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MBA为什么需要哲学
传统哲学中的与管理智慧一、哲学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使用“哲学”这两个汉字表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的作法,被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介绍到中国。“哲”,聪明、智慧之意。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中有:“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孔氏传》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一)什么是哲学?对于学科体系而言,哲学的定义,如千人千面,不同的哲学家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在古希腊,哲学——philosophia。在智慧(sophia)一词前面加上一个“爱”(philo-),就成了哲学。所以,在西方,“哲学”这个词的本义,是“爱智慧”。“哲学”的本义是智慧之学。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有人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终极;有人说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有人说哲学是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物质生活,评估文化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哲学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思考、反思等对存在世界意义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观点、思维方法。(二)对于哲学的认识:认识哲学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哲学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即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有超常的洞察力;二是对人的内部世界的认识,即对人类自身的人生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认识。1.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哲学:哲学家须有超常的洞察力。所谓有超常的洞察力,就是独具慧眼,有智慧。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密纳发的猫头鹰”。他曾说“高卢的雄鸡总是在黎明鸣唱,而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是在黄昏时起飞。”密纳发是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罗马名称,“密纳发的猫头鹰”是哲学智慧的象征。猫头鹰具有在黄昏时起飞的特性,它拒绝光明,现身于黑夜,它用锐利的眼睛洞穿黑夜,揭露黑夜而不显示自己,它在反思、批判,哲学的智慧正是如此。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批判现存的东西——霍克海默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批判社会的哲学,是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哲学流派。2.对人类自身认识的哲学:哲学家需要的是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类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找出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关注整个人类社会,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三)哲学有何用处有些人认为哲学没有用处。哲学的用处:有人认为无用,哲学无用论。其实哲学用处很大,大到可以改变现实世界和社会,小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1、对于现实世界和社会:(1)哲学可以指导人类改变世界:如西方自由主义哲学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轨迹。(2)哲学可以指导人类完善精神世界:就整个人类而言,哲学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表现为人类文化的整合,哲学为人类文化提供最普遍、最根本的范式,使人类文化达到真善美,起到提供内在文化原理的作用。2、哲学对于个人人生:就个人来说,是求得心灵的宁静:哲学改变个人的人生,年轻人可以通过汲取前人的生活哲学经历,来选择并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老年人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给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定位,并为他人提供模版。如道德底线和临界点的确立;对待逆境(萝卜鸡蛋咖啡;钞票;石子和金子;井中之驴);向上发展靠自己(气球);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确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对哲学的作用的理解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命脉。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那么哲学就是社会科学的皇冠。“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庙中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因为它没有可信仰的东西,可尊敬的东西。”——黑格尔对于什么是哲学,古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此有很多的体会和见解,都不能统一起来。但他们都承认哲学与智慧紧密相连。哲学是一种人类智慧的反映。什么是智慧?就把握事物而言,智慧是一种洞察力,也就是所谓的洞见能力;就人类的生存而言,它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如何获得智慧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如何提高洞察力和提升人生境界?所谓洞察力通俗地讲,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追问“第一原因”,认清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的本质;人生境界是指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构成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称之为“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我们判断一个人处于什么境界应当以什么为标准?觉解程度。“自然境界”,即是指人按照生物本能和社会风俗习惯去行事。处在此境界下的人,对其所行之事并没有觉解或者觉解较少。(放羊娃)“功利境界”是指人脱离了对自我和对象都缺乏自觉意识的自然境界之后,进入到对“我”有一个明确意识,并以“自我”和“求利”为中心展开活动的人生境界时期,指人知其行为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大多数人)“道德境界”的人觉解到了社会的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较少)“天地境界”属于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有最多最深的觉解,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而且应对宇宙“有贡献”,即主动顺应宇宙自然规律,与其融入一体。