认识,比如切糕事件等,你会有不适感吗?这会不会影响你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会和家长交流这些事情吗?麦:一开始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很气愤,但是老师在课堂上也说了不能从一小部分人当中反映出整个地区。这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民族问题。那些在外面闹事的人也是在新疆混不下去的。大部分维族人都希望日子能平平静静的。所以,他们不能代表整个新疆,不能代表外面整个维族。我也跟家人聊过这些事情,但父母亲戚都是农民,都只知道种地,他们好像都不太感兴趣。麦麦提玉苏普的回答颠覆了我们以往的想法。新疆维族学生真正的想法是怎么样的?真正的维吾尔族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应该抛开“文化交流”这个主题的束缚,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新疆?4.你们来内地多少年了?当初为什么会想要来内地呢?来了之后适应吗?古丽米热:我上高中就来内地了,一开始什么汉语也不会,那个时候新疆同学住一个宿舍,一年预科,三年高中,等到高二高三汉语水平好点了,然后再插班到汉族班里。麦:我也是在内地上的高中,我们都是在北京上的新疆班。一开始来的时候,完全不懂汉语,我还记得,当初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老师教我们物理,跟同学们交流很困难,最后老师哭了,班上的女生也都哭了。但是,后来慢慢地就好了。在新疆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会告诉我们内地有多好多好,也许这个群体跟我们是有差异的,但是他们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只是想走出来接受一个更广阔、更不一样的世界。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展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让人们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们。兴许这比“文化交流”更有意义。专业资料精心整理加上好胜心比较强,同学之间会竞争,所以就考到内地来了。5.对于入党的问题是怎么看待的?你们觉得党的政策带给了你们哪些影响?古:入党的人挺多的,入党是表面的,信仰是永恒的。我的父母都是党员,但他们也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因为新疆班,我们那边很多人都上了大学。我还记得2000年胡锦涛说要努力办好新疆班的时候,我父母还特地叫我看了那则新闻。麦:还是可以比较正确地看待党和信仰的关系。而且比较现实点说,入党给以后的工作也会带来不少便利。我现在是大四,想考家乡那边的公务员。入党对考公务员也有帮助。对于政策嘛,觉得带给我们的益处也挺多的,比如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像回家的火车票、平时的生活费都有补贴,这能为我的父母减轻不少负担。也许这个问题以及受访者的回答看起来都很官方。但他们不是任何党派的代言人,这只是来自新疆学生最真实的回答。我们一直以为,少数民族的人们会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充满不满和抱怨。因此,我们对这个国家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然而,党还是为在人民办实事的。这个社会是需要正能量的。我们是否能够通过纪录片来向社会展示这个国家阳光的那一面?在两次采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的主题。一开始我们想做民族问题,我们以为这样的问题足够尖锐,能挖到有深度的东西。在采访之前我们还在为如何深入这个敏感话题而苦恼。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涉及这些问题时,他们却大大方方地跟我们谈他们的观点,毫不介意。他们的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看法。于是我们转向做文化交流的主题。然而,通过第二次采访,我们也彻底否定掉了“文化交流”这个主题,转向做一个真实记录新疆学生的纪录片。具体理由如下:1)“文化”范围比较狭隘,不足以展现新疆同学的整体风貌。并且,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比“文化交流”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看法。2)文化交流不好表现为视觉语言。在采访过程中麦麦提玉苏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少数人去影响多数人是很难的。所以,如果要拍他们带给我们的“文化交流”,这样的素材是很少的。这会导致两条线索的不平衡。3)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新疆学生的了解是不全面的,认识是不客观的。所以,做一个这样的纪录片是符合现实需要的。整体结构阐释既然选择真实客观地对新疆维族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记录与展示,我们放弃单纯的线性结构,不采用传统的画面加解说、访谈加解说或是单纯客观记录式,而是选择采用客观记录与访谈结合的板块式叙事方式。在真实生活的客观展示专业资料精心整理之中,穿插对新疆维族学生的采访,希望可以起到串联整个纪录片、对表现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使结构发生变化并活跃整个片子的作用,其带来的节奏变化可以给片子带来更强的可视性,同时也是我们理性思考与感性交织的一种展示。选择3到4个新疆维族同学作为采访的主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客观记录这几个同学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片段。通过前期采
本文标题:《他们》-纪录片脚本[最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1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