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班弟子规总叙教案【篇一:《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2、会背《弟子规》总叙。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学习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学习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二、学习《弟子规》总叙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6、同桌练习背诵。7、小组竞赛背诵。三、理解“总叙”的意思。“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2、学习鞠躬。六、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篇二:弟子规教案之总序】《弟子规》教案之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教学内容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二、教学目标1.诵读《弟子规》的总叙部分,理解基本意思。2.了解《弟子规》包含五个部分以及这五个部分的大意。3.使学生懂得《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在诵读的基础上会背诵。2.使学生明白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讲信用;对别人有爱心,并且要与有仁德的人做朋友,学习他的优点与长处。做到了这些,如果我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认真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了。四、教学准备《弟子规》的图片和小故事。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学国学了,学习国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礼貌、更受欢迎的好孩子。2、小朋友们请看这幅画,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孔子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老师的故事吧。二、了解孔子、学拜师礼1、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72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易》、《书》、《诗》、《礼》等为教材,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做人的道理、遵守礼仪都是经由孔子才得以保留或是由孔子创制的。小朋友们来学习孔子留下来的文化,也可以算是孔子老师的弟子,就是孔子老师的学生。作为弟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嗯,要尊敬老师)首先,弟子应该向老师行礼。(1)、老师给孩子示范如何给孔子行揖礼。首先整理衣服和仪容,双脚并拢。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付托右掌背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双手合抱,拱手为礼,举到额头处,鞠躬90度,以示恭敬,行三揖礼。(2)老师带孩子向孔子行揖礼(三拜)端身正立,整肃衣冠,让我们以至诚恭敬之心,向大成至圣先师,行敬师礼。拜,兴;再拜,兴;三拜,兴。(3)孩子们向老师行揖礼(一拜)(4)老师请孩子们思考问为什么要行礼。因为当我们庄重地整理好衣装仪容,缓缓的举起手,我们将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并恭恭敬敬,心怀感激的向老师致敬;俯下身时要把内心的傲慢、懈怠和嘈杂让大地带走;起身,我们做好了准备来上课,盛装智慧。三.《弟子规》题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李毓秀所作。(1)“弟子规”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谁知道“弟子”是什么人?(“弟子”指的就是学生。)(2)教师补充:除此之外,从大的范围来讲,弟子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那么理所当然就是学生了。(3)“规”是什么意思?(“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恪守的道理,做人应遵循的规范。)(4)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在哪里了。《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过渡:了解了《弟子规》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的总叙部分。四、理解“总叙”1、什么叫“总叙”呢?总叙就像是一本书的开头、提要、总纲领,由总叙中可知道内容说什么?而这段总叙是摘自《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理解经典原文(1)弟子规圣人训圣人是谁?(孔子)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教导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落实。(2)首孝悌次谨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法来看,是一个“老”字,再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我们要照顾父母,要孝顺父母。再来看“悌”:我们看到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明白了,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就是做哥哥的要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敬爱,就是对兄弟姐妹要友爱。)为什幺要孝顺父母呢?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恭敬父母,进而要孝顺父母。父母就像大树,我们和兄弟姊妹就像是大树上的枝干树叶,要互相爱护和睦相处。人生最基本的就是行孝、行悌,做到后再说修身养性。在一切日常生活中的态度、言语、行为要合乎礼节,小心谨慎,讲求信用。(3)泛爱众而亲仁与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有能力时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与财物,因为行善助人最快乐,俗话说:「施比受更有福」。对所有的人、事、物都要关心爱护,如公交车让座、帮助弱小、爱护动植物。另外要亲近有仁德、品性的人向他学习,如良师、益友与多读好书(圣贤典籍),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典范。(4)有余力则学文以上都是日常生活起居必须要做的事,做到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利用时间充实自己,好好学习有益的学问,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电视机与电动玩具上。4、结语我们现在学习弟子规的五项纲领后,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规,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五、故事时间1、故事《鹿乳奉亲》二十四孝之七故事。2、讲信用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曹操割发代首》是讲述曹操,诚实守信,爱护百姓的故事,内容我给大家讲一下。一天曹操去打仗,赶往其他的国家,曹操一看,心想:“这麦子成熟了怎么还没有人收呢?”曹操觉得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百姓们都害怕士兵,好多都逃之夭夭了。于是曹操告诉百姓:“我是来为民除害的。现在是丰收的季节,军队中只要有踩踏麦子的人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经过麦田的官兵下马用手扶着麦秆,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见了,急忙跪在地上拜谢。忽然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踩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拔出宝剑,向要自刎,大臣说:“《春秋》上说身有重任者,可减轻罪行。”曹操说:“既然《春秋》上说我先免去一死,但要有处罚。”曹操用剑砍下自己的一段头发,扔在地上。曹操说:“我就用砍断头发,代替头吧。”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信任就是权力。3、仁爱故事《孔子问人不问马》有一天,孔子家的马厩失火,管家急速地跑去向孔子报告,管家暗暗地想:孔子一定会很着急,并且会问马匹怎么样了,伤到没有。但是孔子却很焦急地问道:“人伤到没有,先赶快抢救人的生命安全,再去抢救马匹。”于是,管家立即按照孔子的话去救火了,这就是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成语故事,充分展现出了孔子心地非常善良,具有仁爱之心。4、有余力则学文故事,见教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六、常礼举要(演练活动)(一)、练习鞠躬礼.1、学习向孔子老是敬茶,恭敬地双手端着茶杯,缓缓走到孔子像的几案前,双手将茶杯向前向上托举放在几案上(同时上身前倾微府),然后起身后退两步,向孔子行揖礼,再后退两步,转身退到合适的位置。2.请学生向家长鞠躬敬茶。(二)练习坐姿1.良好的坐姿请学生到前面示范良好的坐姿,良好的坐姿应该上半身保持挺直,头、颈部不要往前倾。2.勿箕踞勿摇髀「箕踞」是坐着时两脚张得像畚箕,最为难看,尤其女生更是要特别注意。「髀」是指大腿骨,因此「摇髀」是翘脚抖腿摇臀,显得轻浮不庄重。七、巩固背诵【篇三:五年级《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弟子规》总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讲解题目:一、介绍《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二、讲解总序:1、范读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讲解总序: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3、学生跟读《弟子规》总序三、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讲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
本文标题:小班弟子规总叙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9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