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医院污水处理不同工艺比较
1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比较一、医院污水的特点医院污水与一般生活污水相似,但又有其突出的特点:1、来源复杂:污水主要来源于医院的不同部门科室,包括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同位素治疗诊断、手术室及生活污水等。2、氨氮含量高:一般地,医院除接诊治疗病人外,还同时接纳比病人数量多出几倍的病人亲友,这些群体对医院设施使用最多的几乎就是厕所,因此医院污水比生活污水有更高的氨氮含量,这样一来,处理设施必须具备去除氨氮的功能。3、污染物种类较多。医院污水主要污染物其一是粪大肠菌群及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其二是BOD、COD、SS、油类等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4、医院污水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5、医院污染物虽然成份复杂,但浓度较低,易于处理。二、工艺分析医院污水治理的原则,一方面要考虑污水中细菌、病毒的种类和数量,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污水的理化指标和毒理指标,更主要的还必须考虑污水的排向和受纳水体对水质的要求。另外,2005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了医疗机构污水排放的新标准,明确规定医院污水必须经过二级处理后,再进行消毒,这样不仅可使消毒剂耗量减少,提高消毒效果,更可以使污水中各项污染因子达标排放。医院污水水质类似于生活污水,但其含有大量的致病菌,此种水可生化性强,因此医院污水常用生化法作为二级处理工艺。应用于医院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近年来主要以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和传统活性污泥法(SBR生化法和DAT-IAT工艺)为多。下面对几种方法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1、生物接触氧化法2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采用固定式生物填料作为微生物的载体,生长有微生物的载体淹没在水中,曝气系统为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供氧。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固定生长于生物填料上,克服了悬浮活性污泥易于流失的缺点,在反应器中能保持很高的生物量。1.工艺特点(1)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冲击负荷和水质变化的耐受性强,运行稳定。(2)生物接触氧化法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建设费用较低。(3)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泥产量较低,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简单。(4)生物接触氧化法有时脱落一些细碎生物膜,沉淀性能较差的造成出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稍高,一般可达到30mg/L左右。此种方法对污水中的BOD、COD去除效率较高,但对SS去除效率不高。工艺中一般设有调节池和二沉池,有时为了达到较高的SS去除率,还要增加过滤装置,因此,工艺流程比较长,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操作管理比较复杂。结合医院现有污水站状况,及《医院污水处理指南》要求,在水量较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不宜采用接触氧化工艺。2、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是MembraneBioreactor,简称MBR。利用现代超微滤膜技术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废水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以超微滤膜单元取代传统的二沉池,所有悬浮物和胶体都被膜分离截留,污泥的沉降性不会影响到出水水质,彻底的实现了泥水的完全分离。膜单元的出现,增加了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浓度,提高了生物降解的速度,降低了F/M比值,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剩余污泥的产生量。膜生物反应器出水的COD值要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大为降低,污染物综合去除率可达90%以上,且出水的浊度通常小于1NTU,出水水质优良。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根据膜分离组件的设置位置,可分为分置式MBR和一体式MBR两大类。2.1、工艺特点3MBR工艺用膜组件代替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的二沉池,可进行高效的固液分离,克服了传统工艺中出水水质不够稳定、污泥容易膨胀等不足,具有下列优点:(1)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优质稳定,可以完全去除SS,对细菌和病毒也有很好的截留效果。(2)实现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龄(SRT)的完全分离,使运行控制更加灵活稳定;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量浓度高,可高达10g/L以上,处理装置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减小了硝化所需体积。(3)有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的截留和生长,系统硝化效率提高。可延长一些难降解有机物在系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降解效率的提高。(4)MBR剩余污泥产量低。