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产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教学重点: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我国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一、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前30年,文化一直是意识形态的主要部分。行政体制上,党政双重管理(机构)组织体制上,党的宣传部门。经费上,政府财政拨款。在文化消费上,不以赢利为目的,基本只是维持成本而无利润。2.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中国文化产业起步的标志。为了给外宾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从80年代初便开始举办这样的流行歌曲演唱活动,进入音乐茶座必须持有外国护照或港澳通行证,不向内地同胞开放。音乐茶座的门票要用外汇券购买。3.20世纪80年代,自发性的文化产业是随着流通领域突破国营独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开始兴起的。从1981年开始,基层文化单位就开展了“以文补文”的文化生产经营活动。4.从1983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全国文化事业单位中开始试行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体制改革。(二)旧文化体制的弊端1.在所有制上,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全部文化事业由国家直接经营,统包统揽,排斥社会和个人兴办文化事业。2.在管理上,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层层建立专业文艺团体,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文化机构行政化、机关化,严重违背文化事业发展规律。3.在分配上,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铁饭碗”现象严重,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缺少竞争和激励机制,影响了集体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三)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1.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之中,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性质。2.1987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这是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换的起点。事业化的管理与市场化的经营之间出现了矛盾。3.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文化经营活动正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合法组成部分。4.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出现了文化市场的字样,而且对文化市场的范围、管理原则和任务作出了界定。5.1991年,国务院批转了《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6.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文化卫生事业”当作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7.1993年,中国文化报发表了当时文化部领导的讲话:“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文化产业政策”。这是为我国政府文化行政部门领导人首次全面阐述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意见。事实上,直到90年代后期,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才被普遍接受,“文化”也才真正被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轨道。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运动三阶段“有关文化产业”—战略模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清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自觉和主动(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目的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2.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积极、消极意义,通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正面、负面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在性质特点上强调要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根本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宏观管理上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2、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行业限制过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造成文化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3、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文化产业比重较大,现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尤其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不能适应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化的要求。4、产业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1)我国长期以来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认识不到位。(2)过于重视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而忽略了其精神属性。(四)西方社会认同的文化产业原则1.为所有居民提供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创意活动。2.促进文化认同。3.承认和鼓励当代社会中的差异性。4.不仅鼓励艺术领域的个人创造性,也鼓励其他领域的个人创造性。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一)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目的和方针基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基本方针:(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2)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文化产业既要坚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又要提高经济效益,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3)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改革旧的文化事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要体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要有利于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经营机制。(4)把改革开放作为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动力。通过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体制和市场环境。(5)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集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定位要围绕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6)以实现行业管理为方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传统的办文化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管文化的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行业管理为主,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7)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升级传统文化产品,提升企业的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8)与WTO中文化产业的政策相协调。WTO所形成的诸多协定、协议广泛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因此,WTO的基本原则规定也就自然地成为各成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文本基础,这就必然地要给这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带来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响。(二)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1.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政策长期以来,我国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和单一投资主体,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还没有完全从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行业指导和管理比较薄弱,这与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自由化原则不相适应。2.培植大型文化服务企业政策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形式长期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至今尚没有一家文化企业能够挤身全国500强大型企业之中。3.充分发挥各地区和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政策(1)加快文化资源要转化为商品(2)加强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3)制定倾斜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4.规范文化服务市场的政策(1)打破进入壁垒与制订合理的准入条件(2)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向进行定向控制(3)规范市场秩序(4)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5.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政策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不同经济成分文化企业的经营资本有不同的来源,国有企业主要来自国家投资,民营企业以自我表现积累为主。6.制定文化服务贸易的保护与开放政策国际贸易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部分,文化商品贸易属于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文化服务商品是我国的优势商品。7.制订扶植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1)政府采购政策(2)税利返还政策(3)差别税率政策(4)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8.推动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政策(1)国家指导创新的方向。(2)国家为创新活动分担风险。(3)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参加文化产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9.加强宏观调控与行政管理政策(1)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信息指导、政策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2)制定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3)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政府应将对文化产业单位统包统揽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管理方式。(4)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产业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5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