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诗黯然销魂者,唯而已矣!——江淹《别赋》送别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鉴赏离别诗的方法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长亭、灞陵、南浦;黄昏、月夜、清晨;杜鹃、大雁、寒蝉;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流水送别诗常见的常用意象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双关想象(虚与实)、景物描写角度顺序•空间意象:•时间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诗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折柳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问题: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折柳送别答案: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折柳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金陵酒肆送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饮酒饯别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唱歌送别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谢公亭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注释:谢公亭又称谢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离别诗的情感1、哀伤凄婉。2、慷慨豁达。3、坦诚心志。意象、意境、关键词、名句、表现手法。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哀伤凄婉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猿啼”、“暮江”、“孤舟”。情:“客散”、“伤心”、“逐臣更远”。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哀伤凄婉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慷慨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慷慨豁达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文赏析】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坦诚心志拓展练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美好的季节里,朋友将要去一座繁华的城市,和朋友愉快的分手,依依惜别中略含对朋友的向往。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离愁。“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鉴赏(一)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感慨身世,观照自我: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2.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3.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本文标题: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99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