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化学BC法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生物/化学(BC)法处理城市污水研究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的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比常规活性污泥法高得多,泥龄很短,曝气时间也短。在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中,由于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增殖速度较慢的丝状菌难以在系统内存留,从而有效控制了污泥膨胀。高负荷活性污泥法能够显著节省投资和运行费,但迄今未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负荷运行条件下活性污泥的生物絮凝作用不足,出水含有较多的游离菌体和其他悬浮物,使得BOD5和其他指标皆去除不充分,难以达到二级处理的排放要求。在生物处理技术发展的同时,污水化学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投资省、运行稳定、操作灵活、除磷效果好,但不能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出水水质也难以达到二级处理的排放要求,运行费用往往偏高。当代污水处理技术的最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生物处理与化学处理的结合,二者相互补充,显然是最合理的工艺流程。BC法正是这种生物处理(高负荷活性污泥)与化学处理(絮凝和除磷)相结合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八五”期间在蛇口污水厂进行了大规模生产性试验,主要包括高负荷试验和同步削减试验。高负荷试验的目的是考查BC法在高负荷条件下的性能,同步削减试验则是为了考查蛇口污水厂利用BC法扩容改造的可能性。在高负荷试验中,曝气池关小到原来的1/4,污水厂其余设施不变;在同步削减试验中则将初沉池、曝气池和二沉池皆关小到原来的一半,其余不变。试验期间污水厂照常运行,只是在曝气池前或曝气池后增添了投加三氯化铁的设施。蛇口污水厂设计流量为2×104m3/d,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工艺,鼓风微孔曝气,生产性试验流程略。1机理分析城市污水中所含污染物是由不同粒径大小的非溶解性组分和溶解性组分构成的。不同粒径的污染物组分具有不同的性质,适用不同的去除机理。因此,污水的可处理性能强烈依赖于污染物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处理过程的各种机理(如沉淀、传输、吸附、扩散和生化等),皆受到污染物粒径的直接影响。如果依次用沉淀、离心和过滤的方法,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分离为可沉组分、胶体组分、超胶体组分和溶解组分,这些组分的粒径、在总污染物中所占比例、成分和耗氧速率见表1。表1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粒径与组分组分溶解胶体超胶体可沉粒径(μm)<0.10.1~11~100<100COD(%)25152634TOC(%)31142431脂肪(%)6512419蛋白质(%)5254525碳水化合物(%)5871124生化耗氧速率K10.390.220.090.08由表1可见,溶解组分、胶体组分与超胶体组分、可沉组分相比,耗氧速率明显高得多,说明易于生化降解,特别是溶解组分的耗氧速率最高,大约是超胶体组分和可沉组分的4~5倍。各种污水处理单元技术的有效性受到污染物粒径分布的强烈影响,同时,处理技术又会改变粒径分布。沉淀能有效去除>50μm的污染物,过滤能有效去除粒径>30μm的污染物,化学絮凝适用于0.1~10μm污染物的凝聚,活性污泥适用于处理<10μm的污染物。由于大分子和较大有机颗粒被分解酶降解的过程主要是在细菌表面进行,所以该过程与粒径直接相关。在好氧生物处理中,>0.1μm的颗粒基本未被降解;在厌氧生物处理中,<1μm的颗粒可被降解,>100μm的颗粒基本未被降解。许多研究者认为,城市污水中60%以上的污染物是非溶解性的,只有30%左右的污染物是溶解性的。正如Culp指出,生物处理方法能在1h或更短的时间内去除污水中的全部溶解性BOD。