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大学语文》第一次课PPT课件
大学语文第一次课导论应试教育制度下语文教学的弊端阅读、写作的学习在大学阶段有无必要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中文教育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脱贫型温饱型小康型富豪型(一)关于“思维模式”问题应试教育1、身体的成长====心灵的成长?以往的应试教育往往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世界是简单的,可以从别人提供的A、B、C、D现成答案中选择一个。四谛苦谛求不得爱别离憎相会《傅雷家书》在这本书中傅雷对儿子傅聪、傅敏的教导主要在这样几个层面展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艺术傅雷认为:“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到晚年矛盾减少,即是生命将要告终的表现。”“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从傅雷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辩证法的光辉和生活的智慧。所以,“郁闷”没有什么大不了,它忠实地反映出你的心灵和你的身体在一起成长,也证明你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个体。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如何理解接受美学提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著名论断?同样是面对“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文学形象,文化、种族、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业……的差异会造成读者对“哈姆雷特”不同的理解。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诠释一个人物或一部作品,但实际上,我们是通过他(它)讲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对他(它)的理解包含着我们以往全部的人生经验。读者哈姆雷特作者世界这两个图虽然主体和客体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结构是相同的。文学艺术永远是人心与人生的舞台,一千个你们就应该写出一千篇多姿多彩的文章,而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所以,罗素说的很好:“参差多态乃是人生幸福的根源”。大学语文的学习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打破我们头脑中被固化下来“求同”惯性,大胆“求异”,自由地去观察、体验、想象、表达。(二)专业基础的精深与非专业基础的广博(三)文学家与文学票友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观的问题:历史到底是由精英创造的还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二、写作理论与写作能力的转化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四、对于这门课的几点建议(一)不要对课堂有太大的依赖性——课下多练笔〈〈傅雷家书〉〉中多次提到:“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二)“鱼”和“渔”(三)毅力、斗志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四)有效地利用时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五)调节心态1、这本书和这幅画,它们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2、它们的共同之处体现在哪里,或者说它们都涉及的四个要素是什么?????读者世界作品作者专题一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一、艺术家雕像中这个男人大概多大年纪?但丁在其一部著作《筵席》中曾写道:“尘世上人的生命可以比作一扇拱门,许多人认为,拱门的顶端相当于三十岁至三十四岁之间,但我认为,把这顶端看成三十五岁理所当然。”在《旧约·诗篇》第90节第10句说:上帝“赐给人七十年的寿命”。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的第一句就写道:“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正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由此看来,达芬奇、但丁、罗丹、贝聿明都是艺术家,虽然他们所凭借的媒介不同,但他们都把自己的精神、意志、审美理想灌注在作品中。如果给艺术家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艺术家泛指一切用艺术符号创造或传达艺术经验的精神劳动者。如何使个体生命获得永恒?二、艺术使艺术家的生命获得永恒三、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四、艺术家是孤独的,但他可以在孤寂中创造一个世界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他强调说:“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会去幻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足的现实的补偿。”在本质上,文学创作是不得志的人满足他们愿望的一种方式。专题二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一、艺术家的创作动机——神秘的开端在艺术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某一位艺术家被外人问及对于某一部作品的创作动机时,往往提问的人得不到清晰而明确的回答,艺术家要么沉默,信守“让作品去说话”的原则,对创作动机不加披露,要么就是环顾左右而言他,说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了也摸不着头脑。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艺术家们不肯合作,但实际上错怪了他们了。因为这个创作动机的问题实在是很难说得清楚。莫言在一次访谈中说:“让我写小说观简直是要我的命,但有的小说家确实可以条理清楚地把自己的小说观念写出来,我没有这方面的才能。真要是逼我写小说创作谈也只好胡言乱语,说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我自己也不知道就里的话。我曾经说过小说是‘胡扯蛋’,写小说也就是作家下蛋。你要问一个母鸡为什么回下出一个蛋来,这个蛋在肚子里产生了怎样的化学、物理反应,它喝了什么样的水,吃过什么样的糠和高粱米,这对母鸡来说太痛苦了。”莫言认为引发他创作的“可能是一个画面,一个惊心动魄的细节,甚至是人脸上一次微妙的表情或者是非常漂亮的句子。”从莫言的话中可以看出,在艺术家的感觉中,是哪些刺激物触动了他的心灵从而激发起他的创作愿望是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测定的。因为,艺术创作是个体化的精神劳动,其整个创作过程都具有自我封闭的特点。这种内在的心灵活动只能被创造者所知觉和体验,不仅外人无法察觉,就是当事人本身也说不清楚,就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向前牵引着。正是因为这种创作中的神秘现象,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关于创作动机的种种猜测。荷马在《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大史诗一开头就呼唤诗神的启示。