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绝密★启用前地理红宝书全真测试卷第二章测试(难度:较易)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综合题(题型注释)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点的经纬度是A、B.(2)图中范围,按东西半球划分,位于西半球的是点,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的是点.(3)在图中填注C、D两点.C(40°N,20°W)D(0°,20°E)(4)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A点在B点的方B点在D点的方.(5)从温度带五带看,B点在,C点在.【答案】(1)40°W,20°N;0°,0°;(2)A;B;(3)如图:(4)西北;正西;(5)热带;北温带【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分析可知:(1)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40°W,20°N;B点的经纬度是0°,0°.(2)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由此可判定,位于西半球的是A点,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的是B点.(3)依据C、D两点的经纬度在图中标注即可.(4)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A点在B点的西北方,B点在D点的正西方.(5)五带中,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由此可知,B点在热带,C点在北温带.2.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大青山顶峰的海拔是__________米,大青山顶峰比小青山顶峰高__________米。(2)图中甲地坡度比乙地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以下代码所处的地形类型名称:CD位于_____________,丙处是_____________。(4)如果沿AB线登山,则前进的方向大致是从_________向_________。(5)图中大清河的流向大致是从_________向_________。【答案】(1)53517(2)缓甲处的等高线稀疏(3)山谷陡崖(4)西东(5)东北西南【解析】试题分析:(1)读图可知:大青山顶峰的海拔是535米,小青山顶峰的海拔是518米,所以图中大青山比小青山高535﹣518=17米;(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3)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CD位于山谷,丙处是陡崖;(4)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沿AB线登山,则前进的方向大致是从西向东;(5)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与北方相对的方向是南方.因为水是由高处流入低处,读图可得,图中大清河的流向是自东北流向西南。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3.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1)A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从低、中、高纬度看属于________;(2)B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从南、北半球看属于__________;(3)C点从东、西半球看,应属于__________(4)A、B、C三地中,有太阳直射的是__________(5)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__方向,B点位于C点的__________方向。(6)A点所在的纬线长度比C点所在纬线的长度__________(填“长”、“短”或“相等”。)【答案】(1)40°W,中纬度;(2)40°N,北半球;(3)东半球;(4)C;(5)正西,东北;(6)短【解析】试题分析:(1)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A点的经纬度是40°W,40°N,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所以A属于中纬度;(2)B点的经纬度是40°E,40°N,从南、北半球看属于北半球;(3)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为界;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为西半球,C点属于东半球;(4)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由此可知:A、B、C三地中,有太阳直射的是C;(5)根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读图可知:A点位于B点的方向,B点正西位于C点的东北方向;(6)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故A点所在纬线的长度比C点所在纬线的长度短;考点:经纬网的判读4.读图,回答问题.(1)图1中三块阴影表示的区域中,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跨东西半球的是.(2)②地位于③地的方向.(3)将三块阴影所表示区域的面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图2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5)当地球公转至A时,山东滨州的节气是,日期约为.(6)地球绕日公转时,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固定倾角,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之间移动.(7)图中三块阴影表示的区域中,一年内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有“极昼”和“极夜”的是.(8)举行滨州学业考(6月13日)时,山东滨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答案】(1)①;②;③;(2)东南;(3)①>②>③;(4)如图:(5)夏至;6月22日;(6)地轴;南北回归线;(7)②;③;(8)昼长夜短【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分析可知:(1)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块阴影表示的区域中,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是①,位于东半球的是②,跨东西半球的是③.(2)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②地位于③地的东南方向.(3)三块阴影区所跨的经度度数和纬度度数一致,经线长度一致,但是纬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三块阴影所表示区域的面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①>②>③.(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5)当地球公转至A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位于北半球的山东滨州的节气是夏至,日期约为6月22日.(6)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固定倾角,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7)五带中,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由此可知,图中三块阴影表示的区域中,一年内四季变化明显的是②,有“极昼”和“极夜”的是③.(8)举行滨州学业考(6月13日)时,最接近于夏至日,山东滨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故答案为:(1)①;②;③;(2)东南;(3)①>②>③;(4)如图:(5)夏至;6月22日;(6)地轴;南北回归线;(7)②;③;(8)昼长夜短.5.读图填空。(1)读图甲A点纬度是,经度是。(2)A点在C点的方向。(3)从南北半球看,B点那个半球位置。(4)在ABC三点中,所在纬线圈最长的是。A、B、C三点中高纬度的是(填字母)。该点离赤道最近读图乙地球某时刻光照示意图,完成下题。(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产生地理现象。【答案】(1)30°E.70°N;(2)正北;(3)东半球;(4)B;C(5)自西向东;一天;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解析】试题分析:(1)A点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减小,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减小,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A点的经纬度30°E.70°N;(2)根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所以B点在北半球;(4)纬线的长度分布特点为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成一点,所在的纬线圈最长的是C,该点离赤道最近,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所以A在高纬度;(5)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考点:地球自转及其方向和周期6.读图,完成以下各题(1)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地球自转方向。(2)当地球在左图所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填序号),此时北半球是二分二至日中的,此时南半球处于(季节)。(3)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特点,A点此时应为(上午、下午)。此日以后,A点所在地区的白昼逐渐变(长、短)。(4)据图,一年当中赤道地区太阳直射次。【答案】(1)略(2)②夏至冬季(3)(3)上午短(4)两【解析】试题分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2)当地球在左图所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②,此时北半球是二分二至日中的夏至日,北半球是夏季,此时南半球处于冬季。(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A点此时是上午,此日以后,A点所在地区的白昼逐渐变短。(4)从右图中可以看出,一年中太阳又两次直射迟到的机会,一次是春分日,一次是秋分日。考点:该题考查地球的公转与季节变化。7.读图,回答:(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A;B.C.(2)从东西半球看:B半球;C半球.【答案】(1)40°N,120°E;40°S,30°W;40°S,170°E(2)西;西【解析】试题分析:(1)纬度越往北度数越大,是北纬(用N表示);纬度越往南度数越大,是南纬(用S表示);经度越往东越大,是东经(用E表示);经度越往西越大,是西经(用W表示).(2)从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之间是东半球,从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之间是西半球8.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B、D、E、(2)图中小河E的流向是(3)甲、乙两山顶之间的实地距离是米。(4)B和E哪个更容易形成聚落(5)山顶甲在山顶乙的方向。(6)甲、乙两山顶的相对高度是米。【答案】(1)鞍部陡崖山脊山谷(2)西北向东南(3)1000米(4)E(5)东北(6)58米【解析】试题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为山顶,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A位于两个山顶之间为鞍部,B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D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E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判断,小河E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3)通过测量得知,甲乙两山顶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比例尺为1:50000,故实际距离=2×50000=1000米,故甲乙两山顶实际距离为1000米。(4)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地形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图中E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更容易形成聚落。B处位于陡崖下面,不易形成聚落。(5)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判断,山顶甲位于山顶乙的东北方向。(6)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处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故甲乙两山顶的相对高度为678-620=50米。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9.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村庄在河流的_________方向,林地位于村庄的_______方向。(2)图中河流大致流向________方向。(3)如果有一辆汽车沿公路旁箭头所指示方向行驶,那么它一开始向________行驶,后来转向【答案】(1)西;
本文标题: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7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