Ericsson指出,非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在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几乎未发生变化,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也只有胶体部分被处理,其他部分仍未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收(生物合成)的速度较快,而这些物质在微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则相当慢。对于污水处理而言,其目的是取得净化的出水,因此,只需要生物合成,并不需要彻底氧化分解。另一方面,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絮凝能力则需要较长的曝气时间,但聚集非溶解性污染物可以利用化学絮凝,并不一定单独依靠生物絮凝。正如Culp指出,产生可沉淀絮体所需的生物絮凝作用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然而化学絮凝能使固体迅速转化为可沉淀状态。传统生物处理重在氧化分解,BC法重在分离。Culp曾对生物化学联合处理流程进行分析,认为该流程能够显著提高去除有机物和磷的能力;化学絮凝剂不仅不会损害活性污泥的处理功效,而且提高了沉降性能,使运行更加稳定,污泥更易脱水;药剂费用可以被缩短曝气时间节约的费用补偿;产泥量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差不大。2生产性试验2.1高负荷试验2.1.1运行参数高负荷试验的运行参数见表2。表2高负荷试验的运行参数项目流量(104m3/d)曝气时间(h)气水比投药量(mgFe/L)回流比(%)泥龄(d)混合液特性BOD5负荷SVI(mL/g)MLSS(g/L)MLVSS(g/L)容积负荷[kgBOD5/(m3·d)]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最大2.282.236.5832.41102.91.81.21.0最小1.071.013.0360.4611.30.90.10.1平均1.511.624.7531.5952.11.30.80.6由表2可见,曝气时间的平均值为1.6h,比普通曝气法的4~12h短得多,仅为其40%~13%,也仅为该厂设计曝气时间的约1/3。气水比也比普通曝气法的9~12小得多。投药量比一般化学处理所需的40~200mgFe/L小得多,仅为其12%~2%。试验中曾在曝气池前或后投药,发现效果无明显变化。回流比平均53%,处于普通曝气法回流比的25%~50%的上限。泥龄平均1.5d,比普通曝气法的5~15d短得多。SVI与普通曝气法在100mL/g左右是接近的,说明污泥沉降性能良好。MLSS平均2.1g/L,在普通曝气法MLSS的1.5~3g/L范围内。MLVSS平均1.3g/L,占MLSS的62%,与普通曝气法接近而稍低,这是投加了化学絮凝剂的缘故。BOD5容积负荷处于普通曝气法的0.4~0.9kgBOD5/(m3·d)的上限。污泥负荷比普通曝气法的0.2~0.4kgBOD5/(kgMLVSS·d)高,是该厂设计污泥负荷0.3kgBOD5/(kgMLVSS·d)的两倍。生产性试验的回流比受到蛇口污水厂设备能力限制,并使得MLSS和MLVSS也受到限制。生产性试验的BOD5去除容积负荷和污泥负荷受到进水浓度限制,试验期间适逢雨季,进入曝气池的初沉出水BOD5较低,使试验的负荷受到限制。若不考虑浓度低于平均值的少部分数据,则容积负荷为1.0kgBOD5/(kgMLVSS·d),高于普通曝气法;污泥负荷为0.7kgBOD5/(kgMLVSS·d),是普通曝气法的近两倍。2.1.2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高负荷试验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见表3。表3高负荷试验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项目COD(mg/L)BOD5(mg/L)SS(mg/L)进水初沉出水二沉出水进水初沉出水二沉出水进水初沉出水二沉出水最大8442791193181003075017039最小2461475392224121642平均40020179169691523010016去除率(%)49.6680.3459.4190.8656.6193.2360.9477.4784.40由表3可见,BC法高负荷试验期间的出水COD平均79mg/L,BOD5平均15mg/L,SS平均16mg/L,说明出水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相对于进水的去除率,COD平均80%,BOD5平均91%,SS平均93%,达到城市污水二级处理要求。相对于初沉出水的去除率,COD平均61%,BOD5平均77%,SS平均84%,在普通曝气法的范围内。