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全国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全国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水利部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并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基本要求。为适应与满足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要求,提高对水文现代化内涵的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一)背景。水文是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保护水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提供全面服务。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水文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了对水文投入,水文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水文发展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任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仍不适应。2003年12月,在全国水文局长行政管理培训班上,汪恕诚部长明确提出要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新时期水文工作要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拓宽水文服务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04年水利部又以水文现代化为主题召开了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二)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文工作要为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三)水文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不相适应。水文工作的特点是站点多、分布广、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由于长期对水文投入不足,造成历史欠账多,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站网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监测能力较低,预测预报手段相对落后;水文基础研究滞后,水文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水文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水文工作的发展,与水利部制定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以及以水文现代化推动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四)国家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文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水文现代化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的良好机遇;现代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文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五)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监测能力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为主题,以深化水文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职工素质和改善生活水平为根本,全面提高水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水文服务的整体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全面适应与满足水利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六)建设目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步建立与完善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畅通快捷的水文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存储完整、服务手段先进的水文综合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系统,满足不同需求的业务应用系统,提高管理水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形成站网合理、技术先进、信息及时、预报准确、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水文现代化服务和管理运行体系。(七)建设原则。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以推动水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使水文工作服务的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在水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并正确处理好紧迫性和长期性、可行性和艰巨性、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各地气候、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河流水文特性各不相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对水文工作的要求也不相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文发展现状也不平衡。因此,在水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当地的需求和河流特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以满足需要为目标,并适当超前发展。──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原则。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包括合理布设和调整站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测报与服务能力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必须清楚地掌握本地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建设的重点,遵循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率先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发挥对中西部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和测报设施的建设,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地区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优先解决水文职工生活困难和生产安全问题,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进程。──先进实用原则。水文现代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世界先进水平,不要盲目购置不适合本地水文特性的技术装备。在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测报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应结合自然条件和河流特性,把先进的技术装备与传统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建设方案既要体现先进性,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又要注重实用性。三、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八)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水文信息采集是水文业务工作的基础,该系统的建设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任务。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进行站网补充、调整和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水平,改革水文测验方式,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满足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综合管理等需要。(九)调整、充实、优化水文监测站网。水文站网的布设应根据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按流域和行政区划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和防汛减灾等需要,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水文测验方式改革,按照基本水文站网与调查站点相结合和满足应用服务需求的原则,在站网功能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充实、调整和优化水文站网,形成站网布局科学合理,点面结合的现代水文监测网络体系。即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水文站网;满足防汛减灾要求的报汛站网(包括风暴潮站);能准确评价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的水质监测站网;适应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需要的水资源监测站网;能全面反映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和动态变化的地下水观测站(井)网;为抗旱和水土保持服务的墒情和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以现有国家基本水文站网为骨干,重点在国际河流、重点防洪地区、重要水源地、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省界水体、重要江河排污口、重要生态用水和水功能区界、重要引水和退水口等无水文测站控制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整和优化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水文测站;增加有应用需求的专用站;增加水文巡测和调查站点(断面),扩大水文资料收集面。(十)加快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依据水利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根据测站水文特性,对各类水文站进行建设改造,提高水文测报自动化水平;加快水文巡测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测验方式改革。以改善基层水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优先解决危房、缺水、缺电等问题和偏远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水情分中心、水文数据库(数据中心)、水环境中心等建设。(十一)提高水文要素监测现代化水平。实现水文要素监测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和处理是水文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以水文自动测报、水文巡测为基础,并辅以遥感等技术是现代化水文监测发展的方向。──全面实现雨量、水位(含潮水位和重要地下水站水位)的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及处理。蒸发及其观测辅助项目(气象要素)应逐步采用自动监测。──积极推广自动和半自动的流量测验技术与仪器设备,提高流量测验的自动化水平。以常规流速仪法为基础,配以快速定位测流先进技术和应用非接触技术进行流速、流向等监测,形成多手段、多方法的流量监测体系。在重点防洪、重要水源地、重点调水等地区应优先配置流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对适宜采用水工建筑物测流和应用水位流量关系推流的测站,应采用相应的方法实现流量在线监测。──推广应用效率高、稳定可靠的泥沙测验与分析仪器设备,提高泥沙测验与分析的自动化水平。以应用积时式采样器为基础,加强研究与应用声学、光学、电磁原理等物理方法的泥沙测验和分析仪器,提高悬移质泥沙测验采样与分析的效率、精度和稳定性;完善和改进推移质监测仪器,提高采样效率。在多沙河流、重点河段与地区应优先配置先进的泥沙测验仪器与分析设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工作的要求,按标准更新和改造水质分析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建立机动灵活的移动实验室监测分析系统,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在全国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省界水体及敏感水域等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提高对水污染的监测与预警能力。──采用固定式和便携式测墒仪器加强墒情监测,逐步建立由墒情监测、水文模型分析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旱情自动监测系统。(十二)积极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在交通条件较好的测区,以水文巡测基地为基础,实现驻测、巡测、间测和水文调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已积累较长系列资料且具有较好水位流量关系的测站应按无人值守,有人看管模式,装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建立突发事件引发的水灾害的应急监测机制,对突发水体污染、山洪暴发、风暴潮等突发事件应有应急监测手段。选择典型测站、河段作为试点,以满足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资源评价分析等实际精度需要,研究和推进水文测验精简模式,逐步使符合《水文巡测规范》要求的测站全部实行巡测。(十三)水文信息传输系统建设。水文信息传输系统是实现水文测站所采集的各类信息向分中心报送,并由分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向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及时、可靠传输的重要保证。向中央报汛的测站应实现报汛信息在30分钟内传输到水利部。(十四)测站至分中心信息传输网建设。依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要求,通信信道应遵循优先采用电信公网和已建防汛专网的原则。在公网覆盖的地区,综合考虑信道质量和资费等因素,选择移动通信系统、PSTN、光纤等公用信道;在公用通信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可以选择卫星、超短波等信道。向中央报汛的重要水文站应建设两种信道,互为备份。(十五)分中心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分中心局域网建设,应满足实时水文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转发和服务的需要;应配备两条地面数据信道,保证网络和数据安全。(十六)水文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水利部与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间的水文信息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骨干网进行传输。加快建设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到各水情分中心的计算机广域网系统。网络建设要满足水文信息传输、处理、存储、业务应用与信息服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应具有标准性、开放性,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协议。重视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十七)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水文数据中心)分为中央、流域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主要存储实时和历史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墒情、水资源评价、气象、水库与流域的地理信息和相关的综合分析信息等,以及支持水文业务系统应用的有关社会经济信息和由其他部门管理的水文测站所采集的信息资源。各级系统集水文信息的处理、存储、交换、共享于一体,具有信息查询、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信息发布、应用接口等功能。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满足本地和异地查询和信息共享的需要。(十八)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基础上,各级节点应建设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常规的水文资料和经过深层次分析加工、面向应用主题的水文信息,满足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设全国、流域、省级水文资料索引库,为跨地域检索和全国水文信息共享奠定基础。以网络和数据库系统为支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发布各种水文信息,包括各种基础水文信息和预警、预测、预报信息和综合分析成果。(十九)水文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水文业务应用
本文标题:全国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9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