(更少)如何拥有智慧?其实获得智慧并不难,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关键动因,凡事三思而后行,就能获得智慧。智慧只能是体悟,智慧需要不停地学习、思考和追问。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往往并不以为自己有知识,他们总是朝向未来的世界。(向和尚卖梳子,犹太人存票证)如何提高人生境界?立足于现实,提升自己觉解的程度,并超越于现实。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二、MBA与哲学MBA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MBA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其课程内容涉及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财务、法律等等,能力训练不只讲究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沟通能力、运筹能力、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MBA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我们可以发现MBA课程的设置与哲学无缘。MBA需要不需要哲学?MBA其实就是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是一门比较专业的技术。MBA学习哲学,就是在修炼内功。从“觉解”中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对“觉解”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造。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觉”与“解”一直是两个分用的术语。“觉”即觉悟之意,佛家常以“觉”来形容见得佛理(真理);“解”即有解除、解开或解释之意,如《荀子》中的《解蔽》篇即解除、解开的意思,而韩非子的《解老》就是对《老子》一书的解释。然而,冯友兰将“觉”与“解”并用,创造出“觉解”一说,其用意究竟何在?一、“觉解”的真正含义在这里,冯友兰所谓的“解”,是了解、明白的意思;所谓的“觉”,是自觉、觉醒的意思。他认为:管理经验(实务)管理哲学(智慧)管理艺术(技巧)管理科学(知识)“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在冯友兰看来,“解”的过程是一种把概念与经验、知识与知觉联合起来的活动。它既包括理智的认识,也包括由体验得来的认识;既包括理性的认识,也包括经验的知识。而“觉”即自觉、觉醒,是人所特有的,对自己的活动,自己的行为的自治、自觉,也是一个人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或一句哲言的豁然顿悟。冯友兰认为:“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我们有活动,我们反观而知其是某种活动,知其是怎样一回事。此知虽然是反观底,但亦是了解,不过其对象不是外物而是我们自己的活动而已。我们于有活动时,心是明觉底。有了解的活动时,我们的心,亦是明觉底。此明觉底心理状态,谓之自觉。”在此,冯友兰认识到,“觉”也是一种“解”的过程,只不过“解”是向外求。而“觉”是向内求。“解”是对外部事物的了解,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觉”是对人自心的了解,它是对人自身的认识活动。将“觉”与“解”连起来使用,是为了强调“觉”与“解”的内在联系。“觉解”的过程固然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却和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它并不仅仅是“觉”与“解”的单纯的综合,更多的是对其二者的深化。“觉解”首先是“自觉的了解”,也就是“反观底”了解,将了解的对象从外物转向了自身的活动;同时,“觉解”是“了解的自觉”,也就是一种“明觉底心理状态”。只有人的自觉的活动,生存才变得有意义,觉解乃是对于自身活动意义的了解。如果说,人从了解中获得的是知识,而从觉解中获得的则是意义。人们通过觉解来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二、从“觉解”到“人生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中说道:“人对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这里的境界并非指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而是指人在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而得到的“意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境界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状态。这种内在的主观精神状态主要有意义构成,即意义构成了人的境界,“人生境界”其实质就是意义的世界。由于人生境界由意义构成,意义又是由人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程度的觉解所产生的,没有觉解即无所谓意义,没有意义也无所谓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生境界就是每个人借助自身的觉解能力,在觉解宇宙人生的基础上形成的意义世界。以觉解说意义,以意义说境界,从觉解到意义再到境界,冯友兰正逐步地向我们展开他的“人生境界说”。三、觉解与人生境界冯友兰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个体的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也没有两个个体的境界可以完全相同。严格说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境界。但冯友兰认为,我们还是可以“忽其小异而取其大同”,将人生的境界大致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此四种境界一次体现着人生境界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或者说我们使用什么来划分或衡量着四种境界的呢?那就是觉解的程度。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觉解程度的不同使得获得的意义不同,而不同意义的获得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1、自然境界“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所谓“顺才”,即顺应其生物的本性,也就是率性而为,依据自然本性行事;所谓“顺习”,即顺应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也就是照例办事。在自然境界中,人并没有清楚的觉解,无论是对外部事物还是对人自身的觉解都处于“未明”的状态。照冯友兰的说法,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有“我”,对“人之理”和“社会之理”亦毫无觉解。在此境界中,人的活动只是对“才”和“习”的顺应,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法则虽然都可以遵循,但却都不是自觉的。建立在无觉解基础上的自然境界,其实质是一种被动的人生。2、功利境界“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都是‘为我’底,都是‘自私’底。”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变为了“为利”的。所谓“为利”,即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行为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荣耀;或未名或为利。我们发现,在功利境界中,人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他们改
本文标题:MBA为什么需要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0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