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提高师德师风素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ppt
提高师德师风素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肖新民2012.8一、解读“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为师者要“爱满天下”,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家长的信任,同事的认可和肯定。学生才会更乐意地亲近你,爱戴你,接受你的教育。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二、爱就是教育爱教师的素质=(文化素质+教学方法+身体健康)×教学态度☆厚德载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厚德载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画像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显得更为鲜明充分。案例:有一道测试题,从下面3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能造福人类的,你会选谁?第一个,他信巫医和占卜,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个,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来,读大学时曾经吸过毒,每晚都要喝许多白兰地;第三个,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着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年轻时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个,但没想到却是错的。有史料记载: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二个是丘吉尔,第三个是希特勒。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没有想到,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样的大好人,身上还有这样的缺点;而希特勒,这个杀人的魔鬼,他的身竟还有如此多的闪光点。由此我们想到了孩子,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成功者,如后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他们所谓的一些缺点怎么也比不过早先的罗丘两人吧。所以孩子一时的错误,不代表会什么,我们对孩子要增加信任和期待,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因材施教——《论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了解学生,孔子的方法大致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或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典故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三、师德与师爱(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二)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三)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四)师能—不可或缺的师德支撑(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三方面缺一不可。三个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缺乏,对于教师而言,都是“缺德”。(二)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①你爱学生吗?②你会爱学生吗?③你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专家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问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加困难。每个学生都是一部书,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首诗。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对学生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案例:“三块糖”的故事有一次,在校园里,有位女学生受到高年级学生乙的欺负,男学生甲挺身而出,保护这位女生,并挥拳打了学生乙。校长陶行知见状上前制止:“不要打自己的同学!”学生甲立即把再次挥起的拳头停住了。陶行知对甲说:“请你下午四点到我办公室。”学生甲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低着头说:“校长,我错啦!”并准备接受校长的教训和批评。但是,他没想到,校长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给他发了“奖品”:三块水果糖。陶行知笑着对甲说:“你能申张正义,主持公道,很可贵。打了人,能接受批评,立即停手,这很好,应该奖励一块糖。让你到办公室来,你准时来到,很守时,也应奖一块糖。你能承认错误,有决心改正,还应奖一块糖。请你收下这三块糖。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以后,学生甲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三块糖”的故事,反映了陶行知对学生、对教育的爱。三块糖实际是传递这种爱的媒介。当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时,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爱,不仅体现为态度,也体现为能力、体现为为水平。☆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专家对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三)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①你惩罚过学生吗?②你宽容过学生吗?③你欣赏过学生吗?④你倾听过学生吗?☆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①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公正的前提②体现平等权利,是教师公正的基础③合理进行评价,是教师公正的核心④把握差异原则,是教师公正的升华⑤倾听学生言说,是教师公正的亮点①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公正的前提案例:一小学生因拿了同学10元钱被老师残忍地在脸上刻下“贼”字。这种惩罚以践踏学生的人格为代价,必将丢失教师的人格。同样也是惩罚:案例:一徒弟向师傅学艺多年,一天未向师傅辞行而私自下山。师傅虽十分生气,但用巧妙的方式惩罚他,实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师傅:你为什么要下山呢?徒弟: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师傅:什么叫够了?徒弟:就是满了,再也装不下了!师傅: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徒弟便按师傅说的去做了。师傅:满了吗?徒弟:当然满了。师傅便从路边抓起一把沙子,深入了石头,而沙子一点也没溢出来。师傅:满了吗?徒弟似有所悟:满了。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未溢。师傅笑问:满了吗?徒弟站在一旁,无言以对。面对徒弟的错误,师傅没有姑息地放过他,也没有严厉地训斥他,而是用生动的事例,让徒弟自己领悟,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位师傅所用的新颖别致的惩罚方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和思考。②体现平等权利,是教师公正的基础一般而言,教师更喜欢成绩好、“懂事”的学生,而对于后进生或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则不很喜欢,并且这些偏爱对象的选择往往是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教师的偏爱会导致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期望程度、要求标准与教育方式的差异,并使一些学生远离教师的关心不断地边缘化,最终造成教育教学的不公平。例如:随意让上课违纪的学生离开课堂;不准迟到的学生进教室;为提高升学率,不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参加升学考试或在临考前将其劝退或令其转学;有些重点内容故意不在课上讲授,而是私自组班进行辅导,致使没有参加该班的学生无法听到这些内容。不仅不公平,甚至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播洒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③合理进行评价,是教师公正的核心案例:一位教师在处理一件棘手的打群架事件中就是因为心胸坦荡,立场鲜明,合理评价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在一次足球赛上,队员们发生争执,对方的队员群而攻之,班里的几名男生被打得鼻青脸肿,双方关系一时箭拔弩张。老师首先批评了本班干部,可是本班干部谁也不肯承认错误,都觉得很委屈。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挨打我心里很难过。”“但无论如何,打架是不对的,不能再打了!”许多同学听后都低下了头,说:“老师,我们听你的!”④把握差异原则,是教师公正的升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对待他们的是非都要在公平的基础上把握差异原则。案例: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校长非常生气,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惩罚?他既没有开除这个学生,也没有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愤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知其心,救其失”,不禁摈弃了个人的恩怨(被杀的狗是自己的宠物),也把握了犯错误学生的心态和特点,然后以画图为惩罚,让犯错学生弥补过失。与其说这是一种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爱的引导和鞭策。⑤倾听学生言说,是教师公正的亮点倾听是师生双方的事情,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因为存在着“不倾听”“不健全倾听”“虚假倾听”“拒绝倾听”“批发式倾听”“同情式倾听”等等。只有真正的倾听,才能托起精彩的课堂,才能体现教师的公正!让学生也当一回权威!案例:《坐井观天》一文快学完时,语文老师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几句话。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讲着,内容不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是“青蛙真正感到了自己的见识少”。这时,一个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捧腹大笑。老师还算幽默,也随口说道:“我看你就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好在写话时,这个学生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写道:青蛙跳出井后,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听到老青蛙被人用钢叉刺死的惨叫声。语文老师的心被震撼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于是,老师提笔在作文本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从随意幽默到心被震撼,这位教师真切地感到了倾听为何必要!这个事件对他来说,太刻骨铭心了!☆两种思维的碰撞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之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四)师能—不可或缺的师德支撑☆教师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教师的发展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匠”,这是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度,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种是“师”,这是指在总结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领悟。第三种是“家”
本文标题:提高师德师风素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4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