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第五讲:课程标准与教学过程课程标准原本是关于课程开设科目、学习时间等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课程标准是治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期望。它用清晰的行为动词表达学生学习结果,使得教学质量具有可评价性。作为治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工具,课程标准不是单体概念,它把规范的对象控制到了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大环境层面,并围绕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体系,课程标准也因此而具有赋予相关者明确的责任即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含义。一.简介《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二.课程标准的内涵《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二.课程标准的内涵《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二.课程标准的内涵三.课程标准的意义1.它标志着我国从传统的教学大纲框架里取得实质性突破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决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教育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我们有必要采用“课程标准”一词代替“教学大纲”,并在内容实质和结构上进行彻底的重新定位和规划设计。1.它标志着我国从传统的教学大纲框架里取得实质性突破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决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教育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我们有必要采用“课程标准”一词代替“教学大纲”,并在内容实质和结构上进行彻底的重新定位和规划设计。2.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想。而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一环节,素质教育将会变成一句口号,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概念。新课程高举素质教育大旗,课程标准就是素质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质量标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公民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它将使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3.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近五十年来,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的一套概念体系,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这比较适合计划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关注,需求越来越多元,义务教育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于是国家课程标准应运而生。从主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走向关注过程与体验及结果的“课程标准”,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而科学的质量标准。这种标准不仅包括学生的学术质量,还包括学生的生活质量、发展质量,以及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课程评价与管理方面的质量。4.它标志着教材走向多元化教材多元化是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趋势,然而,多元化不是简单的多本化,而是在一定的标准和框架内的各有特点的多本化。我国在90年代初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把学制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并将全部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这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材走向多元化的第一步,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明确的框架,因而导致简单的、重复的多本化,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5.它标志着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是“容器式”的。启发性讲授,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本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彩之处,但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填空式的问答”,所谓“边讲边问,小步快进”,其实,“讲是为了灌输知识,问是为了看学生收到了没有”。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6.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由于以前我国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师只能围着教材转,主要工作就是把专家编的教材所规定的内容教完,或者说让学生学会教材中的内容,专业自主权既没有办法体现,也没办法保障。由于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往往习惯于“熟能生巧”,主要靠重复训练,由于训得过多、练得过多,其结果也有可能是“熟能生厌”、“熟能生烦”。7.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重大举措由于国家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人人都能达到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要求,学生再也不用按照最高要求或全班的最高分来评价自己,再也不用按100分的绝对评价衡量自己,而是采用相对的、多元的评价来要求自己。不仅如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成功的独特一面,同时,还倡导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得学习在一种放松、友好、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四.课程标准的功能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都体现了新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整合、课堂教学生活化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密切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了学科封闭,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便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3.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加强对评价改革的指导在评价建议中,充分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工念,并为评价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指导性意见。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评价策略升评价手段,引导学校、教师的评价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标准中建议了多种评比的方法:成长记录袋、测验与考试、论文与答辩……特别是学主成长记录袋的使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前进,利于培养学生自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做对比,更重要自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5.注重拓展课程实施空间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科在某一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实施教育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体系的逻辑结合等方面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为教材的圭样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提供较大空间,特别是针对学生差异,#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本文标题: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5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