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一)
1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第一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1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经济学是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选择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总是稀缺的。人们想知道,为什么城市的空间这么紧俏?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想住在那里、就住在哪里,想住多大面积、就住多大面积。为什么城市的建设会有抉择?一块土地,到底是建设工业区、还是居住区、或是商业区?是保证充足的城市建设、还是保护自然空间和农田?稀缺是人们需要做出选择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稀缺的条件下,个人如何选择、厂商如何选择、政府如何选择的规律。城市经济学是什么?人们对城市经济学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研究城市经济-学,即研究城市经济的学问,例如周伟林、严冀等在著作《城市经济学》中的定义: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学科;另一种认为是城市-经济学,即用经济学来研究城市的学问,例如阿瑟·奥沙利文的《城市经济学》,他开章名义道:本书是研究城市和城市问题的经济学著作。考虑到城市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问,它创立的标志是1965年美国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言》的出版,仅有50年的历史,对比物理学几千年的历史、经济学不到300年的历史(还被称为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对它的外延和内涵有各种看法就不足为奇了。本书主要使用的是第二种定义,即用经济学来研究城市和城市问题。因此,在本书的编排上,会先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但也不排除第一种定义,会介绍一些城市的空间和经济模型,以供同学们选用。1.2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2.1人是自私的人是自私的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人是自私的,等同于人是理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在这里,“自私”并不是对人的道德、或者心理状态的一个描述,而是在经济学里描述人做选择时的状态,它是指“人会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再进一步阐释,它说明了人会选择成本最小的、或者收益最大的,会选择价格最低的、或者收入最高的。2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自私”谈到“人是自私的”,人们可能自然会反应: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吧?或者,自私不就是损人利己吗?由于“自私”这个词汇包含了多种含义,有这样的疑惑也是正常的。在经济学里,人是自私的就代表“人会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如果你同意“人会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那么你就接受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是自私的”。反过来说,如果给“人会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选一个合适的名词的话,还有什么词能够替代“自私”一词呢?理性?经济?都有一点相符,但都没有那么确切。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利己并不代表着就会损人,很多时候利己和利他是同时存在的,面包师傅努力工作,一方面为自己赢得更多顾客、创造更多财富,另一方面给顾客提供了更好吃的面包。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阐述里,人们追求私利而给社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人在利己的时候,能够极大地利他。由于经济学很多时候用来为一些决策作支持,这样的基础假设就变得特别重要。也许生活中的确有些人、在有些事件上看起来是不理性的(其实,这时候我们分析他的局限条件,往往会发现在他的局限条件下他的作为还是理性的,例如他得到的信息不足,等等),甚至一些人专门作出与常理不符的事情来。但是,真正不理性的人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而不是社会常态。如果以小概率的事件来指导行为或者政策的话,小处会使预期落空,大处会造成灾难。例如,一般的政策都是以“人是自私的”假设作为基础的,因此,在登记廉租房、发放低保金的时候都会有严格的门槛限制,以防有更多自私的人不恰当地挤占这些资源。而回顾我国历史,人民公社制度隐含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不自私的”,生产资料公有,实行供给制,所造成的灾难也是巨大的。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假设可以被验证正像自然科学那样,科学的假设是可以通过验证的。例如,因为地球引力的存在,当树上一个苹果脱离枝头,它只能下落,树上有100个苹果也是如此。牛顿定律使得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预测。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假设也是经得起实验验证的。张五常教授举过一个案例:将100元钱放在闹市街头,半小时之后,看看它会不会被人捡走——如果真的进行这个实验,100次的结果都会是钱不翼而飞。这说明了,自私的人比较了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100元)和付出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之后,必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城市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城市是诸多的个人和企业自我选择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都进行了“自私”的选择,才使得很多现象可以被解释和预测。例如,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的住宅,一定会更受青睐,因为它会带来更多的让人心情愉快的收益。城市开发区会用三年免税或者低地价的条件去吸引厂商,因为他们知道厂商会考虑成本最小的选择,这样做可以吸引来厂商的投资。在每一个城市现象的背后,都有个人、企业和政府官员做出了他们的选择,深入地想一想,人们是怎样做出“自私”的选择的。当我们说“人是自私的”的时候,指的是全部的人群,在城市里,我们一般将其分为3政府官员、企业和个人。在报章杂志的描述里,对不同的人群时而会有固化的表达,例如,老百姓是“无辜的”,政府官员是“明智的”或者“贪婪的”,企业,则货真价实是“自私的”、“唯利是图”的,等等。