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 武汉大学2014博士论文开题报告1
1/34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学号:2009101050106姓名:李雯导师姓名:夏清华导师职称:教授2011年12月3日2/34武汉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精神,为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特作如下规定:第一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所有研究生(含:博士生、硕士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写作学位论文之间都必须作开题报告。第二条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性。第三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导师、教研室(或研究室)所承担的国家、省部委等有关部门下达的研究项目或课题以及本人的研究特长,与导师协商,确定选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制定学术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第四条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必须提交“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1)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3)本人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突破的难题或攻克的难关、自己的创新或特色、实验方案或写作计划等;(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不得少于3000字。第五条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向导师提出申请,申请获准后,博士生在博士生指导小组范围内作开题报告,硕士生在导师所在教研室或教学小组作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的教师,包括导师在内,一般不得少于3人。无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在作开题报告时,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必须参加,跨学科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亦可旁听。第六条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教师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的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生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评议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二种。评议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评语”栏中填写评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工作。第七条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应将登记表复印一份连同登记表原件和开题报告等一并交所在院、系研究生干事将登记表复印件加盖公章后报送研究生院培养教育处,其他材料留存院、系查备查。研究生院培养教育处将不定期抽查研究生开题报告材料。第八条本规定自2008年级研究生开始实行。第九条本规定由研究生培养教育处负责解释。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34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姓名李雯院、系(所)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专业企业管理攻读学位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与企业成长指导教师夏清华拟定学位论文题目: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型新创企业成长研究——创生与成长机制的整合分析参加开题报告教师人数5参加旁听学生人数10开题报告组成人员姓名职称所在工作单位谭力文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赵锡斌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林昌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先明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夏清华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34研究生开题报告及指导教师所提问题回答的内容记录:一、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创新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现代大学与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不仅仅是新知识的发源地,而且日益成为新企业、新产业、甚至新经济的发源地。大学知识的溢出效应不但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动力,更成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基于大学知识溢出所创建的高科技企业,被认为是高科技企业的关键来源之一(Roberts,1991),已逐渐成为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有生力量,成为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基于大学知识溢出所创建的科技企业具有典型的科技型新创企业特征,如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但同时其特殊的创生与成长过程涉及到学术与产业两种不同环境下的个体或组织,形成多个组织之间的资源交换与价值互动。目前,针对大学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按照两种逻辑思路展开:一是技术转移或产学合作的思路,强调知识从大学系统向产业系统的输出,在这种思路下产业企业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利用大学所创造的知识或技术创办企业,而大学仍然主要承担知识创造的职能;二是大学衍生企业的思路,即大学直接参与企业创建活动,承担产业职能,完成知识从创造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然而,这两种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成长模式似乎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据统计我国大学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数据来自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大学所创造的大量先进知识并没有得到合理应用;同时,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也不顺利,大学知识资源的优越性不明显(Eunetal.,2006),衍生企业的数量在减少,从2000年的5451家下降到2009年的3643家(数据来自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大学衍生企业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逻辑目标与经济现实的不一致促使我们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成长?理论上,这类特殊的科技企业是从一个非商业化的环境下的首创理念转变为一个竞争性的寻求产生租金的成型企业(Vohoraetal.2004),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大学的技术创新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的创生与成长机制是怎样的?它们的资源整合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是否与一般的科技型新创企业存在差异?基于不同大学知识溢出模式所创建的科技企业的成长绩效如何?