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次”等实词和虚词“之”“所”等的含义和用法。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特点,正确地评价作者的生死观。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同学们,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又从夏天到了冬天。在这几个月期间,我们从初中生变成了高中生,我们来到新的学校,认识了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在几个月之前,你们能想象的出现在的生活吗?你们那时的想法和现在一样吗?其实,老师想说,这就是人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遇到I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在东晋末年,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叫王羲之。他在参加一次集会之后,也做了一番关于人生的思考。那么他的思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看看在《兰亭集序》中能不能找到答案。二作者简介学生结合课本(注释1)及手头资料了解王羲之。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关于“序”。学生先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教师补充:题目中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序是序言的简称,也叫前言,属于实用文体。和跋是一系列的,位于书卷之首,称作序,附于卷末谓之跋。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阅读或理解。本文既然是一篇序,为诗集作序。那么这问是怎样形成的,写作缘由和成书过程又事怎样的呢?(学生阅读注释1)作者和众多名士宴集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个数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序就是“兰亭集序”。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男有女)检查预习,正字音。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课文节奏的把握。4既然本文是作者为游记诗集所作的序,那么关于这次聚会的主要内容,作者有没有介绍呢?(用原文回答)。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关键句子。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目的修褉事也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在这山水之间,作者与名士饮酒赋诗。作者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信可乐也!”乐6那除了乐,作者还有其他的感受吗?(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痛悲四课文鉴赏我们说,作者在这次集会中,首先感受到了“乐”,那么作者为何而乐?有什么能使作者了呢?学生从课文中归纳总结,教师做点拨指导。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乐事:群贤必至,少长咸集人物之盛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咏怀之雅赏心:仰观俯察视听之娱游目骋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主要分布在一、二两段。学生齐读这两段。板书设计兰亭集序王羲之良辰美景乐事乐赏心作业布置根据课堂上对前两段内容的分析,背诵前两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兰亭集序》的前两段内容,就作者的“乐”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上节课我们从课文得知,文中作者不仅表现出了“乐”,还有“痛”和“悲”,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着重分析作者的“痛”和“悲”。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前两段。然后全班同学齐背。二课文赏析1作者本来不是高兴的吗?为何而痛?9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因人生短暂而痛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作者为了说明人生,他提到了了两种人,分别是那两种?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背景补充:(学生先结合手头资料,对当时背景进行了解,教师再做适当补充)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利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的任务就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些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隐归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短暂的满足,在这短期的满足和陶醉中,没有发现时间流逝,功业一事无成,就像作者感慨的“不知老之将至”。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人生在满足过后很快就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满足和厌倦中循环往复,快乐和满足都各占其中,作者很自然地发出感慨。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成往事,“胜景不长,盛宴难再”,让人黯然神伤。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造化,况且人无论寿命长短,都是殊途同归,最终都要“终期于尽”,死亡的力量是如此难以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3在课文第四段中,作者的心境是“悲夫”,作者到底为何而悲?(学生齐读课文第四段)首先,作者对生命的体验与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其次,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作者既为古人悲,为时人悲,也为后人悲(后之视今,也犹今之视昔)三问题讨论1思考: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吗?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进行归纳)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是不消极的人生观,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积极其里”,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就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好体现。2王羲之在文章的最后做出了“后之览者,以及有感于斯文”的感慨,那么作为后之览者,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学生发表自己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四课堂小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五板书设计古人:若合一契今人:一死生为虚诞悲昔人:亦将有感于斯文六作业布置背诵全文;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6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