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招灾的愤怒,它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穷尽的痛楚,把众多豪杰强健的体魄打入了哀地斯的冥府……——《伊利亚特》为什么荷马在两大史诗的开头要让“缪斯”歌唱希腊和特洛伊十年战争中最后51天中发生的事,让“缪斯”告诉他“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塞在战后海上十年的历险和归家后夫妻团圆的故事呢?分析这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于艺术创作动机的认识。这就是——“灵感说”。这里的“女神”、“缪斯”指的都是“缪斯姑娘”,一共九位,乃是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她们是诗乐之神,通今博古,“知晓每一件事由”,而凡人只能满足于道听途说的传闻。“灵感说”柏拉图是古希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他沿用了当时流行的“灵感”本义,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灵感的源泉柏拉图对灵感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凭附”。“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是神把灵感输送给诗人。为什么诗神只会凭附在某些人身上,而不附着于其他人身上呢?依照柏拉图的看法,灵魂是一种“自动的,纯真的,不朽的”东西,它常住在天上神的世界。由于灵魂完善程度不一样,所以,偶尔一些灵魂会飘落尘世,附着肉体。他说:“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他就能努力追随神而近于神的,如果它失去羽翼,就要下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那种在上界时见到真理最多的,附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注定成为一个爱智慧、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灵感”的表现是什么呢?关于诗兴的迷狂,柏拉图说道:“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们,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志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这里的“诗兴的迷狂”就是“灵感”的表现。这样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在柏拉图看来,只有诗神凭附到诗人的心灵,感发引导他兴高采烈神飞色舞时才能产生好诗。这里柏拉图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时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有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灵感说”柏拉图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他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有的作用,则是片面和错误的。“艺术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是现代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前,心理学家们大多关注人的意识,认为“心理的即意识的”,而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无意识(潜意识、下意识)。人类心理结构和人格系统图示(冰山理论)前意识意识(现实原则)(道德原则)(自我)(超我)无意识(快乐原则)(本我)(一)人类心理结构理论1、意识2、前意识“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无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无意识,使无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无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的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无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前意识”遵循“现实原则”。“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相反,是生命的自我维持原则。它承认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承认调节快乐的必要性,而对“快乐原则”实施控制和压制。超越“快乐原则”就意味着对无意识领域中的性冲动进行必要的限制,不容许它们为所欲为。于是,“快乐原则”就会通过迂回的途径转移释放出来,或者向文学、艺术、宗教升华。3、“无意识”“无意识”又叫做“潜意识”、“下意识”。它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趋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也包括人在童年时期、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记忆它被称为“力比多”。由于无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它并没有被消灭。它无时无刻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因此,无意识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起着决定作用,是人的心灵的核心。“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这是生命的基本原则。它仅仅是追求快乐,渴望在一瞬间满足本能冲动,漠视社会所设定的道德和性别界限,以缓解当下痛苦为目的。小结三者的关系简单来说,“前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缓冲区,人的心理的全部就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与调整。(二)人格系统理论后来,弗洛伊德将早期的心理结构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1、“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2、“自我”(superego)“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代表着理性、常识、正确的判断。它充当着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它对欲望、本能和性欲进行克制,以迂回的途径提升原始冲动。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使生命避免在本能的泛滥中走向灭顶之灾。自我主管人们维持正常守法的生活。如一个人肚子饿了,他不能胡乱往嘴里送东西吃,他必须辨认外部世界提供的东西是否能吃,直到找到可食用的东西再往嘴里送。3、“超我”(ego)“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是人格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化和典范化的“自我”(它是一个“从自我内部的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超我”相当于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第一次课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0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