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课外阅读(认识苏东坡)
课外阅读之三认识苏东坡一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仁宗时期,公元1036年。二十一岁的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两兄弟一举进士及第。监考官为当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想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坦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欧阳修曾说过:现在全天下的人都认识我欧阳修,但十五年后,大家所知道的将不再是我而是苏轼了。殿试时,苏轼也格外打动仁宗皇帝的心,相传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朕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二赴京考试前,苏轼已结婚。妻子王弗,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时嫁给了苏轼,二人感情甚笃,育有一子苏迈。可惜的是,王弗在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苏轼一生都怀念着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江城子》就是在王弗去世十年之后苏东坡因怀念她而写下的,非常地打动人。在这些词句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那么细腻深情的苏东坡。三仁宗去世,神宗继位,北宋的政治上展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年轻、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神宗面临国家财政上困境的,任用王安石为相,大力推行变法。苏轼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的旧法派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相当的排挤。然后,被迫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还好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在此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后,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江城子.密州出猎》及《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写于这里。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后,续娶王氏的堂妹润之为妻。再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这一时期的苏东坡虽然经历了一些打击,但都还只能算是一些小风雨。他人生的第一场大风暴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四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的把苏轼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件案子真是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幸得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替他上疏挽救,才将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字,连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也为他说情,最后只定苏轼“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五43岁的苏轼,拖家带口,初到黄州,生活相当艰难。没有薪俸,衣食不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家大小的生存成了最大的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在一个叫做定惠院的庙里,靠剩下的一点点积蓄生活。幸好一位在黄州做事的好友——马正卿替他请愿了一块荒地,让他耕种、造屋。他汗流浃背的在东边的那块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协助他,同甘共苦。一年后,苏轼在山坡的旁边修了一间茅草屋,取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在黄州呆了四年。不管是对于文学史还是苏东坡自己来说,这都是极其重要的四年。四年里,他写下了很多的好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更重要的是,四年的磨难中,苏东坡的性情、心态以及对生命人生的认知都在经历着变化,一个圆融、豁达、明朗、洒脱又不无坚持的苏东坡渐渐清晰。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孤独和痛苦。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困扰和矛盾。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豁达和超脱。六四年后,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相谈得很投机,而东坡仍不讳言,亲切的责备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违背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朗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几百年,才能出现东坡这样的人物。同年,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在住地十余日,随即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一年后,神宗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为帝。幼帝登基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辅佐,逐次地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逆转,原为政权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掌政。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入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比较真切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便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免役法”,尤其出色,可以获得百世的利益,力劝司马光维持采用,司马光坚持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弄得两面都不讨好。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去世,旧法派因而分裂,陷入丑陋的派阀之争。之后,苏轼为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两年后,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一年后,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不久,继室王氏在八月去世。七之后,哲宗亲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政权转移到新法派人士的手里,对旧法派展开一伤严酷的弹劾。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还没到呢!)又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饭也没得吃,吃菜也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在《惠州一绝》里,他甚至还大声地唱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料京城的朝廷的反对党仍不肯罢休,再度莫须有的定罪于他,而这次竟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儋州。那地方在海南岛,是一个文明未及,瘴疠丛生之地。而苏辙当时则贬在雷州,两地间隔着海峡,两人要分手时,苏轼还打趣地对弟弟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吃饭,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诗和陶诗(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有时作诗自娱。更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苏东坡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八后,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他真没想到自己还能活着回来。从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生活对待他真是够残酷的了。启程之前,苏轼是这样说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途中染病,六月苏轼卧病常州(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辞职)。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八总之在苏轼笔下,他是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当地百姓全都与他相亲相爱,连飞禽走兽也都与他一见如故。他看了那么多殊乡景色,听了那么多奇闻趣事,吃到那么多时鲜水果,又写了那么多好诗好词,简直让没有被贬的人嫉妒得要命。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打败。六十六年的岁月里,无数的起起落落,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窘困,苏轼始终未曾因而颓唐丧志,一直坚强的活下去。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他都在努力地寻找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认识苏东坡补充苏东坡是个美食家,自己发明过“东坡肉”、“菊花鱼”、“桂花酒”之类的美酒佳肴。除了写诗之外,他在杭州西湖里筑堤,在惠州东江上造桥,以及贬官后在黄州筹备孤儿救济院,在广州修公墓、建医院、成立用竹竿做水管的“自来水公司”,还有,发配海南之后酿酒、制墨的“科学实验”。苏轼有时也会挣点外快。他是广受欢迎的诗人、文学家,又是书画大家,北宋时代有崇拜文化名人的社会风尚,他的一幅字、几笔画就值不少钱,没钱时,他也会帮别人画画写字挣钱。从苏轼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述中看,苏轼的确很有些追求生活享受的倾向,同时他又很会享受生活。前者人人几乎不学就会,后者却是只有很少人才能达到的境界。画屏华筵、美酒珍馐、清歌皓齿、秉烛夜游,自是富贵人家的奢侈,对于他人来说,玩了也就玩了,一吃一喝、一尿一屙,什么也不会落下;但在苏东坡那里却可以升华出“笑时犹带岭梅香”,“遏住行云翠不收”的绝妙诗句。更可贵的是,一旦身陷困顿,生活中全没了常人所指的“享受”,甚至没有了吃饭穿衣的基本保证,东坡依然可以从大自然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正如他自己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他在杭州任太守时,一位年近花甲的穷举子进京赶考,只能背了朋友资助的一些棉纱沿路卖掉做盘缠,为了逃税就在包袱上贴了苏轼转交苏侍郎(东坡之弟)的字样。这个“诈骗犯”被押送到知府大堂之后,苏东坡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换了张标签,亲手写上原来的内容,假戏真做让这个穷举子度过了难关。在他的眼睛里总是过多地看到人间的友谊与良善。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苏辙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不仅对人,即使对其他生灵他也都有着取之不尽的同情,海南有“屠牛事巫”之风,他为之著文劝止;他家那条名叫“乌嘴”的大狗偷肉吃,他也舍不得打它一下,还写诗宠它。他的朋友中上有高官显宦,下有黎民百姓,“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歌妓舞姬,和尚道士,走卒贩夫都可以与他互吐心曲,酒酣后他可以与和尚开一开“带色”的玩笑,流放中他还不忘给邻居家的黎族阿婆起个外号,甚至在祈雨的祷词中他也禁不住对着南海龙王调侃一番。在社会交往中苏东坡几乎成了一个“人见人爱,老少皆宜”的角色。至于家庭生活,苏东坡更创造出一种令人羡慕的和谐,他与其弟苏辙情同手足,至死不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名句就是他在密州时写给这位弟弟的。苏轼的三个儿子全都为人忠厚,事业有成。苏轼一生娶过三个太太,一位比一位年轻,而且一位比一位贤慧,太太之间亲如姐妹,无论他仕途如何坎坷多灾,后院总是稳定温馨的。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个性鲜明而永远说不透的谜,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一位皇帝的秘书、政治上的反对派,一位巨儒、佛教徒、修道者.一位乐天派、慈善家,一位工程师、发明家,一位酒仙、月夜徘徊者,一位善于谐谑逗乐的小丑
本文标题:课外阅读(认识苏东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5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