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重点)2.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领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主题思想。(重难点)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方法。(难点)4.揣摩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情感。《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所写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这首诗写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好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题点明了诗人写作此诗的缘由。《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诗题点明了写作此诗的地点。《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壮,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著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等。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格调壮美,意境开阔。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跌宕豪爽,雅俗兼备,于豪放中显飘逸,于沉郁中见通脱。代表作有《汉宫秋》《青衫泪》《夜行船·秋思》等。《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将自己宏伟的抱负、博大的胸怀融汇到诗歌中,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所作。王昌龄,唐代诗人,以写边塞题材著称,尤擅七绝。李白在天宝八年(749)春天,在扬州听到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的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以北,三面环江,为游览胜地。诗人舟行至北固山,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长期漂泊,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小令。碣石(jié)沧海(cāng)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枯藤(téng)天涯(yá)生难字词类活用①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②行舟绿水前(名词作动词,向前)①东临碣石(古义:到达,登上;今义:靠近)②次北固山下(古义:停留;今义:次序)③水何澹澹(古义:水波荡漾的样子;今义:安静的样子)一词多义以观沧海(连词,表承接,可不译)歌以咏志(介词,用)以古今异义原文精解析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翻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精析:“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的所见所思。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翻译:海水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精析:【精析:在视觉上突出远观的景物,有动,有静,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翻译: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势也很旺盛。精析:诗人在描写大海时,并不是单纯地写海,而是以山岛草木来点缀,突出了大海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还美丽多姿。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翻译: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精析:画面由静转动,而且气势雄伟。实写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翻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之中;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其里。精析:这四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合起来的意思是“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均出于沧海之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翻译:幸运得很,用这首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精析: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1.(湖北咸宁中考,T11)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这四句诗是写景的高潮,也是诗人感情发展的高潮。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主观感受,是虚写,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以沧海自比,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具有豁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中考变式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翻译:在杨花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经过五溪。精析: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融情于景。“过五溪”可见迁谪之地的荒远,流露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挂念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翻译:我把我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精析:这两句抒情,是千古名句。其构思新巧,想象奇妙,饱含着诗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2.(山东潍坊中考,T12)试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歌首句写景兼写时令,次句直叙其事。写“杨花”寓意漂泊无定,写“子规”象征离别之痛,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氛围。开头两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既点明时令,又营造气氛;既点明主旨,又为后两句抒情张本。3.(湖北鄂州中考,T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这样写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翻译: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精析: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以对偶句发端,开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翻译: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精析: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翻译: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精析:此联妙绝千古,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的哲理,即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翻译:思念故土的书信要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精析:尾联照应首句,表现了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4.(山东临沂中考,T10)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入”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生”“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精析:“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归巢之鸦。此景激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翻译: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农家精析:动态的“流水”与处在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描绘了一个安恬温馨的江南人家。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游子思乡的愁绪。古道西风瘦马。翻译: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精析: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累瘦,人就更无法承受了。“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显苍凉。夕阳西下,翻译:太阳就要在西方落下,精析: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殊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断肠人在天涯。翻译:断肠人(还远)在天涯(漂泊未归)。精析:“断肠”一句是全篇的主旨,表达了天涯沦落人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5.《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全曲前三句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共有9种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下,构成一个整体。“枯藤”“昏鸦”言秋末黄昏之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凄苦之情。第1、3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个个的凄凉画面,正是天涯断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第2句则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通过第2句与第1、3句的对比,凸现了漂泊异乡的人愁肠寸断的悲苦与寂寞。《观沧海》这首诗诗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笔调,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及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写诗人泊舟北固山时所见江南冬末的景色和感受,抒发了诗人流落在外、不得归乡的愁思之情。《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抒发了游子(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1.《观沧海》中,作者是怎样借助诗句来抒发他的豪情壮志的?曹操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水何”六句表面上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是在歌颂壮丽的山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感情奔放,思想却很含蓄。2.《天净沙·秋思》为了表现主题,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曲内容分析。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题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荒凉;“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将景与情紧密结合,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将抒情包含在写景之中,寓情于景。将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沧海,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2.想象丰富,气势雄浑。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四句诗人由眼前大海的壮阔,联想到运行不息的日月、星空。想象奇特,既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又给人以雄浑苍劲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宽广的胸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杨花落尽”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同时,“杨花”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叫声凄厉,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景,又以“子规啼”暗示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想象新奇,飘逸豪放。诗歌末尾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者,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想象惊人,气概超逸,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次北固山下1.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该诗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本文标题:[选中】[精当】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课件:4-古代诗歌四首-(共5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2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