试验期间进水TP在1.6~4.7mg/L之间,平均3.7mg/L;出水TP在0.5~1.4mg/L之间,平均0.9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TP去除率为76%,可见BC法具有普通曝气法所没有的除磷能力。试验期间进水氨氮并不超标,出水氨氮更少,可见BC法与普通曝气法一样也具有去除氨氮的能力。2.1.3污泥产量BC法高负荷试验期间,根据实测数据(并考虑到试验前后的MLSS变化),平均排放剩余污泥800kg/d,去除BOD5为831kg/d。由此可以算出污泥产量为0.96kgMLSS/kgBOD5,是普通曝气法污泥产量0.4~0.6kgMLSS/kgBOD5的2.4~1.6倍。似乎BC法污泥产量比普通曝气法多得多,其实并非如此,增加的仅仅是剩余污泥,而量大得多的初沉污泥并未增加。根据前述数据,BC法剩余污泥比普通曝气法多465~299kg/d。但是,当时排放初沉污泥1963kg/d,加上剩余污泥800kg/d,总共2763kg/d,所以增加的剩余污泥仅占总污泥量的17%~11%,增加量并不明显。BC法生产性试验结束一年多以后,污水厂每天的排泥量一直与试验期间相似,并未显著减少,再次证实BC法当时增加的污泥量的确并不明显。2.2同步削减试验2.2.1运行参数同步削减试验的运行参数见表4。表4同步削减试验的运行参数项目流量(104m3/d)曝气时间(h)气水比投药量(mgFe/L)回流比(%)泥龄(d)混合液特性BOD5负荷SVI(mL/g)MLSS(g/L)MLVSS(g/L)容积负荷[kgBOD5/(m3·d)]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最大1.933.555.1563.41002.31.40.90.9最小1.372.533.6401.3711.40.90.20.2平均1.513.244.6472.1861.61.00.40.4由表4可见,曝气时间仍比普通曝气法短得多,也比该厂设计曝气时间短。气水比也仍比普通曝气法小得多。投药量基本同高负荷试验,仍比一般化学处理小得多。回流比基本同高负荷试验,仍处于普通曝气法的上限。泥龄比普通曝气法短得多。SVI平均86mL/g,优于普通曝气法,说明污泥沉降性能良好。MLSS平均1.6mg/L,仍在普通曝气法的范围内。MLVSS平均1.0g/L,占MLSS的63%,基本同高负荷试验。BOD5容积负荷平均0.4kgBOD5/(m3·d),处于普通曝气法的下限。BOD5污泥负荷平均0.4kgBOD5/(kgMLVSS·d),处于普通曝气法的上限,仍高于该厂设计污泥负荷。同步削减试验期间负荷受到限制,因为雨季而进水浓度低。2.2.2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同步削减试验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见表5。表5同步削减试验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项目COD(mg/L)BOD5(mg/L)SS(mg/L)进水初沉出水二沉出水进水初沉出水二沉出水进水初沉出水二沉出水最大666298982681362333913627最小2051393930316997410平均36120780105651320310717去除率(%)42.5977.7537.6087.8047.1391.6861.2480.4584.27由表5可见,同步削减试验期间的出水COD平均80mg/L,BOD5平均13mg/L,SS平均17mg/L,基本同高负荷试验,而且出水水质更好。相对于进水的平均去除率以及相对于初沉出水的平均去除率,基本同高负荷试验,仍达到普通曝气法的处理水平和城市污水二级处理要求。3分析和讨论试验证明,BC法具有曝气时间短、投药量少、处理效果好、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泥龄短、具有除磷能力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我国南方低浓度城市污水。试验证明,BC法可以在回流比和污泥浓度皆不高的条件下运行,也可以采用普通沉淀池,并非必须采用高回流比、高污泥浓度和深沉淀池,这就使得BC法可以方便地用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改造。BC法生产性试验的持续时间较短,而且试验期间进水浓度较低,负荷受到限制,有待更长期考察。3.1投药的必要性试验中发现,在曝气时间3.2h条件下,污泥呈褐色,沉降性能良好,对投药是否正常不太敏感;当曝气时间缩短到1.6h,污泥偏黑色,沉降性能与投药关系密切,投药正常则沉降性能良好,一旦投药停止,则沉降性变差。这就说明,在曝气时间较长时,活性污泥的生物絮凝作用较强,
本文标题:生物化学BC法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6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