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0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专练10中国古代史材料题20题(原卷版)(提升)1.(2019陕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图A图B元朝疆域图(1330年)(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段边界是(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4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3分)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③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1分)(基础)2.(2020改编)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灌溉工程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巨大……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江南水网圩田技术发展很快……于是“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姜席堰位于钱塘江支流灵山江,由上堰(姜堰)、引水渠、下堰(席堰)及渠首分水闸等部分组成。(1)说说材料一中“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说明渠首分水闸的主要功能。(基础)3.(2019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基础)4.(2019湖北省咸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如图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1)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基础)5.(2019湖南常德)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二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材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统一国家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7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4分)(基础)6.(2019贵州毕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出土于唐朝墓葬的部分文物:材料一标示出的实物是通过什么之路相互交流的?为了管理西域地区,西汉设立了什么行政机构?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怎样的空前盛况?请举出两例唐朝“走出去”的具体事例。由上述材料得到什么启示?(基础)7.(2019扬州)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的接力者和传播者。通过历史名人,了解文明历程,可以深刻感悟到文明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某中学“历史名人”阅读提纲节选:制度开创思想传承民族交往秦始皇唐太宗孔子董仲舒张骞文成公主大一统的开创者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儒家学派的创立者独尊儒术的建议者出使西域的凿空者唐蕃一家的开启者材料二: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请完成:(1)完善的政治制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主要包含哪两部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什么深刻影响?(3)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会使文明成果实现共享、共赢。张骞开辟的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被后世称作什么?文成公主人藏和亲,传下千古佳话,有什么历史意义?(4)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名人的意义。(基础)8.(2019年山东菏泽)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贏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材料三: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分析材料三,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材料四: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提升)9.(2020改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文字的起源】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1)请写出图中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思想的光辉】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2)材料二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请结合所学写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的魅力】材料三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3)请写出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中医的传承】材料四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4)根据所学写出东汉末年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名医和2015年因发现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的名字。【文化的弘扬】(5)综合以上探究,围绕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说说你的建议。(重点)10.(2019曲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的疆域分别是哪个朝代的?(2分)这两个朝代管理地方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材料二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他”是谁?(1分)根据材料二,概括“他”的历史功绩。(2分)材料三从康熙到乾隆,都奖励开垦荒地,重视兴修水利,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带已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16世纪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到乾隆中期,清朝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3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盛世?(1分)期间清朝统治者怎样加强对西藏的管理?(2分)(4)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请你概括学习的主题。(1分)(基础)11.(2018台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摘编自班固《汉书》(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有什么历史作用?材料二: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材料三: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明清两朝开始酝酿解决“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割据制度。--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本文标题:专练10--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原卷版)-2020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6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