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术腐败的案例【篇一:学术腐败的案例】)案例五:华东理工大学胡黎明事件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胡黎明,从1991年毕业留校,到晋升教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只用了两年时间,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1997年,他在博士毕业论文里剽窃他人成果的丑闻被公开揭露.据调查,他将国外科学家送他阅读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的精彩内容攫为己有,再加上其他科学家的专著内容,拼凑成自己的博士论文.“胡黎明事件”还引发了其院士导师的学术道德问题和经济违法行为,导致这位院士被除名.涉嫌抄袭40篇论文,被开除党籍.(资料来源:)案例八:杨杰事件2004年9月,同济大学通过公开招聘,聘任美籍华人学者杨杰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2005年3月,在有关博士点的申报材料中,一篇2004年发表于《肿瘤》杂志的论文被列入杨杰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证,该论文并非杨杰的成果.文献检索所显示的“j.yang”,不是“jieyang”,而是“junyang”.杨杰在《肿瘤》杂志刊出的论文是在填写申报材料之后,而且杨杰是第二作者.2005年7月,杨杰在申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候选人的申请材料中,再一次将junyang在《肿瘤》上发表的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2006年3月,杨杰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材料中,将他人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列入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栏目.2006年3月21日,学校正式免去杨杰院长的职务.6月20日,同济大学宣布终止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的聘用合同,并解除其该校教授任职职务的聘任.(资料来源:《东方早报》2006年6月21日)案例九:刘辉伪造简历2005年底,方舟子发表《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如此伪造论文发表记录》一文,指出署名为“liuh”的论文作者并不是刘辉,而是另一位学者,同时还就刘辉简历中的“1999-2004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中心主任”提出质疑.刘辉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论文并不是他的,但认为是图书馆在检索时出了问题,因两人英文名字缩写完全一样,所以误将该论文收入他的名下.学校得知情况后,立即予以查证.2006年3月,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由于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涉嫌学术造假,被撤销教授职务,解除聘任合同.(资料来源:《北京晨报》2006年3月27日)案例十:汉芯事件2005年12月,上海交大接到对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等人涉嫌造假的举报后十分重视,立即对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随即请求国家权威部门对事件进行深入全面调查.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专家调查组并开始工作.据调查,陈进负责的汉芯团队所研制的“汉芯一号”,是一款208只管脚封装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由于其结构简单,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别和mp3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为了能够达到所需的宣传效果,陈进等预先安排在“汉芯一号”演示系统中使用了印有“汉芯”标识、具有144只管脚的芯片,而不是提供鉴定的208只管脚的“汉芯一号”芯片,调查表明,当时汉芯公司并没有研制出任何144只管脚的芯片,存在造假欺骗行为.“汉芯二号”、“汉芯三号”、“汉芯四号”也存在夸大欺骗行为.据此,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大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同时追缴其经费,终止项目执行资格;撤销“长江学者”称号,取消政府特殊津贴.(资料来源:?id=6346)评论学术诚信不应“无为而治”李征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档电视节目曾引发不小的社会关注——原先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两位知名“打假人”王海和郭振清忽然打起嘴仗,一位坚持“索赔式打假”,一位坚持“雷锋式打假”.嘴仗通常没胜负,但热热闹闹的争论背后,不少旁观者认识到一个冰冷的现实:相比个人,消费者维权部门很低效,很无能.上述六起学术诚信事件给了我们类似感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最初的质疑都来自民间,来自网上,其中大部分又来自方舟子主持的新语丝网站.可以说,没有方舟子,没有新语丝网站,现在国内高校的学术诚信将更失范.汪晖事件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汪晖的博士论文写于20多年前,如果当时网络如同现在这样发达,也许当时就已有针对此事的批评和质疑了,而更大的可能是,有了网上舆论的监督,汪晖的博士论文将会规范很多.在我国,对于学术诚信事件的监督,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高校,往往采取“无为而治”,如果没有大规模的舆论巨浪,或者强势的权力干预,他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行使规范学术的职能.虽然不少高校设有学术规范委员会,但总体上形同虚设,如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立五年来,朱学勤的申诉还是第一起申诉事件.但是,如果评论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是不作为,是对责任的放弃和亵渎,又几近纸上谈兵.因为学校的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常依附于行政部门,并不够独立,往往受到各种利益的牵制.说到底,学术能够自我规范、自净的前提,就是学术要具有独立性.高教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也认为,如果学术能够独立于行政之外,学术规范体系能够健全运行,那自觉自己有错误的学者,会选择干脆地道歉、认错.每个学者有坚持真理、维护学术神圣的道义责任,不容他人对学术进行玷污,对学术不端进行调查、听证、申诉……正是学术自净的过程.不久前看新闻,十多年来坚持“雷锋式打假”的郭振清患上忧郁症,每天服用安眠药也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心理和身体再坚强的战士,也有疲惫和患病的时候.那么,假如有一天方舟子也患上忧郁症,或者出于厌倦而放弃打假,那么我们的学术诚信又该由谁来维护?■学界反应◇百余位教授联合倡议,呼吁抵制学术腐败.3月20日,为了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发展,严肃惩治学术腐败,由109名国内人文社科界的知名学者教授联合签名的《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对外公布.《公开信》认为,一些大学的“本校保护主义”,成为孕育新一轮学术不端和腐败的温床.