但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所有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自私”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这样评价政府官员:“人们假设政府官员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的,他们的目标是效率与平等的最优结合,这也许是最好的,但并不现实,利己也是政治官员的强大动机,政治家也是人。”1在自私的指引下,政府官员有的时候考虑的是城市利益,有的时候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有的时候是两者混合。同样,老百姓的选择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无论是在争取日照权的时候,还是在面对拆迁的时候,人们都倾向于争取对自己来说最高的收益。对“人是自私的”四种解释人是自私的这个概念是经济学研究里的基石,因为这个概念如此重要,而又如此令人难以接受,所以很多的经济学家对此概念也进行了阐述。张五常总结了对于“人是自私的”的四种看法2。看法一:斯密认为,这是被逼出来的。人都想得到各种东西,但只依靠别人的仁慈之心来获得的话,必定失望。所以激起别人的利己之心,然后用有的去交易没有的,这样得到的比仁慈之心给的多多了。对一个社会来说,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远比有“无私”的意图做出来的要大!正是因为人人都想要,都想要很多,所以必须(鼓励)(他人)自私。从斯密的理论看,自私不一定会损人,反而可以极大地利他。二、阿尔钦同意自私是一个基础假设,但他认为白痴乱来也有同样的效果。假设一群人要建加油站,可供选择的地点有公路、深山、荒漠这三个地方。经济学家推断他们会把加油站建在公路旁边,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最大收益。但其实,这群人根本是白痴,他们随便选择一个地点建设,有的建在公路旁边,有的建在深山,有的建在荒漠。结果呢?只有建在公路旁边的生意兴隆,存活下来,其它的加油站倒闭了。也许有人会说,经济学家错了,这些人根本不是理性的,他们是白痴,但这不要紧,结果是:只有公路旁边的加油站存活,经济学家根据人是自私的假设预测对了3。从阿尔钦的理论来看,我们不需要考虑做决策的人的内在因素,只考虑选择结果。三、道金斯认为自私是遗传的。生物学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解释了自私是与生俱来的,并发展出了“生物经济学”学科,他的观点得到经济学家赫舒拉发的支持。四、张五常认为自私就是一个基础假设。基础假设是不容争议的,是经济学建立的基石,如果人不自私,或者有时自私、有时不自私,就可以另立一门学派了。但是在经济学里就是这样认为的。正如数学里的基础假设1曼昆.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892张五常,3李俊慧,经济学讲义(上卷),:274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和二之间没有别的整数。如果你假设一和二之间另有整数,就不是我们大家都认同的“数学”了。1.2.2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是有局限条件的(constraintconditions)有了“人是自私的”这个假设作为基础,还不能直接判断人的选择。例如在100块钱放在街头的案例中,局限条件是“闹市街头”和“半个小时”,有了这样的局限条件,才会有钱会不翼而飞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观察这时经过的每一个人,也许有人会捡,有人不会捡,捡与不捡的人都是自私的,唯有看到他们做决定时的条件,才可以判断为什么有的人捡、而有的人不捡。因此,我们需要知道,人们做出选择的条件是什么?这种条件就是局限条件(或称约束条件,constraintconditions)。例如,在上述例子里,我们给出的局限条件是闹市街头、半个小时,这将保证有足够的人看到这100块钱,有很大概率它被捡走。分析那些没有捡钱的人,有的人因为人来人往,没有看见(信息不全);有的人因为好面子,没有去捡(付出的成本即丢掉的面子大于100元钱);等等。在开发区的例子中也一样,政府以极低的价格供地,那么,开发区政府岂不是以对自己很不利的条件将土地出让?开发区政府是不是做了违反“自私”准则的事情?这不一定,在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竞争中,以这种方式开发区政府才能够招商引资、带来后续的税收和更多的工作岗位,这是开发区在城市竞争的局限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当然,也可能是政府官员本人在某种有利于个人的局限条件下做出的选择。使用自私假设在推断人的选择的时候,需要加上局限条件,才可以具体判断在每一种条件下,人们是如何选择的。对于局限条件观察、判断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我们分析的准确性。常见的局限条件可能有稀缺(物品的数量有限)、时间有限、预算有限、信息局限(无知或者信息费用太高)、交易费用太高(太麻烦)等等。1.2.3重要的局限条件:资源是稀缺的(scarcity)在现实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个局限条件就是稀缺性(scarcity)。曼昆说,“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正如一个家庭不能给每个成员想要的每一件东西一样,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以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的生活”。斯蒂格利茨对稀缺是这样描述的:“不存在免费午餐。若想多得一些这种东西,就必须放弃其他什么东西。稀缺性乃是生活的基本事实”。稀缺并不只是因为物品的绝对量少而存在的——现代社会物品生产的总量是越来越多的,而是因为人们的欲望无穷,因此比起人们的欲望来说,物品无论多少都会显得不足够。稀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物品的质量有差别。李俊慧举过一个教室选座的例子:在教室中,常常会有空着的座位,既然学生人数少于教室的座位数,是不是说明座位就不稀缺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教室可能前排坐的比较满、后排比较空,这说明,因为座位的质量不同,前排的好座位还是稀缺的。最好的座位只有一个,次好的也只有一个,以此类推。5推广到城市中,我们拿商铺来作比较。也许一个城市中不同地段、不同质量的商铺很多,但并不是每一家都有好的市口,甚至每一座商厦内不同位置的商铺,其受欢迎的程度都不同。所以,有的商铺很抢手,有的商铺卖不出去。真正的黄金地段商铺是稀缺的,而每一个位置的商铺,都会因为比其他位置略好而产生稀缺性。除了物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差别,人们的需要也是有差别的,这导致无论什么水平的物品和服务都会被人们需要。例如喝完一瓶水的时候,矿泉水瓶子就成了无用之物,大多数人都一扔了之。但是,矿泉水瓶子在拾荒者那里却成了争抢的对象,在闹市街头,每个垃圾箱隔两分钟就会有拾荒者来翻找,说明他们对矿泉水瓶子的看重,在拾荒者那里,我们的无用之物对他们是稀缺的。对城市中的一些家庭来说,老旧而质量差的老公房可能不是买房的选择,但对另一些家庭来说,能拥有一套哪怕狭窄的旧房子就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甚至在小区里搭建的棚屋、小区楼顶上搭建的棚屋,都可能是一些人的选择,导致这些“住房”都要由市场价付租金才能够获得。马克思理论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品极大丰富的社会,人们按照需要各取所需,似乎是一个没有稀缺的世界。参照前面的分析,即便在物品极大丰富的情况下,物品的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9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