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自然哲学(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过程: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一整套,“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第一个写作提纲。到1876年5月,写了近百篇札记,片断和两篇重要论文《历史的导言》《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恩格斯写《反杜林论》。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恩格斯又写自然辩证法,制定了《总计划草案》。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本章特点——①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替代以往的“自然观”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统摄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强化面向自然观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②强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增加了“人工自然观”——突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性等特点。●首先不能否认的是,以往的“大纲”或教材内容的编撰虽然没有冠名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但都强调了对“自然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对“自然观”理解。●同时要看到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如神话的自然观、宗教的自然观、伪科学的自然观、西方的某些自然观等,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包括研究生。●本章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凸显本章的理论导向。把原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为指导的“潜在”形式转变成“显在”形式。旨在表明,我们讲授的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由马克思恩格斯等创立并发展着的科学的“自然观”。另外,本章除了在形式上更加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外,更主要的是尽量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文本”旨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即承认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的存在,但这种意义上的自然界不是现实的、生活的自然界。第二,强调与人类的生存相关的自然界,这种意义上的自然界不仅具有其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历史属性”,是现实的、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社会-历史性”——表明了他们的自然观不仅是唯物的、辩证的,而且更是实践的、社会的、历史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3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的视野,还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即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视野,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文本”旨趣的准确理解。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也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实现其中国化——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以外,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本章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以外——还包括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的具体实践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本章章节内容:第一节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其标志就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第二节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尤其生态自然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本章名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尤其是在第二节强调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这和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关联,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认识前提,在形式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完整理论体系。●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恩格斯:“伴随着自然科学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但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在自然观的总体形态上发生了变革(即从朴素——机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在依据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自然观的领域上发生了变革。例如第二节中的三种自然观,就是在某一具体的自然观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其中:系统自然观——是系统科学的理论成果,改变了人们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的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思维方式,即在思维方式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从原来的注重天然自然界转变到既注重天然自然界,更注重人工自然界,注重人类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性。生态自然观——是在现代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依靠生态科学的理论,探索从以往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转变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4总之,形成和发展都依据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成果,不同的是,形成的是总体形态的自然观,发展的是具体形态的自然观。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述三种具体形态的自然观,是在继承其理论基础之上的发展起来的,是继承性发展或者是丰富性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本节特点——①注重论述历史上每种自然观形成的渊源;②阐述每种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征;③评论每种自然观的自身缺陷及其作用;④增加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本节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作用。●本节难点——①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比较;②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原始人类形成的既客观现实、朴素又带有神秘而愚昧色彩的观念(如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水、无限者、数、气、火、种子、“四元素”(土、水、火、气)、原子、“四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和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人物万物的本源泰勒斯水赫拉克里特火阿那克西米尼气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毕达哥拉斯数恩培多克勒水、火、土、气5留基伯原子和虚空德谟克里特原子柏拉图理念亚里斯多德质料、形式、动力、目的伊壁鸠鲁原子卢克莱修种子2.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年代人物著作生存时间宇宙起源主要思想文献先秦史伯管仲老子庄子《易经》惠施吕不违前5世纪前730—645年前6—5世纪约前370—290年约前4—2世纪前370-300年前290-235年金木水火土精气·水道道太极小一太一先王以土与金、水与火、土杂以百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道有情有信···自本自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道也者,至精也···,谓之太一《周语·郑语》《管子·内业》《老子·42章》《庄子·大宗师》《易经》《吕氏春秋》汉魏晋《淮南子》董仲舒《易纬》王充《太平经》杨泉蜚颐葛洪前100年27—91年226—249年267—300年284—363年虚廓天太易气元气气有玄道始于虚廓,虚廓始于宇宙,宇宙气···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物始于元气,元乃气包裹天地八方,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天地至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淮南子》《春秋繁露》《易纬》《论衡·自然》《太平经合校》《物理论》《崇有论》随唐玄奘法藏柳宗元邵雍602—664年643—712年773—819年1011—1077年心识心元气太极外法唯识,心外无法。真理非事,事法非理。本始之芒,诞者传焉···惟元气存。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华厂法界观门》《敦皇本坛经》《柳宗元集》《太极图说》宋张载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1020—1077年1032—1085年1130—1200年1139—1193年1472—1528年气天理理心理心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天者,理也;理者,实也、本也。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事万物理,不外于吾心。《张载集》《二程集》《朱子语类》《陆九渊集》《王文成公主书》明王廷相1474—1544年气天地、水、火、万物,皆从元气而化。《内台集答何柏斋造6吕坤1536—1619年气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人。化论》《坤吟语》清黄宗义方以智王夫之戴震1610—1695年1611—1671年1619—1692年1733—1777年心气气气盈天地,皆心也。盈天地间皆物,
本文标题: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0842 .html