教授们认为,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的惩戒应包括批评教育、留校查看、降低职称、撤销职称职务,直到开除出教师队伍.高校校长对教师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负有惩戒职责,不履行该职责者,应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处分.《公开信》呼吁: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牵头成立由品行与学术成绩俱佳的学者组成的“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通过法律,赋予这个仲裁委员会以裁定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的权力.对违纪者,定期公开通报批评,并责成有关高校或研究单位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公开信》强调,经“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查证和认定,而当事人有关主管单位仍不作出严肃处理,相应受到的惩戒是,向“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发出投诉或要求复审;向当事人有关主管单位发出督促处理的公开信,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国内外学界公布违规者的劣行;号召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和出版社抵制违规者的论著”.(资料来源:《新京报》2006年3月21日)(资料来源:《新京报》2006月2月25日)◇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说:“我们有些学人在追求官位,想当系主任、院长、校长的教授现在越来越多,一旦在学术上取得一点成就,就希望在仕途上得到发展,似乎仕途发展成为对学术成就的肯定.另外,追求当官,还因为现在只要一当官就有了学术成果,他可以利用职权,承接课题,当图书的主编,在论文上署自己的姓名.他认为一当官就有人帮他做一切事情了,而他周围确实也会有一帮人主动帮他做这一切.”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校长谢联辉认为,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当官“可以获得更多的非工资的东西”,甚至是被我们常人所尊重的“高学术地位”.究其原因,除了这些人自身的修养,更主要是机制问题.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认为,“如果大学非要论级别的话,怎么能要求专家学者不重视级别?!”机制问题不解决,“学官”现象短期内解决无望.(资料来源:《代表委员热议“学官现象”:学官不分丑闻不已》,《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9日)◇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在接受《大学周刊》的采访时认为,学界更重要的腐败是通过权力把学界变成一种急功近利的竞争场、角逐场.还有那种为了套取科研资金而大量制作学术泡沫以致垃圾、平庸之作,其实远比抄袭数量要多得多.产生这种腐败的原因就在学术行政权力的过度伸张、学术行政化、学者官员化等等.国内一些学术资源是垄断的,比如说各种名目繁多的基地,重点项目、工程等等,还有不断的检查、评估.从人文学科来看,与其用这些资源做这做那,不如直接拿来“选士”、“养士”,人文学科不是靠人数、人海,靠梯队有多庞大,不在于做得多,而在于做得精.(资料来源:《何怀宏:大学不是市场学界不是名利场》,《科学时报》2006年4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指出,“科研鉴定中,‘国内先进’属于最低档次,没有‘失败’这一说.”失败的科研也包含着积极意义,“科研具有高风险性,很多搞科研的人都知道科研难免会失败,没有失败是不符合规律的,勇于承认失败很重要,科学面对失败,不仅能降低科研造假率,还能鼓励科研创新.”此外,唐安国还指出,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中,必须要有“反方机制”,“反观国内的专家评审,请的都是会给自己说话的,名单都由科研人员自己开,名义上由有关鉴定委员会随机抽选,其实早已内定.”圈内人士不适合做驳方专家,容易变成利益共同体.科研成果要让时间作最终评审.(资料来源:《廓清科技造假迷雾科研成果鉴定机制3大缺失》,《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接受采访时,针对科学道德问题发表了看法.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科技体制、法律法规、制度措施还不够健全完善等原因,科技界面临着学术失范和学风浮躁的严峻挑战;科技资源配置体系不完善引发的科学道德问题也愈益明显.对此,我国目前急需建立具体有力的监督、约束和惩戒机制,对科学不端行为的社会监督与控制急需相应的制度保障;应该努力形成教育、倡导、约束、监督、惩戒机制,鼓励与规范科技人员的科学诚信,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形成政府宏观引导、科技界严格自律、社会关注与监督的科学道德建设格局.(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6月2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的采访中指出,造成学术腐败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行政权力的干预.第二个原因,我国的科研经费形成粥少僧多的局面.第三个原因,现在好多地方把拿来的科研经费变成改善单位研究条件,这还是好的,有的甚至变成改善个人生活的收益.第四个原因是,科研经费拿到后,缺少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对成果的鉴定.这些也不是个人的品质问题,而是体制性问题.概括来说,学术权力化和学术商品化或者市场化是学术腐败根子上的因素.现在应该进行综合治理.如果我们的体制是对的,要坚持,如果错了,就要调整.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制度不能动,而大家去寻求变通.(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6月26日)◇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指出,学术造假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技术程序上的把关不严,更重要的是透视出当前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迫于高校排名压力,以及各种评估压力,高校片面追求论文的数量已是公开秘密.“注重论文数量并非坏事,但更关键要看论文的真伪和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太多行政量化的评估和排名给科研者无形中带来重压,对科研环境非常不利,怎样处理科研成果和评估的关系值得思考.”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周祖翼认为,高校用人机制中“三重三轻”现象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造假行为.一是学校重引进轻内部人才培养.二是学校重眼前轻长远.现在大学排行,很多学校有压力,为了急于求成,甚至与引进教授在合同上签订:一两年内出几篇论文,出几项成果等,重压之下难免出现造假或学术浮躁.三是学校重行政管理轻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校过分行政量化评估,人才评价一刀切,年龄一刀切,论文数量一刀切.行政的力量过大,破坏了良性竞争的学术生态环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得人尽其才,让人才自然而然地脱颖而出,适应人才自身成长规律.(资料【篇二:学术腐败的案例】网易教育8月25日讯:近几年来,学术造假
本文标题:学术腐败的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15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