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理论“动荡年代的坚定一生”“我们应该自己塑造有意义的生活”一、生平简介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90),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德国布雷斯劳的一个犹太家庭1918年在布雷斯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卡尔·曼海姆教授的助教,从此开始其社会学研究生涯。1933年纳粹上台后,埃利亚斯辗转流亡国外,先后到过英国、法国、荷兰以及加纳等国1954年,应德国明斯特大学之聘重返德国。埃利亚斯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其社会学思想被重新发现后,立即对德国社会学的重建产生了巨大影响。1962年,埃利亚斯退休,继续在加纳大学任社会学教授1969年《文明的进城》30年后重印,成为德国、荷兰年轻一代社会学者的圣经。1977年,获得首届阿多诺奖1986年获得总统联邦贡献大十字勋章,这是联邦德国公民所能获取的最高荣誉。主要著作还有《文明的进程》(两卷)、《个体的社会》、《宫廷社会》、《德国人》、《垂死者的孤单》、《介入与距离》、《论时间》、《社会学和历史学》等。中文出版著作1、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卷一,三联出版社,19982、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卷二,三联出版社,19993、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4、诺贝特•埃利亚斯,《莫扎特的成败: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二、文明的进程1、无心插柳——大英博物馆的阅读,对礼仪手册产生兴趣2、备受冷落——手稿试印本(1937)的遭遇3、褒贬不一——初版(1939)的学术影响4、柳终成荫——再版(1969)的洛阳纸贵5、——袖珍版本(1976)成为畅销书《文明的进程》一书的学术地位《文明的进程》取例精微,立意恢宏。它追溯了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礼仪习俗与人格的“文明化”,以及这种过程与国家形成、国家内部权力的垄断间的关系,并期望借此发展一种“过程性”的社会学模式,彻底拒弃传统社会学的许多根本假设。尽管该书从成书到真正为人接受,历经了40年之久,这在社会学学术史上成为一大趣闻。该书堪称社会学的经典著作。此书目前被译成世界上主要的文字,是攻读社会学、特别是历史社会学的必备参考书。埃利亚斯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心理分析、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冶于一炉。它对人类的过去进行了总结,对未来又有所启示,所以被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也被称为21世纪的著作。“文明”和“文化”概念的辨析所谓“文明”,“最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文明人,就是要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公开有序、组织有素、可以预期、可以计算的社会之中。”自称“文明”,不仅是某种自我肯定,也是间接的对某些他人的否定,两者相辅相成怎么理解“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1)英、法国与德国的不同定义德国的“Kultur”,指的是个体性精神产品,可以不断的生成与再生,无终极目标下的“进步”可言。英法的“civilization”,指外在表现出来的物质、行为方式等,是一种通过过程逐步接近的目标,是当时已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优势的法国中产阶级所持“大同”观的体现。德国社会中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差异:“文明”主要是指个人修养方面的东西,接近“有教养”这个概念;“文化”主要是指科学、艺术、宗教、思想等成就方面的,且把政治、经济排除在外。而在英法两国,“文明”的概念同时包含了德语中的“文明”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即既可以指个人修养,也可以指个人成就。埃利亚斯认为,法国、德国关于“文明”与“文化”的不同含义,应从两国的社会结构(18世纪下半叶)上找原因。(2)“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对立在德国的社会起源德语中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别,与德国社会中贵族阶层与中等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对立有关,贵族阶层靠个人修养方面的文明来确立自己,中等阶层知识分子就靠个人成就方面的文化来确立自己。