基于大学的知识或技术溢出,是否存在最优化的科技企业创建模式?以上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仍缺乏一致的结论。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来研究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成长问题。本研究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提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在大学知识溢出基础上,科技企业的创生与成长机制,包括创生模式、成长驱动要素、成长动力分析以及成长的动态过程跟踪研究,并对不同创生属性企业的成长机制、成长绩效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的有效成长策略,也为提高大学知识的溢出效率提供新的思路。3/34(二)研究意义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高科技企业,其独特的创生背景决定了企业在形成、成长过程中有其自身属性和规律。本文对学术环境下与产业环境下基于大学知识溢出所创建的不同属性的科技企业的成长机理及成长绩效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将为理解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也为大学技术转移策略乃至国家的创新支持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政策思路。1.理论意义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针对基于大学知识溢出所创建的科技企业进行研究,为理解科技型企业的创生与成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情境,大学的背景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来观察潜在的高科技公司的诞生。在企业成立初期,由于技术的原始性,知识密集的环境,以及所涉及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这类企业通常面临实质性的成长障碍,使得它们非常适合揭示企业创立初期如何克服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基于大学知识所创建的科技企业的最初发展机会是来源于新颖的和具有潜在破坏性的技术或隐性知识,来源于学术研究(Ardichvilietal.,2003;Markmanetal.,20088),通过观察他们的起源和早期成长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类企业如何获取异质性的的资源组合(EisenhardtandBrown,1998)。第二,在研究视角上,深入到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内部,揭示这类企业的产业属性与成长逻辑。以往的相关研究往往关注到这类企业的学术创生背景,侧重于从母体大学、学者发明人等学术要素的角度进行探索。但作为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性企业,企业的产业属性,即从产业环境获取资源与实现价值的途径与效率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涉及。这样一来,企业的成长逻辑无法得到完整的描述。本文的研究将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多个利益主体均纳入到研究框架中,将他们作为“企业成长驱动机制”的关键要素,分析他们之间的资源交换与价值共享机制。第三,在研究逻辑上,我们突破以往将创业机会作为既定的研究思路,提出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始于机会创造的特殊成长机制,比较大学知识的外部溢出型创业企业与内部溢出型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形成了“机会创造——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成长机制)——价值实现(成长结果)”的理论构思,对科技企业从机会创造到价值创造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是对原有企业成长机制研究的突破和完善,也丰富了机会驱动型的创业理论。2.现实意义第一,我国已在科学和技术的投入方面成为世界主要参与者,但仍然在另一些创新进程方面相对落后(例如新产品开发),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的创新体系处于断裂状态(OECD中国创新政策评估报告,2008)。此外,国内企业仍然面临难以充分利用中国科技优势的困难,因为一方面的知识创新能力弱与另一方面的工业知识需求缺乏不匹配(MingfengTang,CarolineHussler,2011)。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高科技企业从“机会创造到机会开发、再到价值形成”的成长路径,这一思路对于解决目前知识创造与价值创造脱节的社会现实具有积极意义。4/34第二,理清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的成长机制,有助于这类企业实现有效的管理。根据本文的研究,我们比较了不同创生属性企业的成长机制的相对有效性,研究其成长的动力、资源整合方式及价值形成过程。强调企业自主地、有效地整合来源于不同支持主体的资源要素,以实现各类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耦合作用和杠杆作用,使之共同致力于企业的持续成长。第三,从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到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提出要提高大学为社会服务能力给予政策扶持以来,大学在知识扩散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两个职能方面一直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但大学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同时大学的商业化进程也遭到质疑。因此,对基于大学知识溢出所创建的科技型企业的成长绩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剖析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科技型企业创生与成长的方式、机理与演变规律,提出不同创生背景下,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的有效成长模式。研究结果对于大学、产业乃至相关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大学知识溢出与高科技企业成长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日益增加的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将促进经济增长。然而,Audretsch等(2007)却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在知识和人力资本上的大量投资并不能必然地、自动地产生预期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他用历史上的“两个悖论”即“瑞典悖论”(WedishParadox)和“欧洲悖论”(EuropeanParadox)来支持他的观点。“瑞典悖论”实证揭示出,虽然瑞典的R&D占GDP的比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但瑞典表现出令人失望的研究成果商业化结果。而“欧洲悖论”揭示出,尽管有世界一流的人力资本和研究能力,但欧洲经济增长和就业仍然维持很低的水平。由此Audretsch提出了知识溢出型创业理论,即:在新知识的投资和商业化之间存在一个过滤器,因此必要的传导机制是需要的,而创业就起到了传导器的作用。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将知识和创意商业化或资本化。换句话说,知识并不会自动地完成商业化进程,为了保证在知识上的投资产生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应该通过鼓励创业来便利知识溢出和商业化。知识溢出型创业理论为基于大学知识溢出的科技企业创生机理给出了合理解释,该理论将在大学知识基础上创建的科技企业的创生机会定位于“新知识或新创意”。其基本命题是,大学创造的新知识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自己创办企业可能难以获得预期的各种产出价值,如果大学基于结构惰性,做出维持现状,而不是对新知识采取商业化
本文标题:武汉大学2014博士论文开题报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5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