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讲座
汉诗文的原音中国式读书法吟诵请大家一起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请大家一起诵读: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问:古人是这样读的吗?汉诗文自古是这样读的吗?汉诗文应该这样读吗?请看古画:一字一拍读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太白行吟图驴背吟诗图观瀑吟诗图屈子行吟图春园吟诗图雪窗读书图秋窗读易图一自古读书皆吟诵百年以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所有中国文人都是吟诵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文人、所有的汉诗文都是吟诵的。一首诗、一篇文章,在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地不同、人人不同。我们采录了近千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证明了汉诗文自古以来就是吟诵着创作、吟诵着传承的,而且吟诵是有规则的。二一篇诗文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戏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ll———ll-—!l——lll—-ll-—-!l———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声律启蒙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吟诵的历史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子:诗教乐教吟诵读书屈原:行吟泽畔吟诵作诗两汉:吟诵的普及周公:礼乐文化吟诵学文唐诗是吟出来的——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发于歌咏形于诗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荀鹤:难教一日不吟诗“吟”字在《全唐诗》中主要是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创作的状态,一个是指诵读的状态。《全唐诗》共用了6225个汉字,“吟”字的出现频率排在第188位。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直到“五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顾宪成请把古籍中的“读”翻译成“吟诵”——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朱熹《读论语孟子法》书声琅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年前,西方诵读方式通过话剧和朗诵诗传入中国,因为都需要大声,所以拿去了“朗读”“朗诵”两词。汉诗文的固有声音,中国传统的读书、诵读,今天只能被迫叫“吟诵”!“经典诵读”就是“吟诵经典”,中华经典只能吟诵,不应该朗诵!古代:朗读:大声吟诵。朗诵:大声背诵(吟诵着背书)。读:吟诵。吟:拖长腔,有调无调皆可。诵:背诵或无调的诵读。念:口语或吟诵。唱:吟诵,或有定谱,或有伴奏。现在的歌唱和朗诵,都不知、不守这些汉诗文固有的规则,既不知音,自不达意。在古代,无论是唱、吟、诵、读、念,都遵守基本一致的规则,如入短韵长、依字行腔等,这些规则是在汉语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也是所有的汉诗文创作者共同践行的。现代:吟诵:近百年来新造的概念代表,指汉诗文固有的声音形式、唯一的诵读方式、主要的创作方式、文化传承方式、基本教学方法、儒家修身方法、健身养生方法。朗诵:近百年来学习西方重音语言的诵读方式而新造的读法。吟诵的层次普通吟诵:汉诗文固有的声音形式,为汉文化圈乃至世界所共有。广义吟诵:汉语所有非口语的声音形式,包括唱、吟、诵、念、读等。狭义吟诵:汉诗文的读书音,不包括唱和念。中华吟诵: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吟咏指有曲调的读法,诵读指没有曲调的读法。吟咏和诵读都遵守共同的规则,吟咏去掉旋律,就是诵读。每一首诗、每一篇文,都是既可以吟咏,也可以诵读的。先看鲁迅的一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四吟诵是汉诗文的创作方式再看《红楼梦》: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三十八回谁知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五十回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文心雕龙》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美不美:白话诗文放弃了三千年用声音创作的传统,声音涵义消失,再也不能脍炙人口。吟诵导向创作,让孩子们重新学会用声音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校园标语:促进素质教育五读错就会理解错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汉诗文是长言之,语音的意义被放大。汉诗文的意义=音义+字义汉语的语音是表义的。失去了音义的汉诗文不仅不完整,而且已有的理解也有偏差。读错就不会理解对,只是理解偏差大小的问题。对不对:读错就会理解错。西方语言学的任意性原则: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汉字形声字的真相:语音表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象形—会意—有分工的会意(形声),与拼音文字反向发展。汉字学习按照声旁系统进行,辅以吟诵,语文从此大不同。汉字:音——音韵学形——文字学义——训诂学小学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三字经》声音的意义例一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l-—!l——!—-l!ll!———声音的意义例二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声音的意义例三文体入声字韵汉诗文的声韵:格律声母开闭口音声调组合长短音清浊音尖团音辅音韵尾等等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方苞《与陈硕甫书》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刘大櫆《论文偶记》文以气为主,因声成气,因声求气,所以不吟诵,不知诗;不吟诵,不知文。六吟诵的规则吟诵虽各地不同,但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为吟诵的核心方法。一本九法:吟诵的目的:声韵涵义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吟诵的规则没有规定的是:字音长多长,短多短,高多高,低多低,轻多轻,重多重,缓多缓,急多急。吟诵规则定性不定量。那是由个人的语感和理解所决定。吟诵的规则规定的是:汉诗文大部分字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不可乱念。所以古书从来无需标点符号。汉诗文是吟诵着创作的,创作时遵循这些规则,所以诵读时也要遵守吟诵的规则。吟诵是古代文人们的基本技能,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主要的创作方式。它发端于先秦,在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是汉诗文的意义承载方式之一,是汉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是儒家修身方式之一,是乐教、诗教的主要方法,是教育和学习汉文化的基本方法,也是健身养生的方法。七吟诵的现状20世纪初,新学堂勃兴,吟诵随私塾一起逐渐退出教育系统。与此同时,由赵元任开始,学界对吟诵的研究,以及吟诵重回教育体系的呼吁从未中断。大陆吟诵濒临失传,吟诵被遗忘。海外汉诗文吟诵传承未衰,尤以日本为盛,吟诗社会员在500万人以上。中华传统吟诵之美赵朴初吟《浪淘沙》文怀沙吟《诗经黍离》臧克家吟《忆中州》霍松林吟《秦州杂诗》戴逸吟《前赤壁赋》刘衍文吟《圆圆曲》钱绍武吟《归去来兮辞》陆襄吟《兵车行》林东海吟《赤壁》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增强记忆健身养生活跃课堂八吟诵的教育功能激发兴趣以上都不是吟诵的主要教育功能儒家是以修身为本的思想体系,儒士做什么都为了修身,教育的目的也是修身。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儒家的教育,吟诵是儒家教育的基本方法。修身是有方法、有次第的。吟诵是教育和修身的基本方法之一。语教教学吟诵的六大教育功能诗教乐教学习情感吟诵训练汉语的语感、乐感。吟诵传承汉文化的精神、内容和形式。语言是文化的本体,世界观的基础。九吟诵是语教吟诵养成君子之风。十吟诵是乐教乐是修成的幸福,拿到当下来体会,以助修行,以明目标,以坚志向,以悦身心,以体大道,是为乐教。乐≠music。乐者,乐也。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乃以弦歌吟诵传乐。礼乐文化由此转型,而吟诵成为后世乐文化的正身,承担着乐的功能。中国音乐的最高代表非俗乐也,乃是文
本文标题: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3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