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结构域答: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这些三维实体称为结构域。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答: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3超二级结构:答: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可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4别构效应(变构效应)答:当底物或底物以外的物质和别构酶分子上的相应部位非共价地结合后,通过酶分子构象的变化影响酶的催化活性,这种效应成为别构效应5米氏常数答:酶催化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6熔解温度(Tm)答:通常把加热变性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表示7盐析答: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如:加浓(NH4)2SO4使蛋白质凝聚的过程。8同工酶答: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9酶的活性中心答: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10蛋白质等电点答:当溶液在某一定pH值的环境中,使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荷恰好相等,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移动,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时溶液的pH值称该蛋白质的等电点。11酶的专一性答: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即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一定的产物,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根据酶对其底物结构选择的严格程度不同,酶的特异性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和立体异构特异性。12蛋白质变性答: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13酶原答: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14核酶(ribozyme)答:有催化作用的RNA。15等电点(pI)答:两性离子所带电荷因溶液的pH值不同而改变,当两性离子正负电荷数值相等时,溶液的pH值即其等电点。16DNA的熔解温度(Tm值)答: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m)。17竟争性抑制作用:答:有的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跟酶结合,这种抑制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18DNA的变性和复性答: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转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变性;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恢复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19必需脂肪酸答: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有植物摄取的脂肪酸,主要指不饱和脂肪酸。20必需氨基酸答:动物及人体不能合成或者合成不足,必须由食物中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缬氨酸。21生物氧化答:有机分子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22蛋白质盐析作用答:用中性盐类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的过程叫蛋白质的盐析作用23氨基酸的等电点答: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值,用符号pI表示。24酶的抑制剂答:能使酶的必需基团或酶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使酶的催化活性完全丧失的物质。25糖酵解答:糖酵解是指细胞在细胞质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糖酵解总共包括10个连续步骤,均由对应的酶催化。26DNA的增色效应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27糖酵解途径答:指细胞在乏氧条件下细胞质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28β-氧化答: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被连续地在β碳氧化降解生成乙酰CoA,同时生成NADH和FADH2,因此可产生大量的ATP。该途径因脱氢和裂解均发生在β位碳原子而得名。每一轮脂肪酸β氧化都是由4步反应组成:氧化、水化、再氧化和硫解。29底物水平磷酸化答: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30磷酸戊糖途径答:磷酸戊糖途径-糖代谢的第二条重要途径,是产生NADPH和不同结构糖分子的主要途径31磷氧比(P/O)答:在氧化磷酸化中,每消耗1摩尔氧气所需要的含磷物的摩尔数.32糖异生作用答:指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33呼吸链答: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呼吸链。34三羧酸循环答:乙酰COA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在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又重新生成草酰乙酸,乙酰基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35氧化磷酸化答: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中的传递过程中伴随有ADP磷酸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36联合脱氨作用答:联合脱氨作用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配合进行的叫做联合脱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联合催化。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体内的氨基酸可通过多种方式脱去氨基,包括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及嘌呤核苷酸循环,其中联合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所谓联合脱氨基,是指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的联合,其过程是氨基酸首先与α-酮戊二酸在转氨酶催化下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α-酮戊二酸再继续参与转氨基作用。上述联合脱氨基作用是可逆的,所以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催化氨基酸转氨基的酶是转氨酶,其辅酶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即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此酶催化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体内有多种转氨酶,其中谷丙转氨酶(GPT或ALT)和谷草转氨酶(GOT或AST)最为重要。由于骨骼肌和心肌中L-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弱,难于进行联合脱氨基作用,该组织的氨基酸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进行脱氨基作用。嘌呤核苷酸循环过程,氨基酸首先通过连续的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移给草酰乙酸,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与次黄嘌呤核苷酸生成腺苷酸带琥珀酸,经裂解生成AMP,AMP在腺苷酸脱氨酶催化下脱去氨基。由此可见,嘌呤核苷酸循环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联合脱氨基作用。37碱基互补规律答: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即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38DNA半保留复制答:DNA复制后形成的子代分子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39半不连续复制答:DNA复制时,新合成的一条链是按5/-3/方向连续合成,另一条链合成是不连续的,先合成若干短片段,再通过连接酶连接起来形成第二条链。40退火答:即复性.变性单链在逐渐降低温度时有逐渐配对的过程.41遗传密码答:核酸中的核苷酸残基序列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连续的3个核苷酸残基序列为一个密码子,特指一个氨基酸。42不对称转录答:转录通常只在DNA的任一条链上进行,这称为不对称转录。43逆转录答: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按照RNA中的核苷酸顺序合成DNA。44密码子答:存在于信使RNA中的三个相邻的核苷酸顺序。45多核糖体答:由数个或更多的核糖体依次与mRNA结合形成的复合物。46酮体答: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物质的总称。47Km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48冈崎片断答:日本学者冈崎及其同事发现,DNA复制时,在复制叉上一条新链是连续合成的,另一条链是以片段的方式合成的,人们称这种片段是冈崎片段。49一碳单位答:指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酚基及亚氨甲基等。一碳单位具有一下两个特点:一是.不能在生物体内以游离形式存在;二是.必须以四氢叶酸为载体。
本文标题:生化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5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