在德国,文明一词首先是指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文化并不直接指人的本身,而是指人们所取得的成就。文明已成为贵族证明自身血统和维护自身特权与社会存在的手段。文化则成为中等阶层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并作为反对宫廷贵族的口号。上层宫廷贵族的封闭和渴求进入上层并正处于上升趋势的知识分子阶层于是产生了存在价值和成就价值观点的格格不入,并最终导致了德国文明同文化的对立。(3)“文明”概念在法国的社会起源与德国相比,法国较早地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法国在国外进行殖民扩张,在国内推广宫廷贵族礼仪。宫廷贵族同化其它阶层的倾向明显不同于德国宫廷贵族与其它阶层的对立。法国因为有统一且强大的上层,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和中等阶层出类拔萃的人物较早地被宫廷社会圈子所容纳。埃利亚斯指出:“早在十八世纪,至少是市民阶层的上层人物与宫廷贵族之间在习俗方面就没有明显的区别了。”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使得市民阶层很早参与了统治和管理,甚至担任了政府的高级职务。市民阶层进入宫廷使得不同社会地位成员间持续的、密切的接触成为现实。也使他们自身得到了较强的政治训练。君主专制使市民阶层上升到足以与贵族抗衡的地位,并产生了频繁的接触,生活习俗日趋同一。因此,在法国,“文明”概念首先是指“有教养”、“有礼貌”、“开化的”,与法国宫廷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礼仪一致。十八世纪下半叶法国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之争及由此引发的法国改革运动,使得“文明”概念带有了“过程性”的特征。“人类的理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各国人民的文明进程还没有结束。至今尚有无数因素阻碍着有益的知识的进步,然而,唯有知识的进步才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体制和我们的道德。”这种意见认为,社会在“文明”的道路上已经达到了某一阶段,但还是不够,不应停留在这一阶段。文明进程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发展下去:“各国人民的文明进程还没有结束”。《文明的进程》的问题意识:埃利亚斯在前言中写到:“这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那种被人们视为西方文明人所持有的行为方式。……今天所谓‘文明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在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并非与生俱来”。在指出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埃利亚斯进一步追问这样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这一“文明”的演变是怎样进行的,表现在什么方面,其原因和动力是什么?2、文明发展的曲线(1)饮食。历史表明,文明越发展,饮食仪态的讲究也就越多。中世纪饮食行为的讲究和戒律是相对少。当时饮食最具特征的乃是人们以手抓食,共用一个盆,同喝一碗汤。那时骑士的餐桌上的戒律不过是:不要把嚼过的食物再放回盆里去,实在咽不下去,就丢在地上;不要把咬过后觉得好吃的东西再让朋友尝;不要把鼻涕擤在桌布上,因为那是用来擦油手的,也不要擦在抓食的手上,擦在另一只手上吧;不要大声地咂嘴;不要用刀剔牙缝,等等。否定同时就是肯定。这些戒律再生动不过地传递了当时饮食行为的信息。到十六世纪,叉子开始派上用场,人们一改用手抓食的习惯。调羹也同时出现了,人们渐渐改去了共喝一碗汤的仪态。与此同时,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餐巾。餐桌上的讲究开始越来越多。在法国大革命前不久,法国宫廷的就餐行为已经具有现在正规宴会的雏形了。(2)身体的自然功能。在中世纪,人们可以当着别人的面大小便,或谈论这些事。羞耻阈尚未萌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还可以公开谈论这些事,但一些戒律已经形成了。例如,“不要同正在大小便的熟人打招呼,请装做没看见”,“不要在椅子上摇来晃去,以免他人觉得你在或想放屁”(这些戒律可以看作是羞耻阈产生的过渡)。直到一五八九年,布伦威克宫廷内的楼前屋后还颁布“尿臭熏人,禁止随地大小便”的公告。随着后来羞耻阈和窘迫阈的逐渐产生,人体这些自然功能慢慢地变成了个人的隐私,羞于启齿了。(3)处理鼻涕。在中世纪,人们习惯于用手或袖子擤鼻涕,并无不雅之感。那时社会对于擤鼻涕的限制还是很松的,厌恶阈几乎未见端倪。到文艺复兴时期,变化开始发生了,人们被告诫鼻涕擤到地上后要马上踩掉。后来开始使用手帕,在当时几乎成了富有的标志。路易十四据说是第一个拥有大量手帕的人。受他影响,使用手帕在宫廷圈子内成了一种时髦和身份的显示。