3、传统活性污泥法SBR生化法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英文全称SequencingBatchReactor,又称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与连续式活性污泥法相比,SBR系统组成简单,将曝气池、二沉池合二为一,在单一反应池内利用活性污泥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和固液分离,不设污泥回流设备;曝气池容积小于连续式,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较低;污泥易于沉淀,在一般情况下,不产生污泥膨胀;易于维护管理;通过运行方式的调整,对氮磷含量较低的污水,在单一的池内能实现脱氮和除磷效应。其运行工况以间歇操作为主要特征,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均按序列、间歇的方式运行。其整体运行在同一个池区内进行。无论从技术、经济比较,还是处理工艺设施的灵活性和现场工程实际状况来看,SBR工艺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另外,SBR工艺是《医院污水处理指南》中的推荐工艺。为了设计中,尽可能地降低工程投资,而使用SBR工艺,必须要求水池有一定的水位差,以便污水自流排放,这样一来,污水池的容积利用率有所降低,因此使用SBR工艺也有不利的一面。4DAT-IAT工艺,SBR工艺有许多变型,已在国内外各类污水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DAT-IAT工艺技术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而且工程应用及研究也较充分。DAT-IAT工艺的主体构筑物由两个串联的反应池组成,即需氧池(DemandAerationTank简称DAT池)和间歇曝气池(IntermittentAerationTank简称IAT池),一般情况下,DAT池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其出水进入IAT池,在此可完成曝气、沉淀、滗水和排出剩余污泥工序。我们在DAT-IAT工艺的应用实践中,针对其工艺结构和污水处理效率情况,改进了它的部分工艺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优势,在保证处理系统高效与稳定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的效率,我们开发了改进型DAT-IAT工艺。改进型DAT-IAT工艺是省环保厅主办杂志——《中州环境》在医院污水处理中推荐的优选工艺。改进型DAT-IAT工艺是将生物选择器设置在DAT-IAT系统中的DAT池前,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避免污泥膨胀,增大了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和沉淀效果,增强脱氮除磷能力。改进型DAT-IAT工艺改变了池型配置结构,一个DAT池可以配置几个IAT池,提高了工艺处理的稳定性和容积利用率。DAT池的个数由数个降为一个,使其容积增大,提高了水力均衡作用,使整个处理系统节省了通常必须设置的调节池,大大节省了工程投资,简化了工艺流程。这样的DAT-IAT改进型工艺已在我们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无论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应选择“改进型DAT-IAT处理工艺”为推荐工艺。与其它处理工艺相比,有其突出的优点:(1)、具有高效的有机污染基质去除和生物脱氮除磷功能。(2)、一次提升,其余自流,运行费用低,污泥产量低。(3)、节省了通常必须设置的调节池和二沉池,节约了建设投资。(4)、静止沉淀,置换排水,处理水质优良。(5)、工艺流程简化,操作管理简便。(6)、连续进出水,各工艺单元容易匹配,自动化程度高。5工艺类型优点缺点使用范围基建投资活性污泥法对不同水质的污水适应性强运行稳定性差,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分离效果不够理想800床以上的水量较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800床以下较低生物接触氧化抗冲击负荷能力高,运行稳定;容积符合高,占地面积小;污泥产生量较低;无须污泥回流,运行管理简单部分脱生物膜造成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稍高500床以下的中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适用于场地小、中水量小、水质波动较大和微生物不易培养等情况中膜生物反应器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优质稳定,有效去除SS和病原体;占地面积小,剩余污泥产量低。气水比高,膜需进行反洗,能耗及运行费用高300床以下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医院面积小,小质要求高高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水质好;运行可靠性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污泥膨胀问题;容积负荷高且省去二沉池和污泥回流,占地面积小。需反冲洗,运行方式比较复杂;反冲水量较大300床以下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较高简易生化处理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出水COD、BOD等理化指标不能保证达标作用对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低6AO工艺法也叫厌氧好氧工艺法,A(Anacrobic)是厌氧段,用与脱氮除磷;O(Oxic)是好氧段,用于除水中的有机物。A/O法脱氮工艺的特点:1.流程简单,勿需外加碳源与后曝气池,以原污水为碳源,建设和运行费用较低;2.反硝化在前,硝化在后,设内循环,以原污水中的有机底物作为碳源,效果好,反硝化反应充分;3.曝气池在后,使反硝化残留物得以进一步去除,提高了处理水水质;4.A段搅拌,只起使污泥悬浮,而避免DO的增加。O段的前段采用强曝气,后段减少气量,使内循环液的DO含量降低,以保证A段的缺氧状态。A/O法存在的问题:1.由于没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从而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特功能的污泥,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较低;2.若要提高脱氮效率,必须加大内循环比,因而加大运行费用。从外,内循环液来自曝气池,含有一定的DO,使A段难以保持理想的缺氧状态,影响反硝化效果,脱氮率很难达到90%3.影响因素水力停留时间(硝化>6h,反硝化<2h)循环比MLSS(>3000mg/L)污泥龄(>30d)N/MLSS负荷率(<0.03)进水总氮浓度(<30mg/L)
本文标题:医院污水处理不同工艺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0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