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六章--1977--1989年文学思潮
第六章1977--1989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第二节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第三节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第四节80年代的文学实践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一、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的过程1、前奏为1976年4月的“天安门诗歌运动”2、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10年“文革”中所推行的极左文艺政策、文艺观念的否定起步的。3、文艺体制的重建:全国性文艺组织的恢复;冤假错案的平反;文学刊物的复刊;“归来一代”作家群、知青作家、军旅作家以及一批新锐作家亮相文坛;众多的题材禁区被打破,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面貌呈现多样化趋势。4、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标志文艺界的全面解冻。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铺开。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否定“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2、邓小平:“不要横加干涉”3、1984年12月第四次作代会,强调创作和批评的自由。二、新时期文学艺术的复苏(1976到1979年)1、对人的思考、表现祖国在动乱之中的巨大灾难,表现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表现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受到的凌辱与毁灭,表现爱的痛苦与失落,表现人的非人遭遇,成为文学的神圣使命。2、新时期文学对艺术的进步,又是以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反思方式进行的,反思的中心是“人”。对“文革”的反思,批判“文革”专制主义文艺思想;恢复“文革”中被打倒的文艺;重新肯定在十七年中被主导意识形态批判、否定的文艺思想观念;对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反思与深度拓展,比如人性、人道主义等。三、新时期初期的文艺争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要辨识和争鸣①1979年1月陈恭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②1979年4月《上海文学》上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③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1、这次争论主要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2、现实主义的争论还引发诸如悲剧问题,题材问题,爱情观问题,歌颂与暴露,人性与人情以及人道主义如何表现等等。第二节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一、80年代前期文学的发生环境1、1981年下半年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4年,我国城市也步入改革。二、80年代前期文学的发展状况1、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创作,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人生变化的关注。2、文学在发展中开始自觉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二、对西方现代派文艺的讨论1、从1978年开始,出现介绍、翻译、评价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热潮。2、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提倡现代派文学。叶君健、冯骥才等作家发文予以支持。3、1983年徐敬亚在《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崛起的诗群》,概括西方现代派文学特点。三、80年代前期除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讨论之外展开讨论还有:①关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问题,争论的焦点是“新人”形象的“属性”问题。②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③对朦胧诗、文艺心理学、文艺批评方法、复杂性格、文学创作的商业化倾向、通俗文学等问题也先后进行了讨论。一、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的特点:80年代后期,文学回应社会文化思潮,有意避开题材内容与当下生活内容的一致性追求,在各个方面开始了试探与创新,五花八门的文学写作逐步取代单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多种流派、风格、观念、现象并存的繁复迷乱的状态,成为20世纪未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1、文学思潮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文艺理论界出现的新方法热,新观念热,小说艺术创新的争鸣,文学主体性讨论,有关创作自由和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大论争等,都表现出试图构建新时期艺术格局的努力。2、文学本体性问题备受关注。作家在“写什么”与“怎么写”两大命题面前,更多地关心后者。形式的意义在作家的创作观念中日渐强化起来。第三节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3、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形成争论焦点的几乎都是属于纯粹理论性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的主体性、小说艺术创新、文学寻根等。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二、80年代后期几个重要的文学论争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观念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2、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一场讨论。3、从1985年开始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文化寻根热。4、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引发重写文学史的讨论。第四节80年代的文学实践一、1977至1989年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从社会思潮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配合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的政治任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摇旗呐喊。从文学自身的角度看,它们吻合了新时期文学启蒙思潮的目标,即文学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学主题。但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与前27年区别不大。真正从文学经验角度上区别于前27年的,是1985年之后的创作实绩。这些创作既借鉴现代派的手法,又注重中国经验的表达,并从叙事形式和技巧上寻找到很多新的途径,比如1985前后的新潮小说、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二、新潮小说早期的“新潮小说”是一个宽泛的称呼,既包括“现代派小说”的作者,如刘索拉、残雪、徐星;也包括“寻根小说”的作者,如韩少功、阿城;还有“先锋小说”的作者,如马原。①1985年《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收获》等重要杂志,集中推出了刘索拉、徐星、扎西达娃、陈村、何立伟、马原等青年作家创作的现代派小说。②1986年4月,吴亮和程德培编选《新小说在1985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收集了韩少功、徐星、刘索拉、莫言、马原、张承志、贾平凹、王安忆、李杭育、残雪的小说。③同年,程德培编选,吴亮评述,王蒙、严文井、茹志鹃作序,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探索小说集》,选编范围更广,将王蒙、宗璞、汪曾祺、林斤澜、史铁生、张辛欣等具有探索色彩的作家一并收入。④新潮小说中的“现代派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经验,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黄泥街》,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等,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大学生活、“文革”记忆、城市边缘化人群的生存,小街的风俗等等,都不过是故事的材料而已,作者将这些城市生存经验和故事,通过变形、荒诞、反讽、戏谑等现代派手法表现出来,反映整整一代城市青年情绪和经验的变化,他们的迷茫、彷徨和焦虑。三、寻根小说基于80年代中后期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并受海外“新儒学”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触动,许多中国作家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思潮。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三王”和《遍地风流》,莫言的“红高梁家族”,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文学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反思特点,这是启蒙思潮本身的特点。但它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广泛借鉴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特别是一些后发达国家文学的成果,使之比传统文学思维更具开放性。四、先锋小说无论现代派小说还是寻根小说,文体意识的觉醒,都没有像“先锋小说”那样得到高度重视。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述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代表作家马原、余华都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而不是所叙述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如果说“寻根派”将文学拉向了对“民族主体意识”的想象,进而指向了“集体无意识”;那么“先锋小说”则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五、第三代诗人①“第三代诗人”主要指以韩东等人为代表的“他们派”,以周伦佑等人为代表的“非非派”和以李亚伟等人为代表的“莽汉派”等青年诗人群体。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与先锋小说家有接近之处,都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强调对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的解构。②“他们派”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口语化”,并提出“回到诗歌”、“诗到语言为止”的口号;“非非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文化的怀疑和反叛,对“非崇高”和“非理性”迷恋的姿态;“莽汉派”以“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的反文化姿态出现在诗坛,主张用鲁莽、嘲讽、随意而放肆的口语摧毁“优美”、解构“崇高”。③这些诗歌流派的共同特点在于对传统文学中的本质主义、抽象主义的“宏大话语”方式的解构和反叛,以确定个人主体叙事。他们将诗歌从“天上”的乌托邦梦想,拉向了“地面”的日常经验,但也隐藏着将诗歌“形而下”内容的极端化的诗歌走向,从而导致世纪之交“下半身”和“垃圾派”诗歌,以及网络上的“口水诗歌”的出现。六、“新写实”小说①“新写实”小说将创作的焦点集中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这一流派的创作,既保留了传统写实主义的一些基本手法,也吸收了新时期以来10多年的文学探索成果,将创作的主体意识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1988年前后,方方、池莉、刘震云等人的小说是“新写实”的代表。②“新写实”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上,主张还原生活原生态,消解创作中的主观倾向,表达市民生活中庸常和琐碎的一面,表达他们的烦恼和无奈。但他们主张的“零度叙事”、“零度情感”,既是对知识分子启蒙传统的偏离,也是对价值判断的搁置。带有一定的“自然主义”色彩。新时期初期文艺复苏、80年代初期文学思潮、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各有怎样的特点,每个阶段各有哪些大的文艺中文艺论争?争鸣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文标题:第六章--1977--1989年文学思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4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