到十七世纪后期,手帕的使用不但推广了,而且成了强制性的义务。到了十八世纪,有关如何使用手帕的书籍也产生了,使用手帕开始有了具体的讲究。正是由于厌恶阈的渐渐产生,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4)吐痰。中世纪人们对于吐痰几乎不加限制,随地吐痰不但是一种习惯,而且简直成了一种必需。唯一被禁止的是把痰吐在餐桌上或水盆内。到十六世纪,随地吐痰虽还未被禁止,但已要求把痰迹踩掉。一个世纪之后,随地吐痰被认为是有失体面之事。手帕也渐渐开始在某些场合使用。到十九世纪,不但吐痰被认为是一种令人恶心的现象,而且连谈到它也觉厌恶。作为杜绝随地吐痰的工具,痰盂已经普遍使用了。再后来,连痰盂也用不着了。在六十年代的英国,公共汽车上还挂有“禁止吐痰”的牌子,七十年代后这类牌子不见了。厌恶阈和羞耻阈变成了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量,外在的强制也就纯属多余了。(5)关于卧室的行为。在中世纪,当时的卧室并没有什么隐私,在卧室接待客人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当时人们还习惯于赤身裸体地就寝。着衣入睡反会被人认为身体有毛病(所以要遮掩)。一家人呆在屋里,也可以个个一丝不挂。甚至脱光衣服穿过门外巷子前去澡堂也不是稀奇事。男女合浴在当时亦有记载。对裸体的介意始于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之后对裸体的羞耻感产生得更快了。大概和叉子和手帕的诞生同期,睡衣也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裸体不再是司空见惯的了,于是裸体描绘在艺术中获得了重要的意义。3、文明行为的变化文明行为的变化:人们的情感、心理或人格结构趋于越来越分化、细致,人们对于情感、本能和冲动的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和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和公众形象,人体的自然的、生理性的功能和行为越来越转移到社会视线的幕后进行。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朝着这一方向变化的呢?A有人说这是由于卫生和健康的缘故。因为用手抓食不利健康,所以启用叉子。因为痰是传播病菌的途径,所以人们克制吐痰。埃利亚斯认为这种解释似是而非。他指出,远在十九世纪医学发现痰为传播病菌之媒介之前,有关吐痰的厌恶阈和羞耻阈以及社会戒律就已经产生了。后来的医学发现不过是印证了这种厌恶感和戒律的合理性并加速了吐痰现象的杜绝。再如,吃饭或喝汤发出声响,丝毫无损健康,人们同样对此感到讨厌。B有人说是因为物质匮乏。因为缺少调羹,所以共喝一碗汤。因为没有叉子,所以用手抓食。因为缺乏手帕,所以用手擤鼻涕,等等。埃利亚斯认为这也不是根本的原因。这些器皿工具往往是伴随着人们的心理结构的变化之后才被生产和使用的。没有需要,它们也就无从问世。埃利亚斯的观点:文明过程的根本和主要动力只能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寻找。文明发展的成果不过是社会结构和关系变化发展的产物。埃利亚斯把这一过程称作文明的社会发生埃利亚斯没有在社会结构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间直接地建立起映像,而是引入了人们的心理结构,将之作为前两者之间变动的桥梁。此过程为文明的心理发生。为社会所不受欢迎的本能与愉悦的表现受到某些限制措施的威胁和惩罚,这些措施使人们对原有的满足快感的方式产生不愉快和焦虑的感觉,并不断巩固。攻击性情感与行为方式的逐渐驯化是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埃利亚斯的逻辑:社会结构心理机制文明行为3、从社会强制到自我强制:文明的心理发生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第一卷中向我们描述了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背后作用的心理机制的变化过程:首先是世俗上层出于对自身地位的眷恋形成了对下层行为方式的难堪和羞耻感;其次是世俗上层将这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前移的难堪和羞耻感变成了社会强制,迫使下层接受;最后是随着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和各阶层相互依赖性的提高,上层施加于下层的有关难堪和羞耻感的社会强制变成了自我强制;文明的进程获得其现代意义。4、从封建到专制: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1)封建化机制在自然经济站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早期,整个社会的最大财富就是土地。中央领主通过战争获
本文标题: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4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