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摘要】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首先列举了中国旅游业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从管理、政策、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生态旅游旅游业作为全球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历史,但有这二十年间,中国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向旅游大国悄然迈进。然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生态环境恶化,不良思想泛滥,传统文化遗失,管理体制混乱,这些问题就像一扇紧闭的门,挡住了中国旅游业前进的步伐,而打开这扇门只有一把钥匙,那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接受,并且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原则刘培哲教授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趋势》一文中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不同定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定义为:一种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属性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发展;经济属性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科技属性定义为: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发展。综合上述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可概括为: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发展原则,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使发展持续下去;可持续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环;公正性原则,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环境及自然资源必须注重公正性。(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由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我们可以得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一)经营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当,监督制约不利,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弱点,使得我国旅游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削弱了其进行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改善的能力,限制了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就等于人没有了生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于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但对企业本身造成伤害,而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些旅游企业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开发时急功近利,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时对资源过度利用,使资源超负荷工作。这些“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保护”的行为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而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这些行为又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还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最终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的情况,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二)发展观念落后,环保意识缺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观因素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还是旅游理论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开发的监督、规划与管理。加上某些经营者的短视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另外,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质的差异,我国许多旅游者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触摸攀爬古迹,在古迹上乱刻乱画,随意丢弃垃圾,在保护区内狩猎、野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使许多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并且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使景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三)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1.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破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资源被破坏。四川黄龙九寨沟风景区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造成九寨沟水量减少,使这里的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由于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开发挤占水面到1987年仅剩下70.29万亩;著名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2.水资源锐减并污染严重水资源锐减一方面使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如有“泉城”美名的济南,由于70年代以来,该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俱增,对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量日益减少,导致许多名泉干涸,并且使围绕这些名泉而修建的旅游设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水资源锐减的同时,水污染也日趋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和净化未达标准便排入景区水体,严重污染了水体资源。3.大气污染并威胁可持续旅游大气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它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威胁旅游业发展。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暧,至21世纪30年代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摄氏度,导致海平面上升25—140厘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沿海旅游城市和景区将面临威胁;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升高还会导致酸雨的出现,酸雨会毁坏植被,造成土地和水质污染,腐蚀文物建筑,旅游资源质量将受到严重破坏。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一)强化旅游管理,倡导绿色旅游1、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对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机动车尾气就是一大污染源,对于此,应采用安装净化器装置的方式,减少或消除有毒气体排放;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是另一个大的污染源,这可以限令其进行技术改造,做到排放的气体达到国家标准,而对于那些既不达标又不改造者,则令其搬迁或关闭。对于水体污染,控制污染源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排污企业,责令其进行整改,并收取治理费用和相应罚款,而对于那些拟建的有污染“嫌疑”的项目,要严加限制。对于垃圾污染,首先应采取宣传教育与强制管理双管齐下的方式,杜绝污染源,还应该使用技术手段做好垃圾的分类处理,净化,利用等工作。对于噪音污染,要致力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治理:时间上,在人们午休或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在空间上,那些噪音分贝大的如交通站、娱乐场所、工厂等要与行政办公区、文化区、居民区分开,并将噪音分贝降低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与管理良好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景观,促进人类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拟建或在建的每一个项目都有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应坚决予以取缔;在新建旅游区应首先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做到净化,美化环境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严格控制在自然景区内建造人工景点,以保持风景区的自然性;还应通过限制售票量或设置路障等方式,把景区接待人数限制在容量之内,防止过多的游人进入对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的压力,破坏景区生态平衡;另外,可在景区内规划出重点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那些暂时无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开发与保护的区域应明令禁止开放。3、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起源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1994年澳大利亚旅游部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生态旅游的宗旨是既获得适当的利润,又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发挥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对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因而,旅游主管部门在规划建设各种生态旅游景点时,要充分体现旅游者与环境的相融性,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型生态景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田园建成果、药、木、花、草等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生态系统;观赏型生态景观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观赏植物,观赏动物资源;文化园林型景观应加强对各种体现文化特色的生物群落(如风景名胜地、寺庙等)的古树名木的利用与保护。(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旅游立法执法工作,把旅游可持续发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以法律手段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尽快制定我国的《旅游法》,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价格制定,旅游市场秩序,旅游竞争规则,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经营者权利与义务等问题,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间接控制政府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资源环境税。资源环境税是根据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由国家向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依照开发利用量收取的相当于部分或全部价值的货币补偿。(2)排污收费制度。政府对污染环境的企业按其污染程度收取环境治理费用,使排污企业自身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3)押金制度。政府通过预收消费者押金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把某些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退还到指定部门,然后领回押金,以此达到减少污染和废物利用的目的。(4)财政补贴。政府对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鼓励企业采取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5)环境标志。政府通过发放环境标志间接引导企业开发使用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工艺,生产环保产品。(6)处罚制度。政府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进行经济处罚。(三)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需要全民齐心协力才能做到。因此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公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应树立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需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甚至旅游企业经常性的向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和经济的损害,并及时宣传报道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典型事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的行为,并对破坏环境者进行法律制裁;还应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宣传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广义
本文标题: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4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