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一: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7、能够古义:能够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能够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实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水准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能够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篇二:中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通“欤”,语气词。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与: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篇三:文言知识点归纳总结】通假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4.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7.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9.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敲起鼓”“击鼓”。)②树之以桑(树,“种植”)③五十者能够衣帛矣(衣,“穿上”)④王无罪岁(罪,“归罪”)⑤不过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带宾语“人食”,作动词:吃。后一个“食”作名词。)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⑧吾师道也(师:学习)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2.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③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当名词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则移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4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